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魏范青?
摘 要:從價值論維度來看網絡文化,存在開放創新、平等互融、自由發展和多元共享等特征。網絡文化形式、信息資源、內容體系具有開放創新性。網絡文化的主體位置、網絡參與和虛擬交往具有平等互融性,網絡行為、文化交流和網絡交往具有自由發展性,網絡無中心化模式使得網絡空間中多元的文化資源和信息得以共享。
關鍵詞:網絡文化;價值論;特征
中圖分類號:D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6-0037-03
網絡文化是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發展、聯姻、應用所催生出的一種新型的文化實踐形態,從“廣義上來說,網絡文化是網絡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等經新型整合之后構成的亞文化復合體。從狹義上說,網絡文化就是指在網絡空間場域中所發生的關于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教育、宣傳、工作學習、休閑娛樂、交往溝通、文學藝術等側重人文精神性和娛樂性的生活方式和存在形態及其所映射的社會心理等方面的總和。[1]”工具性和技術性特征是網絡文化最基本的屬性,而網絡文化的價值性特征對其工具性和技術性有著重要的價值引導和實踐規約效能。從價值論維度來看網絡文化,主要存在開放創新、平等互融、自由發展和多元共享等顯著特征。
一、開放創新
1.文化形式的開放創新。網絡文化形式在網絡全球聯通的基礎上具有了超地域和跨文化的特征,網絡是開放的結構,能夠無限擴展,只要能在網絡中分享相同的溝通符碼,就能整合入新的節點,“一個以網絡為基礎的社會結構是具有高度活力的開放系統。[2]”網絡文化在其存在狀態上是一種融開放性與有序性于一體的文化性狀,表現為積極文化與消極文化并存、主流文化與亞文化共生、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互融等性狀的結構松散的文化體系。網絡為建立“環球文化”和“地球村”提供了一種技術手段和特質載體,它模糊了人類地域文化和時空間概念,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中心主義,沖擊更新著人們的思維模式,賦予其思維以更大的開放性和視野。
2.信息資源的開放創新。就網絡文化的信息和資源的使用來說,網絡空間是一個“海納百川”任意存取的環境,網絡空間中不同主題的網站、博客、BBS網絡論壇和聊天室等,對網絡主體都是開放的。各種不同的思想觀點和民族文化都能在此棲身,任何人隨時隨地都可以自由表達其思想觀點,突破了時空和地域局限。世界在信息資源豐富的網絡空間中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全球各地的網民都可以通過網絡來聚散信息和交流文化,信息資源的高度開放與有序成為網絡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
3.內容體系的開放創新。在內容體系上,網絡文化是一個內容龐雜、多元和諧有序,且外延較寬泛的文化體系,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作為信息高速公路建設和網絡文化根本載體的網絡,其全球化發展過程和內容體系影響和規約著網絡用戶的價值觀念和行為選擇。在網絡空間中,持多元思想觀念的網絡創建者在建立自己的網站或網頁之時,也將代表其精神信仰和文化素養的思想信息融入其中,這使網絡創建者的社會道德觀念與價值取向在網絡中通過他人的點擊瀏覽和鏈接訪問而無限制地被傳播和擴散。網頁點擊率多少主要取決于網站資源和信息內容的質量,這又使網絡內容體系可以在自由和公平競爭環境中形成一個高度開放、平等和有序的文化世界。
二、平等互融
1.文化主體位置的平等互融。網絡身份的匿名性使網絡主體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屬性具有平等性,這種平等性使得網絡主體間的交往互動具有互融性。以往文化的話語權形態都為社會精英群體所掌控,而互聯網技術的發生發展、普及應用,以及網絡文化的催生、成形使傳統的由社會精英群體掌控的話語權發生改變和動搖,也促使這種由少數人掌控、壟斷的中心化和精英化的話語權形態逐漸走向終結。網絡文化的低門檻、弱限制的文化參與、交流等特質優勢可以實現全民參與和互動。網絡文化的主要生產者、參與者和消費者是廣大民眾,這使整個網絡文化的生成環境呈現出一種相對自由寬松和任意自發的發展狀態。因為網絡交流的匿名性、身份的虛擬性等特征使網絡主體之間在網絡空間中形成一個沒有上下等級和身份障礙關系的平臺和自由空間。在此環境下,傳統的文化觀中的中心性、權威性和主流性等固有的文化強勢被弱化甚至消解,顯示出信息時代網絡面前人人平等的平衡張力。
2.主體參與的平等互融。網絡文化是網民皆可平等參與和互相融合的開放型文化,具有極強的平等性與互融性。虛擬的網絡環境中使人們可以幾乎沒有門檻、沒有限制的實現平等的文化交流與溝通。由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快速發展和網絡信息存儲的超容性和傳遞的快捷性,有力地降低了廣大民眾參與網絡文化和獲取有效信息的成本;由于網絡主體在網絡空間中的實踐活動具有隱匿性特征,使得網絡主體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的平等成為可能,構成了民眾廣泛參與的前提性條件。在網絡社會里,民眾不再缺乏網絡信息資源,而是要著力提升對紛繁復雜的信息進行正確辨識和行為選擇的能力。
