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車鎮凹陷大1斷層對區域油氣成藏控制作用的三維數值模擬

2016-07-02 03:20:15戴黎明李三忠胡夢穎劉連啟楊彥峰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2016年1期

戴黎明, 李三忠, 3, 劉 澤, 胡夢穎, 劉連啟, 楊彥峰

(1.中國海洋大學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山東 青島 266100; 2.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100; 3.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 山東 青島266061; 4.中國石化 勝利油田分公司 河口采油廠, 山東 東營 257200)

?

車鎮凹陷大1斷層對區域油氣成藏控制作用的三維數值模擬

戴黎明1, 2, 李三忠1, 2, 3, 劉 澤1, 2, 胡夢穎1, 2, 劉連啟4, 楊彥峰4

(1.中國海洋大學 海洋地球科學學院, 山東 青島 266100; 2.海底科學與探測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東 青島 266100; 3.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 山東 青島266061; 4.中國石化 勝利油田分公司 河口采油廠, 山東 東營 257200)

摘 要:采用有限元方法模擬了大王莊地區的應力場分布狀態。根據模擬結果, 對比已知油氣藏的分布位置, 定量分析了大1斷層對區域壓應力分布的控制性作用, 并以此為基礎探討了區域油氣運聚成藏過程的主要影響因素。模型的構建主要基于車鎮凹陷大王莊地區精細三維數據體, 包括三個主要地層界面及近真實的大1斷層產狀。據此, 得出以下研究結果: (1)通過調整邊界條件發現, 模型在NE-SW向的伸展作用下壓性應力場低值區的分布與已知油藏的分布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均圍繞大1斷層呈斜對稱式分布; (2)認為這種油藏斜對稱式分布特征應與大1斷層在區域構造應力背景下對油氣的溝通、疏導作用密切相關。

關鍵詞:車鎮凹陷; 大1斷層; 構造應力場; 油氣成藏過程; 有限元數值模擬

項目資助: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402172, 41190072, 41072152)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ZR2012DQ012)聯合資助。

0 引 言

大王北洼陷位于車鎮凹陷中部, 地處華北克拉通的破壞中心(Li et al., 2012a, 2012b), 因此區內斷層廣泛發育。其中, 北東向的大1斷層不僅控制了大王北洼陷的構造演化進程以及沉積、沉降中心的遷移(Su et al., 2010), 而且還控制了區域油氣藏的分布, 這說明大1斷層的動力學過程很可能為大王莊鼻狀構造帶油氣的運移及成藏提供了基本的動力源。但對于是如何提供的以及斷層與油藏分布的關系, 目前還不清楚。由此可見, 研究大1斷層與已知油氣藏分布間的內在聯系, 對于解釋大王莊地區油源的分布特征以及預測渤海灣盆地中其他凹陷油氣的前景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

在沉積盆地中, 油氣的成藏與盆地的構造特征和油氣運移的驅動力密切相關。其中, 斷裂及其組合是沉積盆地中重要的控油構造(戴黎明等, 2013),其不但控制了烴源巖的形成過程, 而且還溝通了盆地中生油層和儲層兩個相對獨立的體系域, 為油氣的運移、保存提供了有效通道(Hooper, 1991; Handle, 1997)。對于油氣運移的驅動力, 一般認為浮力、水動力、異常壓力等都能夠驅使油氣發生運移(Hunt, 1990; 華保欽, 1993; Barry et al., 1998), 但無論是哪一種因素, 都離不開盆地宏觀的構造背景, 即, 構造應力對油氣運移的影響。這是因為油氣的初次運移主要取決于石油分子結構和毛管壓力的性質, 當差應力達到閾值后可以導致烴源巖排烴,形成油氣的初次運移。與此同時, 盆地中構造應力的橫向不均勻性能導致不斷排出包含烴類的孔隙流體沿斷裂及裂隙自高壓、高流體勢區流向低壓低流體勢區,從而實現油氣的二次運移(Rouchet, 1981)。由此可見,構造應力作用于油氣從生成到賦存的整個過程, 而斷裂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疏導或封堵作用(Hooper, 1991; 羅曉容, 2003; 羅群等, 2005; 付廣等, 2008)。

為了研究油氣的運移過程, 前人使用了多種方法, 包括流體示蹤法(陳踐發等, 2000; 吳楠等, 2007)、物理實驗法(康永尚等, 2003; 張發強等, 2004;周波等, 2005; 呂延防等, 2005)以及數值模擬方法(許忠淮和吳少武, 1997), 等等。其中, 數值模擬法能夠較為直觀地反映出構造應力與盆內斷裂間的相互作用對油氣二次運移的影響(Dai et al., 2014, 2015), 其有效性也能夠得到相關研究成果的證實(譚成軒等, 1997; 王紅才等, 2002; 馬寅生等, 2002;趙義來和劉亮明, 2011)。本文基于研究區三維地震數據體及鉆井資料構建包括大1及周邊斷層在內的精細三維有限元模型, 探討在構造應力背景下斷裂對油氣藏分布控制的一種成藏模式。

