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春,紀 龍,方福平,周錫躍
(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
農業經濟·農業管理
西南地區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與對策
徐春春,紀 龍,方福平,周錫躍*
(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06)
西南地區是我國六大稻區之一,為促進西南地區水稻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針對其水稻產業現狀,從基礎生產條件較差、氣象災害頻發重發、穩定面積難度較大和科技創新瓶頸較多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從深入挖掘西南地區水稻的獨特文化、穩步推進西南地區水稻生產發展、加大水稻科技創新支撐力度以及加快西南特色大米產業發展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
西南地區;水稻;文化;科技;種業
西南地區主要包括重慶、四川、貴州、云南和西藏等省市(區),其中水稻生產主要集中在四川、貴州、云南和重慶,是我國六大稻區之一。水稻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糧食作物,2014年西南地區水稻面積、總產分別為450.81萬hm2和3 099.03萬t,占區域內糧食面積的27.56%和總產的41.22%,有效保障了當地居民的口糧需求;梯田水稻生態系統是西南傳統農耕文化的偉大創造和典型代表,在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旅游觀光等方面還具有平原稻田生態系統不具備的服務價值[1-2];四川、重慶是我國再生稻主產區,種植面積占全國8成以上,不僅能充分利用有限的溫光熱資源穩定提高單位面積稻田產值、增加農民收入,在稻作機械化難以推廣的西南丘陵山區蓄留再生稻,還肩負著雨養農業區冬季蓄水抵御干旱的重要生態功能[3];農耕文化是我國古代農業文明的主要載體,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4],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不僅是中國農耕文化的典型代表[5-7],同時也入選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項目(GIAHS);西南地區水稻種質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稻作起源中心之一[8],云南特別是滇西南地區是我國水稻種質最大的遺傳和生態多樣性中心以及優質資源的富集地[9];貴州的特色稻種香禾糯也是我國水稻研究的寶貴遺傳資源,至今為止仍保留了較為多樣的香禾糯品種[10]。2014年西南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10 488.9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8.57%和東部地區的62.7%[11],發展水稻生產既有利于增加當地農民收入,也有利于增加就業。為促進西南地區水稻產業的持續穩定發展,筆者基于西南地區2004—2014年水稻生產資料,分析了西南地區水稻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存在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1.1 種植面積
受種植效益偏低和資源條件約束,近年來西南地區水改旱和撂荒現象增多,水稻種植面積有所下滑。2014年,西南地區水稻面積450.81萬hm2,比2004年減少10.77萬hm2,減幅2.33%,占全國水稻面積的比重下降1.39百分點。其中,云南水稻面積增加5.85萬hm2,四川、貴州和重慶水稻面積分別減少7.2萬hm2、3.45萬hm2和5.96萬hm2,減少面積除受地形、水資源以及勞動力資源限制出現撂荒外,其他主要用來發展旱作玉米生產。玉米面積由2004年的345.06萬hm2增加到2014年的416.22 萬hm2,增加71.16萬hm2,增幅達20.62%[12]。
1.2 單產水平
受水資源緊張、農業生產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發重發等影響,近年來西南地區水稻單產持續徘徊(圖示)。2014年,西南地區水稻產量為6 874.35kg/hm2,比2004年提高59.4kg/hm2,增幅僅0.87%;同期西南地區玉米產量提高676.05kg/hm2,增幅達15.78%;全國水稻產量提高502.35kg/hm2,增幅為7.96%。特別是在發生嚴重旱災的2006年和2011年,西南地區水稻產量分別下降739.35kg/hm2和294kg/hm2,水稻總產量分別減少427.6萬t和99.8 萬t[12],對保障區域口糧供給安全造成很大影響。

圖示2004—2014年西南地區水稻面積、單產和總產變化Fig. Rice area,per unit yield and total yield of rice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2004—2014
1.3 科技水平