3.主體交流的平等互融。網絡具有的開放性、匿名性和平等性使網絡交往主體之間的交流具有平等性與互融性。網絡技術的發展又將人們日常生活社會編織入平行擴張的網絡中,由于網絡的開放性和平等性能夠滿足網絡主體不同層次和不同種類的交往需求,在有力地拓展了網絡主體視野的同時,也調動了他們參與和使用網絡的積極性,他們既相互交流溝通,又相互共存感染和互融。這種平等和互融的網絡交流方式拉近了網絡主體人際之間的距離,使他們可以在網絡空間中更自由開放地呈現和表達其內心世界和真實思想,網絡主體在此平等的交流過程中實現了相互理解信任和彼此交融。
三、自由發展
1.文化交流的自由發展。網絡文化的開放性和自由性等特征為網絡用戶提供了一個暢通無阻的對話平臺和活動領域,突破和變革了以往各種文化形態之間交流溝通所受到的種種限制,在扁平的網絡世界中,任何思想觀點、任何民族文化都能夠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得以傳播和擴散。網絡在有力地推動和促進外來與本土、傳統與現代、主流文化與亞文化以及不同的地域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與互動的同時,也彌補了受自然條件、物理條件和網絡行為主體自身條件等局限而不能與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主體進行接觸交流和互動的短板,使網絡文化在網絡文化中保證其引領地位和主導作用的同時,也使其在發展過程中積極地融合外來文化和亞文化中的有益成分以維護自身的多層次性和可持續性發展。網絡文化的主體是人,文化交流的主體也是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網民可以突破時空間限制進行任意主題的、多媒體形態的而且是低成本的文化交流互動,此種不拘地域時空、高度自由開放和寬容度、包容性極強的文化交流互動是以往任何存在文化不曾有過的,這種全球性文化交流為散落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進行全球大合唱提供了契機和舞臺。
2.網絡行為的自由發展。開放的扁平化的網絡空間中賦予網絡主體以更大的自由度,網絡主體可以自由地參與活動、表達觀點和發表言論,自由地決定價值取向和選擇網絡行為方式。雖然網絡空間中充斥著很多即興而發的不盡客觀全面的言論,但卻展示了一個言論較寬松、行為較自由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中的單向思維和單一論調相異,網絡社會展示的是一個觀點紛呈、復雜多面和求同存異的包容度極大的中國社會。
3.網絡交往的自由發展。網絡拓展和延伸了網絡主體的交往方式,主要的網絡交往方式有:公共網絡交流平臺、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和文件傳輸等。如同生產工具的革新是生產方式變革的歷史標志一樣,不同的輪子決定著人們的交往方式,決定了人們所能擁有的不同的時間、空間和疆域,賦予了人們不同的接受和支配信息的能力。因此,相較于傳統文化下的各種交往方式,網絡文化拓寬了人們的交往空間和延伸了人們交往時間的自由度。
四、多元共享
1.文化資源的多元共享。網絡世界的“無中心化”模式使得不同民族、國家、膚色和地域的民眾可以自由地參與到網絡生活中。網絡文化資源的多元性和開放性又引申出網絡資源的共享性。文化資源的表現形式和存在特點所具有的趨同性,將原本只屬于一定范圍和區域的文化資源,轉化成了所有文化區域和范圍內的共同資源。同時,在網絡空間中,拋棄和弱化現實世界中存在的種種偏見和歧視,不同文化在平等的地位上,不存在優劣之分,可以平等地無障礙的交流互惠。在網絡世界里,國家的和民族的、政府的和民間的、各階級各階層各行業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組成了一個多元的復雜的人文景觀,不同觀念、不同層次、不同愛好的眾多文化群落,都可共處一網、聚散信息,形成各種文化共居共榮的多元、共享和交融的和諧局面。
2.網絡信息的多元共享。網絡信息來源的多元性與共享性使其優于報紙、電臺和電視等傳統大眾媒體,蒂姆·伯納斯-李說他發明萬維網的初衷就是緣于他對于萬維網的信息共享價值的不懈追求, “這種理想為我們提供了新的自由,并使我們能比在束縛我們自己的等級制體系下得到更快的發展。[3]”在網絡上發布的信息都需要經過專門的數字化處理,信息存儲的容量巨大又易擴展,這種優勢使網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途徑既多元化又便捷。互聯網的并行優勢允許網絡主體在同一時間內對同一信息源進行同主題的多用戶訪問,它的異步傳輸與交互式溝通,使主體能夠更自由從容地擇取和吸納信息。同時,網絡使不同區域和民族的文化完全沖破了地域和時間限制,使其得以相互了解和交往溝通,基本實現了網絡信息供給與用戶需求的一致性,促進了不同文化主體之間以及各文化之間的交流、互動、共享和融合。
參考文獻:
[1] 張元等.網絡道德異化與和諧網絡文化建設[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4).
[2] (美)曼紐爾·卡斯特.夏鑄九等譯.網絡社會的崛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
[3] (英)蒂姆·伯納斯-李.張宇宏等譯.編織萬維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
[責任編輯: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