1 區域地質背景

車鎮凹陷是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北部的一個次級凹陷(圖1), 其北、西、南三面分別被埕寧隆起和義和莊凸起所圍限, 東端與沾化凹陷相鄰, 整體呈NE走向。由于它位于濟陽坳陷的內部, 因此, 其形成和演化過程與濟陽坳陷乃至整個華北克拉通早期的構造格局和后期破壞密切相關(張林等, 2012)。同時, 中國東部著名的深大斷裂——郯廬斷裂不同時期的運動學特征對凹陷的形成也起著至關重要的控制作用。印支運動以后, 太平洋板塊朝NW方向運動, 魯西地塊在NW-SE向擠壓作用下, 發生向西南方向的擠出逃逸并上升隆起, 從而導致剛性地塊破裂, 形成一些單斷箕狀斷陷構造, 凹陷內沉積最老的地層是下侏羅統坊子組(周立宏等, 2003; 劉建忠等, 2004; 李三忠等, 2004)。晚侏羅世–白堊紀, 受郯廬斷裂左行走滑影響, 濟陽坳陷前期形成的NW向逆沖斷層發生構造負反轉, 形成一系列半地塹。進入新生代構造演化階段, 早期郯廬斷裂仍然為左行走滑(李理等, 2008a), 擠出構造依然明顯。而在42~35 Ma之后, 由于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遠程效應(Liu et al., 2004)和太平洋板塊由NNW向俯沖轉為NWW向(表現在夏威夷島鏈的拐彎), 郯廬斷裂由左旋變為右旋(漆家福等, 2010), 此時, 濟陽坳陷及其內部的次級凹陷區形成了一個受NNE、NE向斷層和基底滑脫面(李理等, 2008b)聯合控制的半地塹式復合盆地, 疊置于中生代盆地之上 如車鎮凹陷。

圖1 車鎮凹陷構造和大地構造位置圖Fig.1 Tectonic and structural map of the Chezhen Depression

從盆地結構特征來看, 車鎮凹陷自北向南可劃分為北部陡坡帶、中部洼陷帶和南部緩坡帶3個次級構造單元。中部洼陷帶自東向西又可劃為三個次級洼陷, 分別為郭局子、大王北和車西洼陷。其中,大王北洼陷位于車鎮凹陷中部, 西接車西洼陷, 南以大1斷層為界, 東以大90斷層為界, 與郭局子洼陷相接, 北為埕子口凸起, 總體呈近EW向展布, 是車鎮凹陷中一個重要的生、儲油洼陷。大王北洼陷主要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盆地斷陷期(65~24 Ma), 在該階段由于魯西地塊的不斷隆起和濟陽凹陷的快速沉降(李理等, 2008b)導致區域形成了以河流相、深湖–半深湖相以及濱湖相為主的巨厚沉積。其中, Es3段主要由深湖–半深湖相的油頁巖及暗色泥巖組成(王秉海和錢凱, 1992; 張永輝等, 2010;魏海泉等, 2012), 為主要的烴源巖層。而Es4、Es2段則主要由河流相和濱湖相的砂巖和灰巖組成, 為主要的含油氣層。巖層的厚度變化明顯受控于大1斷層的活動。主要表現在, 在不同的演化階段, 洼陷沉積、沉降中心伴隨大1斷層不同段落間活動性差異而不斷發生遷移(劉麗萍, 2010), 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較好的構造圈閉, 如, 大65斷裂鼻狀構造、大王北斷裂鼻狀構造和大35單斜構造等。第二階段為盆地坳陷期(24~2 Ma), 大規模的斷陷活動基本結束,濟陽凹陷處于整體的拗陷階段, 并沉積了一套中新世–上新世河流相碎屑巖和泥巖, 為很好的蓋層。同時, 該時期也是大王莊洼陷主要的排烴期和油氣運聚期(李理等, 2008b)。

2 模型設計和參數選擇

圖2 大王莊洼陷的三維結構模型(圖中紫色線對應圖5中的五條剖面位置)Fig.2 3D model of the Dawangzhuang Sag

本文模型(圖2)研究區范圍, 北起大王北洼陷,南至義和莊凸起, 西接車西洼陷, 東至郭局子洼陷,主要包括三套地層, 分別為Ed底至Es2底、Es2底至Es3底、Es3底至模型底部。

