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小鈺
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培養會學習的人,培養創新型人才。在一個信息時代,知識呈幾何級數增長,知識是無窮的,知識是學不完的。必須學會怎樣去學,也就是會自主學習,而有效參與旨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有效參與恰恰是思維的參與,思維活動是認知的核心,思維的真正參與,就能開發智力,創新能力也能培養出來,離開學生的參與不可能有真正的學習結果。因此,有效參與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保證。怎樣在學生自主學習中提高參與度的有效性?筆者認為可以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擁有充分的獨立自主學習時間
獨立自主學習的時間就是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這種可由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對學生的發展來說是非常重要的。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主體參與的必要條件,也是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讓每一個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把自由支配的時間還給學生。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獨立自學教材中S=Ch+2πr2的時間有5分鐘,兩次合作學習求圓柱表面積S=Ch+2πr2與S=C(h+r)的時間20分鐘,加上交流討論的時間和回答方法的時間,一堂課中學生的學習時間達到課堂時間的四分之三。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自由支配的時間是學生個性發展的必要條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自由支配的時間,其實就是這種探究的時間,同樣它也是自主學習的必要條件。
二、擁有自主探究的欲望
探究欲實際上就是求知欲,探究欲是一種內在的東西,它解決的是“想不想”探究的問題。因此要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這是學生真正參與教學的關鍵所在。在學習中學生能夠動腦思考,積極探求,深入鉆研,思維才能得到啟迪,智慧才能得到開發,能力才能得到培養。否則學生的學習不會有真正的收獲。例如,在教學《被2整除的數》時,為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我通過玩游戲的方式,學生任意說一個數,教師馬上判斷是否能被2整除。老師為什么能這么迅速作出判斷,學生產生了強烈求知的欲望。教師適時出示100以內的數字表讓學生探索。
三、提供空間和機會獲得學習策略及創新訓練
學習策略的獲得是有效參與的重要方面。學生掌握了學習策略就是學會學習,同時有效參與要求在每節課中學生的創新素質得到訓練。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教材提供的是“圓柱的側面積加兩個底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這一思路,教師開門見山的要求學生借助學具,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將思路與解題過程展示在答題單上,學生投入新知的探索,很快就有了自己的方法:先求圓柱的側面積,再求圓柱的底面積,最后一個側面積加上兩個底面積就是圓柱的表面積。面對這種方法,教師先予以了肯定,但也表示了不滿足:還能借助學具探索出別的求法嗎?將學生帶入新的探究之中。教師利用舊知引導遷移,讓學生明確探究方向:我們在學圓的面積時,是怎樣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的?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回放圓面積的推導過程。教師進一步引導:圓柱的表面積也能轉化為長方形嗎?小組合作,將圓柱的表面積轉化為長方形,并思考,怎樣借助長方形推導出圓柱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學生分組合作活動,在學生操作感知的基礎上不僅發現S側=C(h+r)的計算方法,還將圓面積轉化為長方形的知識與技能得到發展與運用。教師再用動畫演示其推導過程(如下圖),深化學生的理解。盡管在這個過程比較艱難,但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我們知道了學生的想法:第一種解法雖然易于理解,可是解題步驟多,套用公式多,計算難度相對較大。第二種方法其實也不難理解,學生更喜歡第二種解法。在此過程中,學生享受了成功的樂趣,感受數學的魅力,更享受到了創新所帶來的實惠。這節課不僅落實了《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的數學要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有效地發展空間觀念,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也培養了學生的推理能力與創新能力。這節課教師只有提供空間和機會,怎樣計算“圓柱的表面積”的學習策略是學生自己操作實踐總結出來的,他會運用自如。
四、擁有充分的表現機會
表現是社會人發展的途徑。小學生在校學習的過程實際上是個體社會化的過程,而表現則是一個人實現社會化的臺階。課堂不應該是教師展現個人才華的舞臺,而應該是學生表現的空間。例如,在教學《找次品》中的例題:8個零件里有1個是次品(次品重一些)。假如用天平稱,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要求學生先自主探究后小組討論交流,匯總方案。再出示探究提綱:(1)把待測零件分成幾份,每份分別是幾個?(2)如果天平平衡,次品在哪里?(3)如果天平不平衡,次品在哪里?(4)至少稱幾次能保證找出次品?在交流前,小組中的學習檢查者檢查本組的成員自主探索都要自己的方案了再組織交流。交流中,確保每個學生在小組的充分交流和表現的機會。小組長組織發言順序,一人發言,其余成員認真傾聽,敏銳判斷答案的正誤優劣,并迅速地一一應對,傾聽同伴的應答,或鼓勵,或致謝,或建議,或點撥,這種交往不只是學習的交流,更是情感的溝通,在這種生生的互動中,學生得到多方面的滿足。在這種充分的課堂交往中,學生能夠主動思考,發表意見,不僅使小組內的學習氛圍輕松愉快,也是學生的認知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各小組交流完畢,教師組織各小組的中心發言者全班交流,比較方案,確定最佳小組。通過學生、師生之間的互動,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這種最充分的資源整合的目的。學生人人參與,都展示了自己的學習結果,教師給了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數學課堂中如果沒有學生的有效參與,沒有學生的思維活動,不通過自己的頭腦加工構建知識,不是活的知識,也不可能獲得學習方法,不可能會自主學習。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