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琳兒
摘 要:分離焦慮是指個體與其依戀對象分離所產生的過度焦慮和發展性的不適,又稱離別焦慮,指嬰幼兒因與親人分離而引起的焦慮、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緒反應。
關鍵詞:幼兒;分離焦慮;家園共育
隨著新學期的開學,小班的孩子們也開始了他們的幼兒園生活。這不,最近幼兒園里可熱鬧了。
鏡頭一:教室門口,雨×寶寶正抱著奶奶不肯撒手,一邊哭一邊喊著,“我不要讀書,我要回鄉下。”
鏡頭二:早上,恬×在媽媽的陪伴下,玩著玩具,漸漸地也忘記媽媽的存在。待緩過來時,發現媽媽不見了就開始哭。發現哭沒用時,不停地喊著“我要吃泡泡,我要吃泡泡。”直到老師給她泡好奶粉才停止哭泣。
鏡頭三:晗×在媽媽離開后,一個人靜靜地坐在椅子上,突然默默地流下了眼淚,在老師的詢問下,才知道她想要抱著自己的枕頭。就這樣,幼兒園的一天生活,晗×就在枕頭的陪伴下度過了。
一、追尋“哭鬧”的根源——入園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是指個體與其依戀對象分離所產生的過度焦慮和發展性的不適。九月,適齡幼兒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邁出了其社會化進程中的重要一步。在這一過程中,孩子們必須進入另一種生活環境,即集體生活,離開家人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產生焦慮現象是正常的。
幼兒的情緒主要與幼兒個人的氣質有關,大致可分成以下幾種類型:一為暴躁型、二為波動型、三為戀親型、四為憂郁型。
二、溯其原因——了解分離焦慮產生的由來
1.家長的焦慮
在家里孩子是所有大人的中心,對于孩子的任何要求都是盡量滿足。正是家長的溺愛,直接導致孩子自理能力差,情緒情感發展遲緩。家長的擔憂、搖擺和焦慮反過來又會強化孩子的焦慮。
2.幼兒的心理特征決定著入園焦慮的程度
每個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對外界接受能力也有所不同,多血質、膽汁質的孩子較容易接受新的環境,較容易融入新的集體,與人交往能力較強。而黏液質和抑郁質的孩子顯得格外焦慮。其次,幼兒自身的獨立自理能力欠缺,使孩子對進入幼兒園生活感到恐懼、害怕獨立生活。再次,語言表達和人際交往能力的薄弱也是導致分離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3.環境的變化
綱要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促進幼兒的發展”“教師應該成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
三、緩解焦慮——幼兒入園分離焦慮應對策略
1.幼兒園采取的主要策略
(1)精心設計活動室的環境。
(2)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3)盡快建立新的穩定的依戀關系。
(4)鼓勵孩子學習自立與互助。
2.建議家長采取的策略
(1)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庭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場所,盡管父母愛子心切,但千萬不要溺愛。
(2)調節孩子的生活節律。當孩子準備入園時,家長可以提前了解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和生活規律,有計劃有步驟地對孩子的生活節律進行調整,讓孩子按照幼兒園的生活作息。
(3)堅持送孩子上幼兒園。在孩子剛上幼兒園的第一個月,如果家長能夠堅持每天送孩子按時上幼兒園,對孩子養成上幼兒園的習慣非常重要。
(4)言出必行,不欺騙孩子。誠實地告訴孩子:媽媽必須離開,因為媽媽要去上班,但是媽媽保證下午五點鐘一定來接寶寶。孩子會更快地認識到:雖然面臨著和父母的分離,但是父母仍然會在固定的時間重新回到自己的身邊;父母是可以信任的,這個世界也是可以信任的!具備了這種穩定的安全感,孩子的分離焦慮自然就會逐漸減輕。
(5)調整、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親子關系中,情緒的影響是交互作用的。如何處理好自己的分離焦慮,不讓父母的消極情緒影響孩子,是家長要做的重要功課。父母要接受孩子的哭鬧現象,盡量不生氣、不傷心、不焦慮,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就是在幫助孩子。
參考文獻:
[1]陳國湄.兒童心理學[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8.
[2]黃志敏.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個案研究與分析[J].學前課程研究,2007(07).
[3]卞靜靜.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對策淺談[J].教學實踐,2014(07).
[4]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03).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