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義
勇于創新,就是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勇于提出與眾不同的新想法。事物是發展的、動態的,沒有創新是不行的。科學家牛頓通過觀察樹上的蘋果落地,想到了“萬有引力”,科學家高斯在上小學時把用加法算的題“別出心裁”用乘法,很快就算出了結果。科學發明更需要創新精神,因為既然是發明,就是過去沒有的,如果墨守成規,人云亦云,就不可能發明創造,也就是說,所有的發明都是創新的結果,素質教育也在呼喚創新精神,而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形成必須以創新意識的培養為起點。那么如何才能培養好學生的創新意識,推進素質教育呢?筆者從事小學教育多年,下面就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談一些看法。
一、創設積極的課堂氣氛
積極的課堂氣氛,能形成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調動學生智力活動的積極性,使他們在大腦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心理和個性的健康發展。積極的課堂氣氛不是自然形成的,必須依靠教師創設適當的情境加以渲染。
筆者在執教《春風帶我去散步》一課時,這樣設計的精彩片段:
第7段:板書山腳下,二月蘭,淡紫色,學習“蘭”,組詞,一種花名,中國十大名花之一,蘭花品質高潔,有花中君子的美稱,與梅、竹、菊并稱為“四君子”。還學習兩個字“藍、籃”。二月蘭是什么顏色?淡紫色,學“淡”觀察:為什么“氵”表示水無味?比如菜里鹽放得少,就沒有滋味,就是菜太淡了,那反義詞就是“濃”。淡紫色是滋味淡嗎?不是,是顏色淺,就是淺紫色。秋天時,天空顯得特別高遠。有時天空萬里無云,有時白云很少,只有淺淺的一抹,就叫“天高云淡”。“一叢”一看這個字“叢”,它就表示生長在一起的許多棵植物,一表示地面,與“從”對比,再畫,再用一個詞形容,一叢叢,一叢叢花也叫花叢,一叢叢草就叫草叢,一叢叢樹就叫樹叢,很多樹、草生長在一起,就叫草木叢生。
第8段:板書“樹林里,白樺樹,睜著明亮的眼睛”,這里邊有一個詞,寫出了白樺樹的特點,高大筆直,什么樣是高大筆直?教師板圖。你還見過什么樹還長得高大筆直?教師畫白樺樹的皮孔,講每到春天皮孔中就會有汁液流出,書中怎么寫?睜著大大的眼睛,你發現了什么?擬人句。讀這句,這春天的眼睛格外明亮,你的眼睛也格外明亮,給格外換個詞,對,可以是“十分”,也可以是“特別”,喜歡作者筆下的白樺樹嗎?為什么喜歡?它像人一樣,有意思。這都是擬人句的功勞。讀“你們就是高大筆直的白樺樹”,你睜大明亮的眼睛讀。
第9段:板書“樹梢,喜鵲、筑巢”。“梢”shāo齊讀,組詞。“樹梢”就是樹木的末尾,結合生活實際學習“發梢、眉梢”。人們心里一高興就眉開眼笑地叫“喜上眉梢”,那樹木筆直高大怎樣才能看到高高的樹梢?仰望,做動作。仰望高高的樹梢,喜鵲正在筑巢,讀詞語,看“筑”,為什么是“■”?古代有一種演樂器,像琴。有十三根弦,用竹尺敲打也表示搗土的杵,現在是建筑,“筑巢”是什么意思?看書上的圖就是搭窩,喜鵲要筑個漂亮的大房子,它要第一個做媽媽,它什么心情呀?幸福,對呀,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春天孕育著希望,就像你們也是媽媽的希望一樣。
本節課筆者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巧妙誘導點撥,讓學生在和諧的氣氛中馳騁聯想,就像自己來到了草地,來到了白樺林,看到了喜鵲窩,看到白樺樹在向自己眨眼睛。這樣的教學設計既面向全體學生,同時激發了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欲望,知識又拓得寬,課文挖掘得也深刻,使學生體會到文章美的同時,體會到母愛,受到了愛的教育,滲透了學法指導,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順利圓滿地實現了教學目標。
二、給學生表演的空間
表演是把課文內容通過表演的形式再現出來,它形象直觀、形式自由、實用性強,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一種活動方式,課堂表演可以突破課文的重、難點,促進知識的鞏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想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獲得知識,獲得更多的創造靈感和創新意識。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給學生一些實踐的空間,尤其是給學生“表演”的空間,真正引起學生對知識的情感體驗。
三、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語文教學中,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也是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關鍵,如何開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求異思維,筆者的做法是:
1.明確目標,找準思維訓練的著力點
開發學生的求異思維,首先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沖破舊的教學模式,明確思維訓練的目的,找準思維訓練的著力點。
2.化靜為動,巧用激發思維的手段
在教學中適當運用電教手段,將課文內容化靜為動,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將抽象的思維模式形象化,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展開想象,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3.因勢利導,走出思維定式的怪圈
作為教師更應明白,科學的發展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創造性能力既要有博大精深的基礎知識,又要敢想敢做,才能有所創造,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王海麗.淺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創新意識的培養[J].軟件:教育現代化,2013(12).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