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成
法律可分為良法、劣法和惡法,《勞動合同法》無疑是“爭議法”。世界級的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認為,《勞動合同法》讓中國損失幾十萬億,主張取消《勞動合同法》,讓企業與員工自由平等地簽訂勞動合同。法律是解決爭議的規則,如果連法律本身存在較大的爭議,這樣的“爭議法”到了修改的時候。
勞動爭議訴累究竟多嚴重
2008年以前,四川省旺蒼縣人民法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所占民事案件的比例不到1%。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以來,勞動爭議案比例逐年攀升。特別是2010年以來,勞動爭議案件每年呈幾何級數增長,2013年上半年就達到了50多件,所占民事案件比例達到了10%以上。
新疆全自治區法院勞動爭議案件數量逐年增加,勞動爭議案件在整個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也越來越高,2014年已達30%,上升了8.5個百分點。2014年,新疆全區法院共受理各類勞動爭議案件5819件,其中新受理5372件、審結5089件,結案率87.4%。2015年新疆全區法院審結勞動爭議8355件,成為民事案件的“重頭戲”。
2012年至2014年,北京市三級法院共審結一審勞動爭議案件58170件,二審20381件。伴隨著案件數量的增長,勞動爭議案件審理難度也越來越大。勞動爭議案件審理難度大的原因主要有:1.群體性糾紛案件易發。勞動爭議案件中群體性糾紛發案率明顯高于其他民事案件,約占40%左右,一些群體案件涉案人數多達數百人,個別案件后續觀望職工數千人,審判面臨較大壓力。2.新類型案件多。一些訴求如公司高管的競業禁止、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與工資標準認定等,法律規定不盡明確,審判難度較大。3.勞資雙方對立性強。勞動爭議事關勞動者切身權益,雖然多數案件爭議數額不大,但勞資雙方對立明顯,調解撤訴率明顯低于其他民事案件,上訴率則明顯高于其他民事案件。4.不誠信訴訟有增多趨勢。一些當事人受到利益的驅使,訴訟行為不誠信,惡意提起訴訟,甚至提起虛假訴訟,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浪費司法資源。
2012年成都市范圍內法院受案數超過15萬件,比2008年增長了近60%。經成都中院對傳統民事案件進行了專門的研究分析,發現勞動爭議案件增長快,比重大,占受案數的50%。
2016年以來,為了盡可能地減輕勞動爭議訴累,快速幫勞動者維權,北京市海淀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通過一系列舉措,研究制作了《適用“終局裁決”案件的復核標準表》,提高勞動爭議“終局裁決”率。2016年上半年,海淀區勞動人事爭議仲裁院受理勞動爭議案件已過1萬件,結案率為90%,“終局裁決”率為31.14%。
不管是用勞動仲裁還是用訴訟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糾紛,都屬于“打官司”。既然是打官司,勞動者有訴累,企業有訴累,勞動仲裁機構和法院有訴累。在外界看來,律師作為勞動爭議案代理人,有律師費收入,是訴累的受益者。但在律師行業看來,勞動爭議案具有典型的“四費”特點,即收費難、費用低、費心力、費人力,因而律師一般不愿意在勞動爭議案上耗費時間,將勞動爭議業務作為專業化方向的律師少之又少。可見,參與勞動爭議案的任何一方,沒有不受訴累的。
修改勞動法體系消解訴累
勞動法體系不是由《勞動合同法》一部法律構成的,而是由《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3部法律與《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等法規規章組成的。發現和解決《勞動合同法》的問題,不能只立足于《勞動合同法》,而應著眼于整個勞動法體系。
1.勞動法體系應當既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又維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只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實際上無法做到。
從立法目的上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3部法律之間存在沖突,實體法與程序法之間存在矛盾。
《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只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的立法目的,既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又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由于《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只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保護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用人單位就失去了主動適用《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積極性,造成《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自身存在沖突和矛盾,在勞動關系中難以兌現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等勞動力市場原則。
兩部實體法《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與一部程序法《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由于保護對象的不同,在法律規定上存在著沖突,在處理實務時,也難免自相矛盾,達不到不保護非法權益的目的,勞動關系的亂象自然就出現了:勞動者可以任性辭職,不受約束,而用人單位解除與勞動者的合同卻很難,要付出代價;勞動者“博炒”:“積極”讓用人單位主動或違法解除自身勞動合同,從而博取經濟補償金;勞動者“碰磁”:勞動者故意不簽勞動合同,等著索要雙倍工資。
應當修改《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只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讓勞動法體系協調一致,兼顧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都應當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
2.應當通過保障勞動者尊嚴和權利的方式實現與用人單位強弱平衡,而不應當通過壓制用人單位的方式實現與勞動者強弱平衡。就象大禹治水一樣,宜疏不宜堵。
中國《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并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同時,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
中國政府簽署的《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八條規定,任何人不應被強迫役使,任何人不應被要求從事強迫或強制勞動。黑磚窯和使用童工的現象,應當被勞動法體系定義為違法犯罪行為。
中國政府簽署的《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六條規定,工作權包括人人應有機會憑其自由選擇和接受的工作來謀生的權利,國家應當保障工作權。勞動關系中自由選擇權需要得到尊重和維護。
《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第七條規定,人人有權享受公正和良好的工作條件,國家要保證同工同酬、家庭得有過得去的生活,有安全和衛生的工作條件,人人在其行業中有只考慮資歷和能力的適當提級的同等機會,有休息、閑暇和工作時間的合理限制。勞動關系要體現公平正義。
讓用人單位和勞動者自由平等地進入勞動力市場,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正當權益都能得到勞動法體系的保護,防患于未然,才能減少勞動爭議糾紛,降低司法成本和社會成本,最終消解勞動爭議訴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