其中, 為了能夠更加真實地模擬應力場在地層中的分布特征, 利用已有地震剖面擬合出了各套地層的空間形態(圖2)。據統計, 研究區內大小斷層約一百多條。在不影響計算精度的情況下, 為了簡化起見, 本文選取了三條主要斷層加入到模型當中,分別為NE向的大1斷層、大19斷層以及NW向的大104斷層。由于大1斷層對研究區內的油氣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因此, 為了能夠準確描述其形態變化對應力場的影響, 在這里同樣利用地震剖面擬合出大1斷層的空間形態并加入模型中(圖3)。從圖3可以看到, 大1斷層是一條上陡下緩, 斷面略有起伏的東西向正斷層, 而由西向東斷面傾角則逐漸變小。通過庫侖摩擦模型來描述上述3條斷層的

接觸行為, 對于斷層兩盤間的抗剪切應力τ可表達為(Wang et al., 2008; He and Chery, 2008; Zhu and Zhang, 2010, 2013; 戴黎明等, 2010, 2011, 2013):

其中p表示斷層接觸面間的垂向應力, μ表示斷層接觸面間的摩擦系數。為了防止模擬過程中斷層兩盤的穿透量過大而影響計算結果, 本文的有限元接觸算法主要采用了懲罰函數(朱守彪等, 2010), 其表達式為:

其中n表示接觸面法線方向, fn表示接觸力, kn表示懲罰函數, hn表示穿透距離。由于此模型為準靜態模型, 因此忽略了地震等其他可能因素對斷層及其周邊地區位移場造成的影響。

圖3 大王莊洼陷中大1斷層的空間形態Fig.3 Spatial model of the Da 1 fault in the Dawangzhuang Sag

同時, 需要強調的是, 由于大1斷層貫穿了整個模型, 因此模型在伸展拉伸過程中有可能造成斷層兩盤塊體的分離, 從而對模擬結果造成影響。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 本文模型將大1斷層斷面設置為允許滑動的不分離接觸, 并設置了阻止接觸面分離的接觸張開剛度。

在模擬過程中, 不同的材料參數、單元屬性的選擇對最終結果的影響十分巨大。因此如何選擇模型材料參數十分重要。在本文的模型中, 材料和單元的選擇主要基于以下三個條件。首先, 由于模擬的時間尺度較短、地層厚度較薄, 且考慮到盆地在長時間的演化過程中, 已經充分壓實, 因此忽略了材料的非線性行為(如塑性、粘彈性等材料行為)、溫度變化以及重力對應力、應變場的影響。其次, 研究區各套地層均以泥巖、砂巖為主, 并伴隨地層厚度的變化兩種沉積巖所占比例有所不同, 因此模型中材料參數的選擇主要基于前人對地層樣品測試分析的結果(表1), 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于來剛, 2007;胡才志等, 2010)。最后, 單元的選擇。對模型中沉積巖而言, 本文主要采用solid185單元; 而對沉積中斷層接觸面的選擇, 則分別選取ANSYS接觸單元中的contact170和target173。模型中總的有限單元數約15萬個, 其中斷層及其周緣區占總數的2/3, 每千米約含200至300個單元, 這種分辨率完全滿足計算精度要求, 并接近于實際地質情況。

表1 各主要地層力學參數Table 1 Mechanical parameters of major stratum in the model

邊界條件的選擇。根據前人的研究成果(劉麗萍, 2010; Li et al., 2012a), 大1斷層的形成主要經歷了燕山、喜山兩期運動。其中, 燕山期是大1斷層形成的雛形階段, 在該期運動早期整個大王莊洼陷處于左旋剪切應力場的作用下, 而在晚期則變為受近NEE向扭動伸展應力場作用, 因此大1斷層及其周緣地區在燕山期可能表現為近NW向或NE向的拉張(圖4b); 喜山期是大1斷層的最終形成階段, 在該期運動早期(65~40 Ma)大1斷層表現為左行張扭性特征, 說明研究區很可能處于NW-SE向的伸展環境之中(圖4b) (劉麗萍, 2010)。而在該期運動中后期(40 Ma~至今), 研究區周緣NE向基底大型走滑斷層多為右行走滑特征(李理等, 2008a; Li et al., 2012a;索艷慧等, 2012), 如, 郯廬斷裂、聊城-羊二莊斷裂等, 那么在該種應力環境下可導致近EW走向的大1斷層處于右行張扭環境之中(如圖4a);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渤海灣盆地在新生代是受到了區域性近SN向的拉張作用而形成(周建生和楊長春, 2007), 那么在該種應力環境下, 大1斷層同樣處于南北向的拉張作用之中(圖4c)。由此可知, 模型所研究區域無論處于那一期構造運動過程或成因模式,都無法準確地確認其拉張方向。因此本文對模型進行了三種拉張條件下的有限元模擬(圖4)。并以此探討在這三種邊界條件作用下, 大1斷層、大19斷層以及大104斷層如何調整研究區內的應力場分布,從而確定一種可能的油氣運移模式。

圖4 模型的三種邊界條件Fig.4 Three kinds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e model

