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發展。”從課程的基本理念來看,數學課堂的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的教學活動是學生與教師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下面結合我近年來嘗試在課改一大環境下啟用的新方法,談談我對課堂教學的幾點認識,與大家共勉。
一、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體。數學課堂不再是傳統的學生“接受”知識的地方,而是學生與老師合作探索交流數學、構造師生間“學習共同體”,讓學生成為數學課堂教學的主人,就是要讓學生主動探索學習數學,在教學過程中不是學生被動地吸收課本上的現成結論,而是學生動手、動腦、動口親自參與數學活動,而且師生互動的思維活動,是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求知過程。具體地說,學生應該從他們的現有知識出發,在教師幫助下自己動手、動腦做數學,逐步發展對數學概念的探索和問題解決的能力。因此,要求老師要努力創造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將思考的空間和時間給予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時,我讓學生自己準備圓柱學具,把表面所有的紙取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問題,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1)把圓柱表面的紙全部取下后,這里一共有幾個面?哪幾個面?(2)那么圓柱體表面積應包括哪些面積?(3)要求圓柱表面積要先求哪些面的面積?讓學生逐一匯報,然后總結出計算圓柱的表面積公式;這樣不給出學生直接的計算公式,而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給學生有表現自己才干的機會,也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二、讓老師成為學生合作交流的組織者、引導者
老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更多地表現為為學生創造有利于學生探索交流的環境,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和學生形成一種和諧的互動的民主的、平等的合作關系。作為學生學習過程的合作者,首先教師要信任學生,放手讓學生大膽做大膽講。那么,在課堂教學中怎樣落實這種關系呢?學生自己能學懂的,教師不教,學生自己能提出的,教師不代勞。例如,教學“面積”一課時,先讓學生知道面積含義。認識面積單位后,讓學生小組合作,動手量一量:(1)桌面有多少平方厘米?(2)課本有多少平方厘米?(3)黑板有多少平方厘米?學生操作匯報完畢,就有學生主動提出疑問:用平方厘米求黑板的面積太麻煩,我立即抓住時機反問,那我們怎么辦?是不是該用更大一點的面積單位,那我們就來認識更大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用平方分米來測量黑板的面積就會更好一些。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先使學生有一種學習的需要,然后再做,就能水到渠成。
三、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感受體驗性學習的方式
體驗性是現代學習方式的突出特征,在實際的學習活動中,要求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體去親身經歷,用自己的心靈去親自感悟,也就是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使學習過程成為一個富有個性的過程。例如,在教學“生活與百分數”一課時,讓學生到銀行去調查最新的利率,幫助李阿姨解決存款的問題。通過探究活動,讓學生了解國家調整利率的原因以及國家宏觀經濟、增長等金融知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而形成在生活中發現數學、體驗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體驗性學習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找出適當的方法和切入點,創設恰當的體驗性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去體驗、去感受、去思考,如,學習《自行車里的數學》時,在活動前,讓學生了解自行車的結構和行進的原理,收集普通自行車和變速自行車的相關數據;活動時,在解決教材上提出的問題以外,教師還可以提出其他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深入思考;或者也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并解決。這個過程,不是單純解決問題,而是包括“收集數據—建立數學模型—代入數據、求解—解決問題”的一系列環節。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還可以培養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發現實際問題中所包含的數學信息的能力。
體驗性學習的活動都是由學生小組合作、討論共同完成,在課末將展示各組作業,并進行評比。從這個活動中,使學生真正認識到,教學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所以,在教學中,我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把數學學習與實際、實踐活動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讓學生充分調動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總之,在教學中應不斷地探索教學方法,遵循“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觀念,大力倡導、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體驗學習的美妙,讓學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