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錦 城 圖 張 茵
?
為兩岸民眾架起歡樂的心橋
——第五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晉江成功舉辦
文錦城圖張茵
11月20日至25日,由中國文聯、中國曲協、福建省文聯共同主辦,福建省曲協、中共晉江市委、市人民政府聯合承辦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晉江成功舉辦。此次歡樂匯以“共同傳承、共促發展、共享繁榮”為主旨,聚集了兩岸四地及東南亞5國的曲藝家為晉江百姓奉獻了5場各具特色的曲藝演出活動,并組織了相關研討和采風創作。藝術家們同臺獻藝,各曲種交相輝映,展現出了文化大繁榮、藝術無國界的時代主題,受到兩岸藝術家和晉江群眾的熱烈歡迎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中國文聯副主席楊承志,中國曲協主席、中國文藝志愿者協會主席、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中國曲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曲華江、黃群,福建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林瑞發,四川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李兵,晉江市副市長史思泉等有關領導分別參加了相關活動。
楊承志在致辭中表示,第五屆海峽兩岸歡樂匯活動是在兩岸關系進入新階段新時期舉辦的一次重要的兩岸民間文化交流活動,是全國文聯系統和廣大文藝家和文藝工作者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的一次具體行動和實際舉措。該活動作為國臺辦和中國文聯的重點對臺項目在深化海峽兩岸文化交流與合作,增進兩岸人民友誼與了解,增強民族認同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紐帶作用。
11月21日,由相關作家、理論家、演員組成的采風團走訪了晉江草庵、五店市等文保單位,參觀了晉江城市展館、施瑯紀念館等文化場所,并觀摩了南音會館展示的傳統南音表演。參加這次活動的專家、藝術家絕大多數都是第一次到晉江,晉江悠久的歷史傳統、閩南特色的紅磚古厝、現代理念的城市規劃以及獨具特色的創新創業文化氛圍都給采風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華曲藝學會副會長、山東曲協主席、曲藝理論家孫立生在采風后表示,晉江較好地實現了現代化的城市發展和悠久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讓我們深刻地體會到所謂的高樓大廈、人口眾多都只是一個城市的外在,而只有文化才是這個城市的靈魂所系,無論走多遠,走多久,這才是它的根。在南音會館聆聽傳統南音演唱時,這種感覺更為深刻。臺上晉江的南音演員表演的是傳統南音曲目,并按照最傳統的演唱方式來演出。臺下,來自菲律賓、印尼的南音演員也跟著輕聲和唱。臺上臺下共唱一曲,濃濃的情誼在會館里傳遞著。菲律賓代表團團長蔡友聲說,他們的社團在菲律賓已有近200年歷史,其祖輩從泉州到菲律賓后,不能經常回家,就常聽南音。現在有很多年輕人想學,我們希望用鄉音、用曲調留住泉州南音的傳統,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11月22日至24日,歡樂匯安排了泉安新聲、青春丹桂、曲韻雅集、姜昆“說”相聲、牡丹綻放5個專場演出。400余名曲藝家登臺亮藝,一展風采。其中泉安新聲和青春丹桂是主辦方特意安排的兩個福建省本土曲藝專場演出。既是對福建省優秀曲藝節目的一次集體檢閱,也為來自全國各地曲藝家提供了一次寶貴的學習機會,更成為當地百姓最愛的“家鄉菜”。臺港澳三地和東南亞5國藝術家以曲會友,舉辦的曲韻雅集成為本屆歡樂匯活動的一個亮點。對這些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而言,這場演出更多地意味在于交流、展示和文化尋根。短短的2個小時,他們表演了評書、相聲、粵曲、南音等11個節目,獲得了現場觀眾的陣陣掌聲和曲藝同行的高度評價。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姜昆率領一支年輕團隊表演的《姜昆“說”相聲》為晉江刮來了一股笑的旋風。演出消息發布短短半天時間,所有演出票一搶而空,演出現場更是笑聲、掌聲此起彼伏,還有觀眾每每閃出點點淚花。有一名老觀眾說,這是一場帶著淚的相聲,這臺相聲不僅是姜昆的個人總結,還感受到了一名相聲人的擔當,更感受到了相聲藝術到今天的傳承,有笑點也有思考。牡丹綻放—中國曲協送歡笑走進晉江專場以一場大聯歡的形式為整個歡樂匯畫上了圓滿句號。來自北京和臺北的師徒二人楊菲、陶秀華率先登場,以一曲京韻大鼓《重整河山待后生》和含燈大鼓《十字西廂》驚艷全場。陜西青曲社的相聲演員苗阜、王聲表演的相聲《快樂生活》讓現場的年輕人樂的直不起腰。中國曲協副主席、著名蓮花落表演藝術家翁仁康,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常貴田、王佩元,著名小品表演藝術家郭達、劉全和、劉全利,青年演員韓延文、趙育瑩、王夢歡等與福建省曲藝家李白燕、楊雪莉、莊麗芬等聯袂為晉江3000余觀眾奉上了一場目不暇接,精彩連連的藝術盛宴。