3 模擬結果

區域應力狀態由空間中任意三個相互垂直的主應力組成, 而三個主應力的大小及方向決定了區域上的構造變形特征, 如, 差應力的大小及性質決定了區域斷裂的幾何學和運動學特征, 壓應力的大小及方向決定了褶皺的展布形態等。由此可見, 在不同應力及其組合環境下, 不同類型的構造對區域的變形特征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 但單就對盆地中具有流體性質的油氣資源而言, 壓應力的大小決定了油氣運移的基本方向, 即, 由高勢(高壓區)區向低勢區(低壓區)沿主要斷裂發生運移(于來剛, 2007)。由于本文主要探討在構造應力作用下沉積盆地中先存斷裂對油氣運移的控制作用, 因此下文中所使用的應力場統一用第三主應力(壓應力)表示, 而其他兩種方向的主應力及其組合關系, 并不做論述。

圖5 三種邊界條件下大王莊洼陷5條剖面壓應力的分布特征Fig.5 Compressiv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three models with difference boundary conditions in the five profiles

3.1過大1斷層壓應力分布的剖面特征

圖5a表示在第一種邊界條件下過研究區五條剖面壓應力的分布特征。從圖中可以看到, 區內壓應力圍繞大1斷層總體展現出對稱式分布特征。在斷層上盤, 靠近大王莊洼陷一側, 壓應力值表現為東高西低。而在斷層下盤, 靠近義和莊凸起一側, 壓應力總體表現出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征, 但局部地區又受到了NE和NW向兩組次級斷層的影響。其中, 在義和莊凸起的西部, NE向大19斷層上盤的低壓應力導致了高壓區緊鄰大1斷層分布。與之相對, 在義和莊凸起的東部, NW向斷層上盤的高壓應力同樣導致了低壓區緊鄰大1斷層分布。而縱觀五條剖面, 大1斷層的中部可認為是東、西兩種壓應力環境的轉換帶, 這是因為斷層兩盤的壓應力值基本相等。從圖中還可以看到, 伴隨深度的變化不同剖面壓應力值的分布有所變化, 而這種改變可能與地層的起伏、材料參數的改變以及大1斷層傾角的變化有關。

圖5b表示在第二種邊界條件下過研究區五條剖面壓應力的分布特征。從圖中可以看到, 在該種條件下壓應力值的分布恰好與第一種邊界條件相反。在大1斷層下盤表現為西高東低, 而在其上盤則呈現出西低東高的分布特征。同樣, NE向大19斷層的上盤表現為高壓應力, 而NW向斷層的上盤則表現為低壓應力。圖5c表示在第三種邊界條件下過研究區五條剖面壓應力的分布特征。與前兩種邊界條件不同, 此種拉張環境下壓應力高值區普遍發育于模型中斷層上盤, 而下盤的應力值卻明顯偏低。

圖6 三種模型Ed、Es2和Es3地層界面的主壓應力分布特征Fig.6 Compressiv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Ed、Es2and Es3stratum interface of the three models, respectively

3.2邊界拉張方向對區域壓應力分布的影響

從以上五條剖面的模擬結果來看, 不同模型間壓應力的分布特征明顯不同。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 應與模型邊界拉張方向的不同密切相關。

在第一種邊界條件下, 區域處于NE-SW向的拉伸環境, 那么該拉伸方向可分解為SN向的伸展以及EW向的剪切。在SN向伸展位移的作用下, 大1斷層上盤的大王莊洼陷沿斷面具有向下滑移的趨勢,這在本文的模型中體現在三個地層界面中大1斷層發育處出現了明顯的斷距(圖6a), 從而造成了模型地層界面的不連續。而在EW向剪切位移的作用下, 大1斷層的上、下兩盤沿近EW走向的斷面能夠發生相對滑移, 表現出右旋走滑特征。根據走滑斷層的運動學性質, 在斷層滑移過程中物質的堆積能夠形成高壓應力, 而物質的逃逸則形成低壓應力或張應力,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大王莊洼陷各主要地層界面的壓應力值會沿大1斷層表現為東高西低, 而義和莊凸起則展現出西高東低的分布特征。同時, 這種伸展環境對區域次級斷裂也具有重要的影響。其中, NE向大19斷層由于與區域伸展方向近平行, 因此活動性不強, 只是在斷層上盤形成了低壓應力。而NW向的次級斷裂由于與區域伸展方向近垂直,從而導致斷層上盤下降形成較高的壓應力, 進而影響了義和莊凸起東部低壓應力區的分布(圖5a)。