多年來,西南地區研發推廣了一批高產優質品種和栽培技術。1)秈型三系雜交水稻品種選育。如:金優527、D優202、Ⅱ優162、Q優8號等廣泛適應于長江流域一季中秈稻區、南方雙季晚稻區乃至東南亞等地區,輻射面積超過0.13億hm2[13]。2)高海拔粳稻品種選育。以云南為核心的云貴高原粳稻區是我國粳稻生產的特色區域。云南省育成了我國第一個粳型不育系——紅帽纓,開創了我國雜交粳稻的發展歷史;選育出云光、滇型、鳳稻系列雜交粳稻,結束了溫涼稻區不能種植雜交稻的歷史[14]。截至2015年,在農業部認定的118個超級稻品種中,西南稻區選育的品種有16個,占13.56%。3)超高產優質栽培技術。四川省大力推廣水稻超高產強化栽培技術,云南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術,貴州省推廣的雜交水稻“五五”精確定量栽培技術,重慶的再生稻高產綜合栽培技術等[15-18]。對于提高西南地區水稻栽培技術水平、提高單產發揮了重要作用。
1.4 種業發展
2013年,國家首次提出打造三大國家級糧食作物種子生產基地,確定甘肅雜交玉米制種、四川雜交水稻制種和海南南繁育制種三大種子基地建設規劃。四川省是國家雜交水稻制種的優勢區域和種子供應基地,自然條件優越、制種操作規程嚴格、制種技術先進,制種面積、單產、總產量、省際調劑量、出口總量均居全國首位[19]。2014年,四川省雜交水稻制種面積2萬hm2、占全國的1/5,產種6萬t左右,供種量繼續保持全國第一;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量7 689.83t,出口金額2 113.28萬美元,分別占全國的38.02%和33.34%,已經連續8年位居全國雜交水稻種子出口首位[20]。

表1 2014年西南地區的耕地及有效灌溉面積Table 1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in 2014in southwest China
2.1 基礎生產條件較差
西南地區地形地貌特殊,土地以高原、山地和丘陵為主,丘陵地區田塊零碎、水低田高,水利灌溉條件普遍較差,有效灌溉面積保證率極低,生態環境十分脆弱;耕地和水資源在數量、質量以及集中度上與中東部地區均存在較大差距,對糧食和水稻生產影響明顯。從農業灌溉情況看(表1),2014年西南地區耕地面積1 874.07萬hm2,占全國的15.4%;農作物有效灌溉面積603.44萬hm2,占全國的9.35%。從地區情況看,重慶、四川、貴州、云南有效灌溉面積占各自耕地面積的比重分別為30.29%、44.83%、21.89%和28.15%,均明顯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53.02%[11]。

表2 2004—2014年西南地區的農作物受旱面積Table 2 Crops affected by drought in southwest China during 2004—2014
2.2 氣象災害頻發重發
西南地區是我國各類自然災害的多發區和集中地,特別是旱災頻繁發生,對農業和水稻生產影響較大,造成糧食和水稻減產、耕地貧瘠和土地的集約化利用程度降低[21-23]。2004—2014年,西南地區農作物干旱受災面積平均達286.64萬hm2,占全國的16.59%(表2);2010年受旱面積占全國的37.95%、2006年占26.45%[11]。2006年四川、重慶大旱,水稻產量分別下降792kg/hm2和1 842.9kg/hm2;2011和2013年夏季,貴州遭遇持續高溫干旱,大量農作物減產絕收,水稻產量分別下降1 945.05kg/hm2和613.8kg/hm2[12]。
2.3 穩定水稻種植面積難度較大
在經濟全球化和市場一體化的全新背景下,種糧效益高低日益成為影響農民生產決策的關鍵因素[24]。受水稻生產效益下降、比較效益偏低等因素影響,西南地區穩定水稻面積的難度很大。原因:1)生產效益下降。近年來,西南地區水稻生產成本大幅提高,種植效益明顯下滑,對農民生產積極性影響較大。2014年,重慶、四川、貴州一季中秈稻總成本分別為19 349.55元/hm2、16 767.9元/hm2和26 403.3元/hm2(表3),比2004年提高151.44%、166.99%和161.22%,凈利潤分別減少4 508.55元/hm2、2 403.9元/hm2和6 428.1元/hm2;云南一季粳稻生產總成本提高156.11%,凈利潤減少1 681.35元/hm2。2)比較效益偏低。近年來,云南熱帶作物、蔬菜和花卉等發展形勢較好,2014年烤煙、西紅柿產值分別高達58 068.15元/hm2和14 7276.6元/hm2,而云南粳稻總產值為29 747.7元/hm2,比較效益偏低[25]。

表3 2004年和2014年西南地區的水稻生產效益Table 3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 rice production in southwest China in 2004and 2014
2.4 科技創新瓶頸較多