11月24日上午,以“傳統曲藝與中華美學精神”為主題的第五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研討會如期召開。來自兩岸的曲藝專家、學者、藝術家和媒體記者共40余人從理論、表演、創作、市場、傳播等多方面就推進曲藝事業繁榮發展,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合作,推動曲藝作品創作創新,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等議題展開了廣泛深入的研討。中國曲協理論委員會主任常祥霖認為,自媒體時代,藝術的很多規矩、法則面臨著挑戰,大家應該關注自媒體時代的價值重建,建議曲藝從業人員要回到學藝的初心,挖掘傳統文化、闡述傳統文化、轉化傳統文化。福建省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曾憲林多年跟蹤調查南音,指出將傳統文化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只要保留了文化基因,可以創作出很多新的樣式。但是在做各種各樣的嘗試時,不該放棄對傳統曲藝樣式的保存。北大青年學者吳可結合在國外留學經歷,指出生長于民間的曲藝應該走在爭取當今文化戰略地位的前列,充分體現其自身文化價值,突顯其文化自覺理念,在重視展覽價值的同時重提崇拜價值,將曾經手工藝的打磨與現代制造業所強調的大國工匠精神結合起來,使傳統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鍛造也進入新的歷史階段,體現新時期曲藝傳統美學價值的建構,在一定程度上奪回屬于自己的話語權。臺北曲藝團團長葉怡均參加過兩次海峽兩岸歡樂匯,她此次高度評價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這個品牌對推動兩岸交流發揮的積極效應,并建議兩岸應該攜手共同搭建長期合作聯絡平臺,致力于曲藝事業的傳承,并試水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方式,把優秀的節目、優秀的演員推出來,拓展曲藝觀眾群,提升曲藝創演水平,在市場的反饋中檢驗修改,推出精良的作品。
本屆曲藝歡樂匯實現了預期目標,達到了預期效果。一是充分展示了近兩年來海峽兩岸曲藝創演的新成果。本屆歡樂匯活動共有70余個節目、福州評話、伬唱、講古、相聲、評書等20多個曲種,400多名演員進行了展示。其中絕大多數是新創節目。既有快板書《林則徐微服懲貪官》、閩南講古《林大搶花轎》等改編節目,又有相聲《男朋友女朋友》《新虎口遐想》、小品《傳家寶》等新創節目,還有評書《武大作親》、南音《根在五店市》等創新節目,可以說形式多樣、曲種多樣、風格各異,實現了展演展示的預期目標。二是充分體現了曲藝人傳承擔當的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歡樂匯期間,恰逢北京暴雪,導致大量航班延誤甚至取消。姜昆、王佩元等藝術家輾轉奔波毫無怨言,郭達、劉全和、劉全利甚至推掉了第二天的活動,全力保障了歡樂匯演出的順利進行。在安排應急預案時,臺灣和馬來西亞的相聲演員主動提出可以救場,再多演幾個節目。兩岸的曲藝家毫無保留,互相支持,充分體現了曲藝家敬業奉獻、敬重舞臺、德藝兼修的崇高職業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養。三是充分交流了在新形勢下推動兩岸曲藝事業發展的實踐經驗。參加本屆歡樂匯的許多專家、曲藝家長期活躍在曲藝創演和理論研究的一線,不僅有一定的藝術理論,也具有豐富的藝術實踐,還有著一定的藝術管理、市場推廣經驗。在研究藝術本體的同時,可貴的是,也進行了工作層面的深入探討。許多曲藝家都認為,兩岸領導人的歷史性會面掀開了兩岸關系新的篇章。在這樣一個新的制高點上,同屬中華民族,同屬炎黃子孫的兩岸同胞都有義務、有責任來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歷史進程中,曲藝人不能缺席。要充分利用好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這個品牌,這個民眾民間民族文化交流的平臺,促進兩岸曲藝的常態交流,分享兩岸的曲藝創演成果,為兩岸搭建起心靈之橋。
(責任編輯/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