在第二種邊界條件下, 區域處于NW-SE向的拉伸環境, 同樣該拉伸方向可分解為SN向的伸展以及EW向的剪切。其中, SN向的伸展導致了模型中大1斷層斷距的形成(圖6b), 而EW向的剪切則導致了斷層兩盤的左旋滑移, 進而在大1斷層上盤大王莊洼陷形成了西高東低的壓應力分布, 以及在大1斷層下盤義和莊凸起形成西低東高的壓應力分布特征, 這與第一種邊界條件正好相反。在第三種邊界條件下, 區域處于SN向伸展的環境之中。在該環境下, 模型中無論是近EW走向的大1斷層,還是近NE走向的大19斷層以及NW向斷層, 其斷層上盤都具有沿斷面下滑的趨勢, 這表現在三個地層界面中斷層發育處都具有明顯的斷距(圖6c), 這一特征進而導致了斷層上盤靠近斷層處高壓應力的形成。

3.3壓應力分布與已知油層層位的對比

通過前文論述可知, 不同拉張方向區域壓應力分布特征明顯不同, 但哪一種條件更加符合區域實際情況呢?本文將通過壓應力分布與已知油氣藏的對比加以討論。

圖7 模型1中大王莊洼陷Ed地層界面壓力分布特征與已知油藏的對比Fig.7 Compressive stress distribution of the Ed stratum interface of the first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position of oil reservoirs in the Dawangzhuang Sag

在第一種邊界條件下, Ed地層底面大1斷層上盤(大王莊洼陷)西部的壓應力與周緣區域相比明顯偏低, 那么在這種應力環境下, 周緣油氣資源很可能會沿大1斷層向該區域不斷運聚, 這將有利于油氣的最終成藏。對比研究區Es2段已知油氣的分布圖可見, 這一低壓應力區與大王莊洼陷的大王北油田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圖7)。與之相對, 大1斷層下盤義和莊凸起東部的低壓應力區則可對應于義和莊斜坡帶上的大王莊油田(如圖7所示)。在Es3地層頂面(圖6), 雖然壓應力分布與Ed地層底面相似, 但由于Es3段為主要的烴源巖層, 因此, 包含烴類的孔隙流體壓力很可能大于區域的構造應力, 從而導致油氣沿大1斷層向張應力較大的區域不斷運移, 這將不利于油氣在該層位的成藏。在Es4地層頂面, 低壓應力區的分布特征與Ed地層頂面相比, 分布范圍明顯減小, 但這與Es4段已知油藏的分布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通過對比還可發現, 在第二種和第三種邊界條件下, 不同地層界面的低壓應力分布特征與已知油藏的分布均沒有較好的對應關系。

由此可見, 第一種邊界條件可能更加符合大王莊地區構造應力分布的真實情況。

4 討論與結論

關于構造應力場與盆地中油氣運聚關系的數值模擬分析, 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譚成軒等, 1997;王紅才等, 2002)。在這些工作中, 他們都強調了在特定的邊界條件下斷裂的空間形態、組合樣式以及地層橫向不均勻性對區域構造應力以及油氣運聚的影響(戴黎明等, 2013)。在本文的模擬結果中, 車鎮凹陷大王莊地區在NE-SW向的伸展環境之下, 低壓應力分布與已知油氣藏的分布具有較好的對應關系,且圍繞大1斷層呈對稱式分布(圖7), 這無疑再次說明了斷裂對區域構造應力以及油氣藏分布的控制作用。但依然存在一個重要問題, 即, 大1斷層是如何影響區域油氣藏成藏的動力學過程?而這一過程對于解釋大王莊地區油藏的分布特征以及預測渤海灣盆地中其他凹陷油氣分布前景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價值。根據前文的模擬結果, 本文提出了大王莊地區油氣資源圍繞大1斷層對稱式成藏的一種可能動力學模型, 如圖8所示。

圖8 大王莊洼陷油氣成藏過程模式圖Fig.8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model of the Dawangzhuang Sag

根據區域勘探開發結果(張本琪等, 2004; 王蛟等, 2005; 劉麗萍, 2010), 大王莊洼陷沙三段為一套厚層的油頁巖, 而沙二和沙四段則主要由砂巖和灰巖組成。雖然這種地層組合既為油氣的成藏提供了物質來源, 又提供了存儲空間, 但如果兩者間缺乏有效的溝通通道, 同樣不利于油氣的成藏。例如, 黃驊坳陷中的歧口主洼, 雖然該洼陷具有生油層和儲層, 但由于缺乏溝通, 至今無較好的油氣藏顯示。而在車鎮凹陷大王莊洼陷中, 通過地震剖面(張家震等, 2005; 侯方輝等, 2005)以及前文的模擬結果發現, 大1斷層不但有效溝通了沙河街組各套地層, 為油氣的運移提供了通道, 同時還為油氣的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動力學背景。這主要體現在以下的油氣成藏的動力學過程: 大1斷層是大王莊洼陷的主要控洼斷層, 活動性較強, 且表現為正斷的性質。因此, 當其切過沙三生油層時, 在異常孔隙壓力的作用下能夠導致孔隙流體(包括烴類)沿微小裂隙不斷匯入具有張裂性質的大1斷層斷面空隙之中, 從而完成初次運移; 當進入大1斷層斷面中流體量過大時, 在壓力驅動下, 流體會沿斷面或向上、或向下不斷擴散。由于大1斷層存儲空間的有限, 這些流體最終會向周緣高孔隙度的儲層運聚。此時, 在NE-SW向的伸展環境之中, 大1斷層上盤西部的大王莊洼陷處于低壓應力, 而下盤的義和莊凸起卻處于高壓應力(圖6a)。兩者相比, 斷層通道內的流體勢必會運移至大王莊洼陷沙二和沙四段中, 形成大王北油田,完成二次運移。同理, 在大1斷層流體通道內東部的流體同樣會運移至義和莊凸起的沙二和沙四段中,形成大王莊油田。最終, 在區域上形成圍繞大1斷層對稱式成藏的分布特征。通過對大王北洼陷精細的油源對比發現, 大王北油田的原油類型主要來自于沙三段(任擁軍等, 2010), 這無疑證明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

