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數學語言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既要求準確無誤,又強調嚴密的邏輯性。長期進行“說”的能力培養與訓練,既提高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更主要的也是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與培養提高的過程。
一、要強調對每個算理的正確表達
低年級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少,好奇心強,思維能力還很差,對一些內容可能會算,但思維過程都是雜亂無序且不嚴密的,解決某個問題時往往不能完整地表達出來。所以,在低年級更要注重“說”的訓練。如在進行10以內的加減法教學時,1+1=2,就要訓練學生說:因為1和1可以合成2,所以1加1等于2。經過這樣長期的訓練,學生對10以內加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有效訓練了學生數學語言的表達能力。
二、在學生剛認識應用題的時候,必須“說”清數量關系
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說”應用題事理,之后才去分析題中的數量關系,在“說”應用題事理時,要避免學生從頭到尾讀一遍題,而要學生“說”應用題講的是一件什么事,如小明和小華做毽子的事,哥哥和弟弟比高矮的事等。應用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數量關系。讓學生說思路的過程,也就是分析數量關系的過程。如,有紅花8朵,黃花比紅花少3朵,黃花有幾朵?在操作的基礎上,讓學生說:從“黃花比紅花少3朵”可以知道,紅花多,黃花少。把紅花的朵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跟黃花同樣多的,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從8朵里去掉紅花比黃花多的3朵,就是要求的黃花的朵數,用減法計算。
三、重視數學語言說的完整性
數學中有些低年級學生說話時明白其中的意思,但不能很好地用完整地句子表達全部意義。例如,入學不久的學生學習比較物體的大小、長短、高矮時,大多說“××長”或“××大”等。而不能完整地說成“××比××長”或“××比××短”。像這種情況,教師應先給學生基本句式: 比 怎么樣,讓學生可以運用它來表述內容,能較快地達到句子完整。
四、教師應要求學生不僅自己的語言要有條理,還要注意聽取別人的發言,評論別人的發言
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必然要進行思考,作出判斷,然后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本身也是培養思維準確性的一種途徑。
總之,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說”的訓練,通過“說”的過程使思維過程明確化、深刻化,從而強化其認識過程,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各種實際問題。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