文/本刊編輯部整理
?
儒商鼻祖
——端木賜
文/本刊編輯部整理
端木賜,字子貢,以字行,漢族,春秋末年衛國(今河南鶴壁市浚縣)人,生于公元前520年。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是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孔子曾稱其為“瑚璉之器”。
子貢在孔門十哲中以言語聞名,利口巧辭,善于雄辯,且有干濟才,辦事通達,曾任魯國、衛國之相。他還善于經商之道,曾經商于曹國、魯國兩國之間,富致千金,為孔子弟子中首富,是中華儒商的鼻祖。“端木遺風”指子貢遺留下來的誠信經商的風氣,成為漢族民間信奉的財神。子貢善貨殖,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之風,為后世商界所推崇。《論語》中對其言行記錄較多,《史記》對其評價頗高。子貢死于齊國,唐開元二十七年追封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

儒商始祖端木子貢
司馬遷的《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對子貢這個人物所費筆墨最多,子貢的影響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門弟子中無人所能企及的:他學績優異,文化修養豐厚,政治、外交才能卓越,理財經商能力高超。在孔門弟子中,子貢是把學和行結合得最好的一位。
子貢學績上的優異,首先體現在他的“言語”水平的高超上。在《詩》的學習中,孔子不僅要求學子們搞通弄懂《詩》的本來意義,而且要求他們能對《詩》“活學活用”,在外交禮賓場合能順手拈來以達己意,若沒有相當的靈活性和敏銳性是難以做到的。在孔子的門徒中,子貢很好地做到了這一點。后來子貢赴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交活動,他高超的演說技能和外交能力在此次外交活動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引禍水于他人,使得四國國君對他的利害分析深信不疑,并紛紛采納他的主張。《史記·仲尼弟子傳列》載:“子貢一使,使勢相破,十年之中,五國各有變”。
《論語·雍也》曾記載季康子問孔子子路、子貢、冉求是否可以從政,孔子回答說三人皆可從政,但孔子卻分別道出三人之優點各不相同:由(子路)也果,賜(子貢)也達,求(冉求)也藝。從孔子列舉的三個優點看,筆者覺得子貢的優點——“達”,似乎更是從政者不可或缺的。所謂“達”就是通達事理,試想一個從政的人如果能夠“通達事理”,他就會高屋建瓴,從宏觀上把握問題的全局和整體,而不會為繁瑣的細枝末節所迷障,這樣的人肯定會把政事處理得有條不紊。正因為子貢通達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語”才能,所以他才會被魯、衛等國聘為相輔。正因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會在出使齊、吳、越、晉四國的外交活動中得心應手,獲得圓滿成功。
子貢不僅在學業、政績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財經商上還有著卓越的天賦。《論語·先進》載孔子之言曰:“回也其庶乎,屢空。賜不受命,而貨殖焉,臆則屢中”,意思是說顏回在道德上差不多完善了,但卻窮得丁當響,連吃飯都成問題,而子貢不安本分,去囤積投機,猜測行情,且每每猜對。《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亦載:“子貢好廢舉,與時轉貨資……家累千金”。這里的“廢舉”是指賤買貴賣,“轉貨”是指“隨時轉貨以殖其資,就是說:子貢依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賤買貴賣從中獲利,以成巨富。由于子貢在經商上大獲成功,所以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以相當的筆墨對這位商業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經濟發展上所起的作用。

祭拜端木子貢
子貢在學問、政績、理財經商等方面的卓越表現有目共睹,有耳共聞,故其名聲地位雀躍直上,甚至超過了他的老師孔子。當時魯國的大夫孫武就公開在朝廷說:“子貢賢于仲尼”。魯國的另一大臣子服景伯把孫武的話轉告了子貢,但子貢謙遜地說:“譬諸宮墻,賜(子貢)之墻也及肩;窺見家室之好。夫子(孔子)之墻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手之云,不亦宜乎?”意思是說:自己的那點學問本領好比矮墻里面的房屋,誰都能看得見,但孔子的學問本領則好比數仞高墻里面的宗廟景觀,不得其門而入不得見,何況能尋得其門的又很少,正因如此,諸位才有這樣不正確的看法。當時魯國的另一個大臣陳子禽聽到子貢的這通解釋不以為然,他說:“子為恭也,仲尼豈賢于子乎?”意謂你不過是謙恭罷了,難道仲尼真的比你強嗎? 總之,所有這些對子貢的贊譽并非空穴來風,它說明子貢在當時的名聲、地位和影響,確實已不在他的老師孔子之下。
盡管子貢有著多方面的建樹與成就,但他在孔子面前卻表現得非常謙遜。《論語·公冶長》記孔子問子貢:“汝與回也孰愈(誰更強些)?”顏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子貢對此是深知的,但孔子偏偏向子貢提這樣的問題。子貢相當有涵養,他說:“賜也何敢望回? 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其實到底子貢與顏回哪個強,世人有目共睹。子貢與顏回比,就政事言,顏回要交白卷;就生存能力言,顏回連生計也幾乎維持不下去,《論語》說他“屢空”,看來斷炊的事情亦經常發生,而子貢卻是“家累千金”;論彰揚其師之美名,顏回更沒有子貢那樣的巨大能量。至于孔子遇危難、遭險惡時,子貢總能挺身而出,顯其大智大勇。《史記·孔子世家》曾載孔子困陳、蔡,絕糧,情形十分危急,而當時孔子門徒個個面面相覷,不知所措,是“子貢使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后得免”。
公元前456年,子貢死于齊國。死后至唐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其為“黎侯”;宋大中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稱“先賢端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