致謝: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分公司河口采油廠為本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震數據, 在此表示衷心感謝。同時感謝兩位審稿專家為本文的最終完成提供了寶貴的修改建議。

參考文獻(References):

陳踐發, 沈平, 黃保家, 張啟明. 2000. 油氣組分及同位素組成特征在鶯瓊盆地油氣二次運移研究中的應用.石油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4(4): 91–95.

戴黎明, 李三忠, 樓達, 索艷慧, 劉鑫, 周立宏, 蒲秀剛,周淑慧, 余珊. 2013. 渤海灣盆地黃驊坳陷應力場的三維數值模擬分析. 地球物理學報, 6(3): 929–942.

戴黎明, 李三忠, 陶春輝, 李西雙, 劉鑫, 索艷慧, 樓達. 2010. 俯沖帶耦合作用對蘇門答臘地區應變場影響的三維數值模擬. 地球物理學報, 53(8): 1837–1851.

戴黎明, 李三忠, 陶春輝, 李西雙, 劉鑫, 索艷慧, 周淑惠, 周永剛, 高武斌. 2011. 印度板塊擠壓驅動龍門山斷裂帶活動的三維數值模型. 地球物理學進展, 26(1): 41–51.

付廣, 王國民, 黃勁松. 2008. 斷裂靜止期有無輸導油氣能力的判別方法. 沉積學報, 26(5): 85–91.

胡才志, 曾佐勛, 任建業, 祁鵬, 李志勇, 胡燁. 2010. 黃驊坳陷新生代沉降中心遷移: 數值模擬證據.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4(4): 573–584.

華保欽. 1993. 中國異常地層壓力分布、起因及在油氣運移中的作用. 中國科學(B輯), 23(12): 1309–1315.

侯方輝, 李三忠, 張志殉.2005. 濟陽坳陷郭局子地區古潛山構造及儲集特征. 海洋地質動態, 21(8): 24–27.

康永尚, 郭黔杰, 朱九成, 陳連明 曾聯波. 2003. 裂縫介質中石油運移模擬實驗研究. 石油學報, 24(4): 44–47.

李理, 鐘大賚, 時秀朋, 唐智博, 胡秋媛, 胥頤, 李志偉. 2008a. 魯西地區的滑脫構造及其形成的深部背景.自然科學進展, 18(6): 651–661.

李理, 鐘大賚, 楊長春, 時秀朋, 宮紅波. 2008b. 渤海灣盆地濟陽坳陷滑脫構造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51(2): 521–530.

李三忠, 周立宏, 劉建忠, 單業華, 高振平, 許淑梅. 2004.華北板塊東部新生代斷裂構造特征與盆地成因.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4(3): 57–66.

劉建忠, 李三忠, 周立宏, 高振平, 郭曉玉. 2004. 華北板塊東部中生代構造變形與盆地格局.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 24(4): 45–54.

劉麗萍. 2010. 車鎮凹陷新生代成盆-成藏構造過程及華北克拉通破壞.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碩士論文: 34–45.

呂延防, 孫永河, 付曉飛, 付廣, 楊勉, 祝彥賀. 2005. 逆斷層中天然氣運移特征的物理模擬. 地質科學, 40(4): 464–475.

羅群, 龐雄奇, 姜振學. 2005. 一種有效追蹤油氣運移軌跡的新方法: 斷面優勢運移通道的提出及其應用.地質論評, 51(2): 156–162.

羅曉容. 2003. 油氣運聚動力學研究進展及存在問題. 天然氣地球科學, 14(5): 337–347.

馬寅生, 曾慶利, 張興. 2002. 黃驊坳陷新生代構造應力場演化的光彈模擬與石油地質條件分析. 地質力學學報, 8(3): 219–228.

