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鳳
課程強調以學生生活為基礎,因此,在品德學科教學中,我們要貫徹“回歸生活”的教學理念。
如,執教六年級上冊《隔海相望》一課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捕捉生活中的信息資源來充實教材內容,巧妙地鏈接生活中的鮮活事例,創造性地重組、整合教材,把大社會融入小課堂,構建出靈動的品德課堂。
【教學片段】
師:播放課件錄音(51頁的相關文字及數據資料)從中,你獲得了什么信息?
生:(齊讀回答)我們是一家!
師:我們同根同源,因此當江蘇姑娘陳霞患上白血病之后,架起了一座生命橋,成功地替她移植了骨髓,挽救了她年輕的生命。
請默讀P51《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師:看完這個故事,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
生:海峽兩岸同宗同族,血脈相連……
師:是的,類似的事件今年就發生在我們蘇州,我們一起來看一個真實的事例。課件出示《杭彬捐髓》。
師:看了這兩個真實的事件,你有什么感受?
生:“兩岸人民同根源”……
師:出示句子,(生齊讀)……臺灣和我們是一家!!
【評析】
我們生活在瞬息萬變的時代,而品德學科教材資源上內容變化的周期相對較長,有時跟不上時代生活的腳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更新理念,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捕捉時代生活中的信息,充實教學內容。在本片段的教學中,老師既善于利用課本資源,又鏈接生活,收集了社會生活中的相關信息資源。通過播放錄音“考古學家的講話”,讓學生從歷史文化等方面感受,然后又通過播放視頻“蘇州姑娘杭彬捐贈骨髓干細胞救臺灣女學生”,給學生以視覺的沖擊與情感的震撼,進行情感體驗。以上兩個教學環節緊密相連,層層遞進,由課本文字資料到課外視頻影像,由景入情,觸景生情,情景相容,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到血濃于水的濃濃親情。
由此可見,在品德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樹立陶行知先生所說的“教學即生活”和“生活即教育”的觀念,時刻緊密聯系孩子的生活,圍繞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有效重組、整合,學會取舍,把握生活的脈動,讓孩子走進生活,讓品德課堂更加靈動有效。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