1)品種審定及應用情況。西南地區水稻品種多亂雜,推廣部門難以根據品種的高產栽培特性對大面積生產進行統一指導,限制了品種增產潛力的發揮。2014年西南地區審定品種總數為73個,占全國審定品種總數的17.42%,比2004年增加11個;2013年四川推廣面積6 666.67hm2(10萬畝)以上的雜交稻品種68個,比2004年增加55個,但單品種平均推廣面積僅1.79萬hm2,比2004年減少11.03萬hm2,主導品種不突出。2)機械化發展情況。受西南地區特殊地形條件和經濟狀況限制,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緩慢。根據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司長李偉國在2015年長沙“全國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暨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現場會”上的講話可知,2014年全國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已達38.5%,但西南地區水稻機械化種植水平仍未超過20%。3)再生稻生產情況。受政策導向、強再生力中稻品種短缺、頭季稻機械化收獲困難、再生稻高產栽培技術難以推廣普及等因素影響,近年來重慶、四川再生稻蓄留面積逐年下滑[18]。
3.1 深入挖掘西南地區水稻的獨特文化
西南地區獨特的農耕文化(稻作文化)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在推進現代農業發展的同時,應深入挖掘水稻的獨特文化內涵。一是加大對西南地區稻作文化的宣傳和保護力度。云南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和貴州從江侗鄉稻魚鴨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要通過建立一個全方位、立體性的西南稻作文化保護體系,提高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對西南稻作文化在促進農耕文化傳承、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性方面的認識,努力把西南稻作文化品牌打造成世界知名、影響深遠的國際性文化品牌。二是加強西南地區稻作文化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整合西南地區稻作文化和資源優勢,通過創辦稻作文化旅游節、推廣文化產品,開展農產品、特色食品加工以及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拓展西南地區水稻的生產功能和發展方式,提高當地農民收入,為西南地區帶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3.2 穩步推進西南地區水稻生產發展
西南地區重點是在穩定現有水田面積的基礎上,挖掘梯田水稻和再生稻發展潛力。一是穩定現有水田面積。在改善西南地區水稻生產條件的基礎上,嚴格控制普遍存在的“占稻田補坡地”,以及將生產條件好、設施配套的稻作區改種經濟作物的現象,穩定現有水田面積,保障區域口糧安全。二是重視梯田水稻生產。通過構建水稻生態補償機制、對農戶梯田種植水稻給予補貼等形式,保護具有西南特色的梯田水稻生態系統,不僅能為當地居民提供口糧,對丘陵地區蓄水保水、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以及豐富稻作文化均具有重要意義。三是大力發展再生稻。四川、重慶再生稻生產技術成熟、經驗豐富。通過選育推廣一批強再生力一季中稻品種、實施再生稻專項補貼以及解決頭季稻機械收獲難題等技術瓶頸,再生稻面積仍有繼續擴大潛力。
3.3 加大水稻科技創新支撐力度
依靠科技進步,促進西南地區水稻生產可持續發展。一是充分發揮西南地區水稻種質資源和雜交稻制種優勢。對西南地區稻種資源開展系統鑒定、評價和篩選,加快培育適宜當地的優質、高產、適應性強的主導品種,發揮水稻單產潛力;加大投入,通過建設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和機械化制種基地,穩步提升西南地區雜交水稻制種能力與質量,滿足國家用種需求。二是加快推進水稻生產機械化。集中力量解決西南山地和小田塊的機械化技術與裝備問題,加快研究推廣適宜高原及丘陵山區的機插秧及其配套高產栽培技術體系,推進西南地區水稻機械化生產,減輕勞動強度。三是加快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與推廣。針對西南不同稻區異常氣候、自然災害發生規律及對水稻生產的危害程度,通過品種篩選、調整播種期、改進種植模式等措施,加快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究與推廣。同時,要根據西南地區水稻主要病害發生區劃搞好防控工作[26]。
3.4 加快西南特色大米產業發展
西南地區特種米類型多樣,有云南的哈尼高原紅米、軟米和紫米,貴州茅貢米等優質大米,以及重慶、四川的特色再生稻米等。一是加大投入改善水稻生產條件。西南地區自然條件較差、交通運輸不暢,要進一步加大對西南地區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重點是完善農田水利和道路建設,抓好生產基地建設,提升發展特色大米產業的硬件保障能力。二是加強龍頭企業的培育扶持力度。龍頭企業對于大米產業發展拉動作用明顯,政府應在政策、資金等方面對龍頭企業予以支持,實行“企業+科研機構+農戶+基地”或“公司+農戶+基地”等多種經營模式,全方位推進特色大米產業發展。三是加快特色大米品牌的開發和利用。充分發揮西南地區大米特有的生態、地域和歷史等傳統競爭優勢,全方位打造地方性特色大米品牌,以品牌開拓市場;同時要加強對已有原產地品牌的保護和利用,不斷提高稻米產業的綜合競爭力。
[1]文波龍,任 國,張乃明.云南元陽哈尼梯田土壤養分垂直變異特征研究[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09,24 (1):78-81.
