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優越的自然資源條件,徐聞農業經過20多年的快速發展,一躍全市前列,擠進了廣東省農業大縣。辛勤的徐聞人在風災頻發、干旱的環境下,毅然種出了“中國菠蘿之鄉”“中國香蕉之鄉”等。2015年,徐聞被國家批準為全國現代農業示范區。
然而,近幾年,徐聞菠蘿、香蕉等農產品價格屢屢“遇冷”,農戶難以摸準市場規律。他們奔走在市場大聲“吆喝”,低價賤賣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瓜菜,但為何不提前在各個環節下足功夫呢?“吆喝”引來圍觀,賺來同情,但無法為我們的瓜菜保駕護航,更談不上增值。
“長期以來,農業一直是徐聞經濟的支柱,如何解決農產品產銷問題,是對農業部門的重大考驗。十幾年來,徐聞農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在默默無聞干實事,慢慢琢磨種養的門道,學習專業的種植知識,幫助老百姓解憂排難。”徐聞縣農業局一副局長說,希望這種實干精神和樸素作風一直傳承下去,做強做大徐聞農業。
1 希望——徐聞農業的引種、調構
土壤肥沃,氣候適宜,水質好等是農業發展的必備條件,也是優越的條件。20世紀90年代,水稻和甘蔗是徐聞的種植主力品種,糖廠存,甘蔗旺。但隨著糖廠漸次倒閉,甘蔗經濟效益呈現式微勢頭,調整生產結構已然成為徐聞農業的一大考題。
受氣候的影響,徐聞幾乎常年干旱、作物單一,坡地多是種植甘蔗和水稻。長期以來,這一現狀成為了徐聞農業發展的掣肘。1998年,乘西南打井治旱之風,給徐聞調整農業生產結構創造了條件。“久旱遇甘露”,從此,“饑渴”的徐聞農業翻開了新的篇章。
“種植品種既要考慮經濟效益問題,也要考慮農作物的適宜性。做好區域布局,盡快形成產業化。經過多年的調整,終于形成了東部種菠蘿,中部種香蕉,西部種芒果、蔬菜的種植業布局,不過,我們的農業仍然是靠天吃飯。”徐聞縣畜牧獸醫局局長何輝說,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群眾自愿的,成果出來了,農民就會積極配合。
“農業結構調整不單是種植業上的調整,也是發揮優勢上的調整,從一畝地,一個勞動力產出多少效益上調整,在生產要素各個環節上調整,做到有計劃,特別是把一些剩余年輕勞動力引導組織起來進行勞務輸出調整,是戰略性調整。”曲界鎮公務員文先生說。
回憶起當年的農業工作經歷,這位曾當任過徐聞縣農業局局長的何輝感慨萬千。在農業局工作7年多,他跑遍全縣所有村莊,走過無數坑田,為農民解決種植和銷售問題。走田頭,帶領農技專家指導農民,改變農作物單一的現狀;上城市,爭取與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合作,設置農作物分營或分銷點,幫助農民解決銷售問題;跑政府,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相關政策和文件精神,得到國家和省農業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堅持生態農業、現代農業的方向,爭取對口資金支持,緩解農民資金短缺壓力。
2004-2007年期間,徐聞把“中國香蕉第一縣”“中國菠蘿產業龍頭縣”“中國冬季蔬菜龍頭縣”“中國果菜無公害十強縣”等榮譽攬入懷中,同時引進了知名的果汁公司,經濟合作社如雨后春筍般茁壯成長。值得一提的是,徐聞舉辦了“首屆全國香蕉產業發展研討會”。
2 焦慮——農業人的陣痛
徐聞在農業與旅游之間搖擺了將近十年,也就在這段時間里,徐聞農業放慢了前進的腳步。“受社會風氣影響,人們心態浮躁焦慮,沉不下心來,特別是一些部門工作人員,缺乏長期規劃目標的眼光,東抓一把,西抓一把,最后效果一定不好。我們農民對市場行情缺少足夠的耐心和信心,喜歡依靠走‘捷徑來解決問題。”徐聞縣農信社工作人員梁芬說,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好好探討農業發展的走向,農業、經貿等部門應加強合作,加大對農技人員的培訓力度,培養好專業人才,學習先進理念。
吳珍曾任徐聞縣農業局局長3年多,其中,2年農業占全縣GDP的49%,1年農業占全縣GDP的50%以上。現任徐聞縣農業局主任科員的吳珍開玩笑說,那幾年時間,農業發展獲得了很好的機會。說來也巧,徐聞農業種什么都大豐收,順心順意,農民笑開顏。“那時我幾乎跑遍了省市農業部門,爭取好政策、好技術。”吳珍說,徐聞獲得的國字號農業牌子,是農業人用辛勤的汗水澆灌出來的。
“如果沒有十幾年打下來的深厚基礎,就很難有徐聞現在農業發展的成就,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徐聞縣農業局工作人員王先生說,從傳統農業到科技農業過渡,需要一步一個腳印,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消耗子孫后代的資源來滿足我們這代人的需要。
吳珍從生產大隊長到鎮委書記,再到縣農業局局長,他對農業有著深厚的感情,熟悉農業方面的相關情況。談到徐聞近幾年的果菜產銷困境,吳珍分析,第一是國家經濟減速,這是最大的影響因素;第二是生產、安全、運輸、營銷等方面的影響,存在老百姓盲目用藥情況。若想做到安全農業,各方面須盡到責任,嚴格執行追溯機制,解決舌尖上的問題;第三是產地和市場對接不好,流通渠道仍然沒有暢通。雖然國家開通了綠色通道,但運輸工具滯后,冷鏈跟不上,市場信息不靈通,中間環節信息滯后。
3 破局——重視調研,培育產業鏈
針對目前遇到的問題,吳珍表示,要重視研討會的作用,研究分析好當前制約農業發展的因素,認真探討如何解決增產不增收的問題。鼓勵到全國農產品市場調研,對接農業銷售,例如北京某農業展會專門設置了3 000多m2的徐聞農產品專營區,為了保證農產品的正常供給,在20多個大、小城市設立了辦事處,年關開會,集中分析種植信息,調查匯總適宜市民口味的品種,做好信息反饋工作,搭建流通平臺。
“每年的秋冬種前都組織人員到外地考察,特別是到海南、廣西等地。在春節前,與流通大戶、合作社和種植大戶走到一起,評估市場走勢,看哪種瓜菜市場行情好,綜合考察后便制成《種植指導意見》。在種植指導方面,派農技人員和專家下田指導,比如新品種,注意哪些方面的種植知識,分析去年的種植信息等。”徐聞縣農業局局長楊仕煌說:“群眾種植講實惠,也有種植自由,但大部分是帶有盲目性,種植規模往往控制不了,便容易出現一哄而上,導致增產不增收。”
“一只香蕉帶動36個產業。你能想象到這條產業鏈延伸后,給我們帶來的效益是多么可觀嗎?這讓我們相信,農業也可以做精做細。山東壽光就拿一粒種子來做文章,最終做成一條產值龐大的產業鏈。立足實際,創新模式,要看準了就做,才能抓住最好時機。”何輝說,科技農業、設施農業、生態無公害農業和反季節特色農業,形成優勢區域化生產等,可能成為今后農業結構調整方向。
(摘自《湛江日報》,2016-05-12,梁染渠,黎陽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