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多來,“萬寶”股權大戰一度把中國資本市場攪和得烏煙瘴氣,從桌子下面的你蹬我踹,到桌面上的唾沫星子四濺,再到各道高人、各路媒體,把王石先生和他珍愛的萬科,從外到里扒來看去,但仍難辨雌雄,似乎誰也沒有從法律和道義層面說清楚萬科股權之爭雙方熟是誰非。
日前證監會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很無奈地表達了政府監管部門的不滿:“證監會對萬科相關股東及管理層表示譴責。”
“萬寶”股權大戰,注定是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個標志性事件,也無疑是2016中國十大經濟事件之一,但是,作為政府職能監管部門的證監會,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態度:先是視而不見,然后是支支吾吾、無可奈何的神態,直到最近才有所姿態?
1、監管部門為何不及早發聲和干預?
實際上,監管部門一直對“寶萬之爭”高度關注,但保持沉默。去年12月“寶萬之爭”剛爆發時,中國證監會雖然發聲表示:希望上市公司、收購人等信息披露義務人在上市公司收購中應當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但同時聲明“在依法合規的前提下,證監會不會干預”。既然監管部門對“寶萬之爭”早已關注,為何卻一直保持沉默?
萬科宮斗起初,可以理解為雙方還是在規則允許范圍之內的口舌之爭,監管部門沒有理由做出過激的措施。但隨著事態的發展,已經演變為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鬧劇,而監管部門仍然很“淡定”。不能不令人猜測生疑。
2、現行監管體制及法則是否存在法律真空地帶。
前不久華潤導演了一出邀請諸多法學名家站臺、聲討萬科管理層的鬧劇,后來沒有了下文。可見現行監管體制和規則有明顯的缺憾。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劉姝威認為,萬科股權之爭之所以持續一年仍無結果,就是因為監管層處理這個問題存在法律空白。由于萬科股權之爭具有示范效應,在目前缺乏法律依據的條件下,處理不當,就可能像2015年處理場外配資的過程一樣,在各方監管邊界不清晰的情況下,最終釀成大禍。
3、監管層是否對雙方利益陣營有所忌憚?
對寶能與萬科被監管層各打一板,似乎只是“敲打”一下而已:適可而止,別鬧騰得太過分!有息事寧人之嫌。明眼人看得很清楚,萬寶之爭的背后存在多重的復雜的利益糾葛,正因為如此,王石團隊才具有較大的回旋余地。萬科事件相關利益者,包括萬科管理層、華潤集團、國家國資委、深圳市政府、深圳市國資委、深圳地鐵集團、深圳寶能系、安邦保險,還有廣大中小股東,以及這些利益者背后能量不菲的相關機構及人士。證監部門怎能不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因此,只要更高層沒有明確的態度和示意,“寶萬之爭”又不會擾亂證監會的日常公務,而且證監會還有很多更重要的改革要務要做,何必要主動摻合不知深淺和預后的寶萬之爭呢?
4、思考:中國資本市場到底需要怎樣的監管體制?
“寶萬之爭”無論結局如何,鬧到今天,充分暴露了我國公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存在明顯缺陷。法制化條件下的中國公司治理現代化之路任重道遠---既要從鼓勵創業和保護企業家精神方面規范資本市場和資本投資機制,也要消除監管“真空”,強化風險識別和預警,完善對資本市場并購事件的有效監管。“寶萬之爭”的結局終會怎樣?想必不是“譴責”一詞就能畫上句號。(感謝新浪財經意見領袖供稿,本文作者江濡山為香港環球經濟電訊社首席經濟學家、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訪問學者、高級研究員,政府及財團大型投資項目顧問,產業項目風險及可行性評估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