漆家福, 周心懷, 王謙身. 2010. 渤海海域中郯廬深斷裂帶的結構模型及新生代運動學. 中國地質, 37(5): 1231–1242.

任擁軍, 盧寧寧, 邱隆偉. 2010. 大王北洼陷精細油源對比.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40(4): 921–931.

索艷慧, 李三忠, 戴黎明, 劉鑫, 周立宏. 2012. 東亞及其大陸邊緣新生代構造遷移與盆地演化. 巖石學報, 28(8): 2602–2618.

譚成軒, 王連捷, 孫寶珊, 徐守禮, 胡道功. 1997. 含油氣盆地三維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方法. 地質力學學報, 3(1): 71–80.

王秉海, 錢凱. 1992. 勝利油區地質研究與勘探實踐. 東營: 石油大學出版社: 100–140.

王紅才, 王薇, 王連捷, 孫寶珊, 夏柏如. 2002. 油田三維構造應力場數值模擬與油氣運移. 地球學報, 23(2): 175–178.

王蛟, 姜在興, 陳世悅.2005. 渤海灣盆地車鎮凹陷古近系層序地層與隱蔽油氣藏. 吉林大學學報(地球科學版), 35(2): 163–168.

魏海泉, 夏斌, 侯樹杰, 蔡周榮, 張永輝. 2012. 濟陽坳陷車西地區地層超壓的展布特征及成因機制分析.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6(1): 39–43.

吳楠, 劉顯鳳, 徐濤. 2007. 油氣運移路徑示蹤研究. 特種油氣藏, 14(3): 28–31.

許忠淮, 吳少武. 1997. 南黃海和東海地區現代構造應力場特征的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40(6): 773–781.

于來剛. 2007. 東營凹陷油氣運移數值模擬研究. 青島:中國石油大學碩士論文: 34–35.

張本琪, 張洪山, 康仁華, 劉魁元, 徐福剛. 2004. 車鎮凹陷層序地層與石油地質. 北京: 石油工業出版社: 109–121.

張發強, 羅曉容, 苗盛, 王為民, 周波. 2004. 石油二次運移優勢路徑形成過程實驗及機理分析. 地質科學, 39(2): 159–167.

張家震, 畢彩芹, 王新峰, 鞏建強, 曹淑敏. 2005. 車鎮凹陷石油地質特征及勘探遠景. 海洋石油, 25(4): 6–11.

張林, 吳智平, 李偉, 吳曉光, 賈海波. 2012. 濟陽坳陷伸展背景下的變換構造研究.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6(1): 24–31.

張永輝, 夏斌, 萬念明, 萬志峰, 施秋華, 蔡嵩. 2010. 車西洼陷構造演化對油氣成藏的控制作用.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4(4): 593–598.

趙義來, 劉亮明. 2011. 復雜形態巖體接觸帶成礦耦合動力學三維數值模擬: 以安慶銅礦為例. 大地構造與成礦學, 35(1): 128–136.

周波, 侯平, 王為民, 羅曉容. 2005. 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分析油運移過程中含油飽和度. 石油勘探與開發, 32(6): 75–82.

周建生, 楊長春. 2007. 渤海灣地區前第三系構造樣式分布特征研究. 地球物理學進展, 22(5): 1416–1426.

周立宏, 李三忠, 劉建忠. 2003. 渤海灣盆地區前第三系構造演化與潛山油氣成藏模式.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3–40.

朱守彪, 張培震, 石耀霖. 2010. 華北盆地強震孕育的動力學機制研究. 地球物理學報, 53(6): 1409–1417.

Barry C M, Paul W and Mark G R. 1998. The effect of Allochthonous salt on the petroleum systems of northern Green Canyon and Ewing Bank (offshore Louisiana), northern Gulf of Mexico. AAPG Bulletin, 82(5): 1083–1112.

Dai L M, Li Q W, Li S Z, Guo L L, Somerville I D, Xu L Q, Cao X Z and Suo Y H. 2015. Numerical modelling of stress fields and earthquakes jointly controlled by NE-and NW-trending fault zones in the Central North China Block.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114: 28–40.

Dai L M, Li S Z, Lou D, Liu X, Suo Y H and Yu S. 2014. Numerical modeling of Late Miocene tectonic inversion in the Xihu sag,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China.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86: 25–37.

Handle A D. 1997. Petroleum migration pathways and charge concentration: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AAPG Bulletin, 81: 1451–1481.

He J K and Chery J. 2008. Slip rates of the Altyn Tagh, Kunlun and Karakorum faults (Tibet) from 3D mechanical modeling.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74: 50–58.

Hunt J M. 1990.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etroleum from abnormally pressured fluid compartments. AAPG Bulletin, 74(1): 1–12.

Hooper E C D. 1991. Fluid migration along growth faults in compacting sediments. Petroleum Geology, 4(2): 161–180.