[2]李鳳博,徐春春,周錫躍,等.稻田生態補償理論與模式研究[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9,30(1):101-105.
[3]姚 雄,唐永群,文 明,等.西南生態區再生稻研究進展及發展建議[J].南方農業學報,2013,44(6):1059-1064.
[4]玄松南.梯田稻作民族——哈尼族稻作文化田野調查記[J].中國稻米,2012,18(2):41-44.
[5]白艷瑩,倫 飛,曹 智,等.哈尼梯田傳統農業發展現狀及其存在的問題[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2,20(6):698-702.
[6]馮建孟,何漢明,朱有勇,等.云南地區稻作品種多樣性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與自然環境和民族文化的關系[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2010,25(4):451-457.
[7]王艷杰,王艷麗,焦愛霞,等.民族傳統文化對農作物遺傳多樣性的影響——以貴州黎平縣香禾糯資源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5,30(4):617-628.
[8]徐福賢,熊 洪,鄭家國,等.西南主要秈稻區水稻生產現狀及進一步高產的對策[J].中國稻米,2008(5):72-74.
[9]曾亞文,李自超,楊忠義,等.云南稻種主要性狀多樣性分布中心及其規律研究[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0,19(6):511-517.
[10]焦愛霞,王艷杰,陳慧查,等.貴州黎平縣侗族村寨香禾糯資源利用與保護現狀的考察[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16(1):173-177.
[11]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12]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中國農業統計資料[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5.
[13]張 鴻,鄭家國.西南地區現代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探討[J].四川農業科技,2010(9):8-9.
[14]宋天慶,趙慧珠.大理州高海拔粳稻新品種選育的主要進展[J].云南農業科技,2008(4):6-8.
[15]喻春蓮,任光俊,池忠志,等.四川水稻豐產科技工程主推技術模式及應用效果[J].西南農業學報,2010 (3):636-640.
[16]楊從黨,李貴勇,夏瓊梅,等.云南水稻定量促控栽培技術簡介[J].中國稻米,2013,19(4):129-130.
[17]周維佳,羅德強,江學海,等.雜交水稻五五精確定量栽培技術規范[J].貴州農業科學,2012,40(6):55-56.
[18]姚 雄,李經勇,李 杰,等.重慶水稻精確定量高產栽培示范研究及技術推廣建議[J].中國稻米,2015,21(4):197-200.
[19]羅林明,章 銳,周志軍,等.四川雜交水稻制種面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種業,2009(7):30-31.
[20]程式華.2015年中國水稻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21]方福平,李鳳博,徐春春,等.西南大旱、糧食安全及政策反思[J].農業經濟問題,2010(7):77-82.
[22]李雅坤.干旱對西南四省水稻生產影響的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2.
[23]宋艷玲,蔡雯悅,柳艷,等.我國西南地區干旱變化及對貴州水稻產量影響[J].應用氣象學報,2014,25 (5):550-558.
[24]宋小青,歐陽竹.1999—2007年中國糧食安全的關鍵影響因素[J].地理學報,2012,67(6):793-803.
[25]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價格司.全國農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5.
[26]陳德西,何忠全,封傳紅,等.水稻主要病害發生區劃研究[J].西南農業學報,2014,27(3):1072-1078.
(責任編輯:馮 衛)
Rice Industry Actuality,Existing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Southwest China
XU Chunchun,JI Long,FANG Fuping,ZHOU Xiyue*
(China National Rice Research Institute,Hangzhou,Zhejiang310006,China)
Southwest is one of China’s six major rice producing regions,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rice industry in Southwest,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ice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such as the po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nditions,the serious and frequently occurring meteorological disasters,the difficulty to maintain a stable area and the bottleneck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Finally,the authors put forward some advices,such as deepping excavation of the unique rice culture,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production steadily,strengthening r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upport,and acceler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ice industry in Southwest China.
southwest region;rice;culture;science and technology;seed industry
S-1;F326.11
A
1001-3601(2016)07-0319-0142-05
2016-03-04;2016-05-13修回
財政部-農業部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中國水稻產業發展與新型稻作模式研究”(2014RG007-1)
徐春春(1983-),男,助理研究員,碩士,從事稻米產業經濟與政策研究。E-mail:xuchunchun77@163.com
*通訊作者:周錫躍(1966-),男,高級農藝師,從事糧食安全研究。E-mail:xiyuez@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