Li S Z, Zhao G C, Dai L M, Zhou L H, Liu X , Suo Y H and Santosh M. 2012a. Cenozoic faulting of the Bohai Bay Basin and its bearing on the destruction of the eastern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47: 80–93.

Li S Z, Zhao G C, Dai L M, Liu X, Zhou L H, Santosh M and Suo Y H. 2012b. Mesozoic basins in eastern China and their bearing on the deconstruc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 47: 64–79.

Liu M, Cui X J and Liu F. 2004. Cenozoic rifting and volcanism in eastern China: A mantle dynamic link to the Indo-Asian collision? Tectonophysics, 393: 29–42.

Rouchet R H. 1981. Stress fields, a key to oil migration. AAPG Bulletin, 65(1): 74–85.

Wang J, Ye Z R and He J K. 2008. Three-dimensional mechanical modeling of large-scale crustal deformation in China constrained by the GPS velocity field. Tectonophysics, 446: 51–56.

Su J B, Zhu W B, W J, Xu L M Yang Y F, Wang Z Q and Zhang Z Y. 2010. Fault growth and linkage: Implications for tectono-sedimentary evolution in the Chezhen Basin of Bohai Bay, eastern China. AAPG Bulletin, 95(1): 1–26.

Zhu S B and Zhang P Z. 2010. Numeric modeling of the strain accumulation and release of the 2008 Wenchuan, Sichuan, China, Earthquake. Bulletin of the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00(5B): 2825–2839.

Zhu S B and Zhang P Z. 2013. FEM simulation of interseismic and coseismic deforma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ectonophysics, 584: 64–80.

3D Numerical Modeling of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Controlled by Da 1 Fault, Chezhen Depression

DAI Liming1, 2, LI Sanzhong1, 2, 3, LIU Ze1, 2, HU Mengying1, 2, LIU Lianqi4and YANG Yanfeng4
(1.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Submarine Geosciences and Prospecting Techniqu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3. Laboratory for Marine Geology, Qingdao National Laboratory fo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061, Shandong, China; 4. Hekou Oil Production Plant of Shengli Oilfield Company, SINOPEC, Dongying 2572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stress state of the Dawangzhuang sag is modeled using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analysis. Comparing with the position of oil deposit, we quantitatively analyze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ssive stress controlled by the Da 1 fault, and then the main factor influencing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process in the Dawangzhuang sag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is mainly based on 3D seismic data in the Dawangzhuang area of Chezhen Depression, including three sequence boundaries and spatial occurrence of the Da 1 fault. The faults in the model are introduced as Coulomb-type frictional zones that refer to contact analysi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FEM).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ings: (1) by adjusting the boundary condition of model, we found out that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NE-SW exten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low compressive stress is somewhat consistent with that of oil deposits, which are skew-symmetrical distribution around the Da 1 fault; (2) We suggest that the oil distribu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source and reservoir bed controlled by the Da 1 fault in the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background.

Keywords:Chezhen Depression; Da 1 fault; tectonic stress field;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FEM

中圖分類號:P542; TE1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1552(2016)01-0047-011

收稿日期:2013-06-03; 改回日期: 2013-07-16

第一作者簡介:戴黎明(1980–), 男, 副教授, 主要從事構造地質學及其數值模擬研究。Email: dlming.geo@gmail.com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精品91人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小说区 亚洲 自拍 另类|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 久久婷婷六月| 国产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成人不卡视频| 就去色综合| 日本久久久久久免费网络| 色妞www精品视频一级下载| 99久久性生片| 成人字幕网视频在线观看| 九色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成年人国产视频| 欧美一级高清免费a| 精品国产自|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国产区人妖精品人妖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爽爽视频| 亚洲美女一区| 国产在线观看99| 国产福利免费观看| 日韩色图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av大片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在线视频| 最新国产麻豆aⅴ精品无|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午夜欧美在线|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丝袜| 在线中文字幕日韩|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日本伊人色综合网| 波多野结衣爽到高潮漏水大喷| 99草精品视频|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亚洲国内精品自在自线官|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亚洲综合婷婷激情| 国产剧情一区二区| 欧美在线视频a|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丝袜美女被出水视频一区| 有专无码视频| 日本欧美午夜| 欧美天天干| 国产男人的天堂| 国产浮力第一页永久地址| 在线看国产精品| 欧美综合激情|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亚洲永久色| 国产福利免费视频| 国产资源站| 69视频国产| 小蝌蚪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国语对白| 亚洲综合色婷婷中文字幕| a毛片在线|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观看9e| 亚洲中文字幕手机在线第一页| 91视频99|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欧美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无码网站| 国产内射一区亚洲|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99人体免费视频| 五月天香蕉视频国产亚| 久久综合亚洲色一区二区三区 | 在线观看的黄网| 亚洲 欧美 日韩综合一区|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免费看a毛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