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希均
放眼世界各國,進步中仍有殘缺,富強中仍有貧窮,這是人類揮之不去的缺陷。殘缺與貧窮的出現(xiàn)可以歸之于制度、文化、政策、資源、人口等因素;依我來看其根源則來自教育的投入。教育的差距影響了個人的成敗與國家的興衰。因此二十世紀的管理大學者杜拉克指出:決定二十一世紀命運的是“知識工作者”。知識是來自正規(guī)教育與終身學習,不論是哪一種形式或哪一種閱讀工具(傳統(tǒng)的紙本或網(wǎng)絡工具),但必須經(jīng)過自身的投入。我常說:上天還是公平的,財富可以繼承,學問則必須靠自己。有錢人還是有人羨慕;有學問的人,才值得尊敬。但是,做學問必須透過閱讀。
讓我先改寫兩句大家熟悉的英語來說明閱讀的重要。
第一句是Seeing is believing (看了才信;百聞不如一見),我要學它的表達方式,改成Reading is believing and disbelieving (讀了才信與讀了不信)。當今世界形形色色,如果真要“看見”才能“相信”,那真是何等的自我設限。如果所讀的都是真材實料,那么,就可以“相信閱讀”。這就是為什么閱讀“經(jīng)典”風險就低,它已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與淘汰;這就是為什么作者、出版社和媒體的名譽(商譽)變得那么重要,以及國際上著名的獎項變得具有指針性的功能,如諾貝爾獎、普利策新聞獎。做一個消費者,我很在乎“機會成本”,為了省事省時,我自己是相信“品牌”的。(請留意:“品牌”并不等于“名牌”)。
另一方面,我們都難以避免地讀到夸大的、不實的、似是而非的信息,有學者稱之謂“閱讀的災難”。在這一時刻,如果你有定見,就可減少這種迷惑,否則就會產(chǎn)生“讀了不信”的另一種反應。
第二句是Knowledge is Power (知識即力量),十六世紀英國哲人培根的話至今傳誦。我要把它改成Reading is Power (閱讀即力量)。事實上,知識的累積與傳播都必須透過閱讀。過去的閱讀靠書本,近年來已有電子書的介入。西方社會有不少實證研究指出:幼年時代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是以后事業(yè)成功的重要因素。
然后,我要再增加一句:Reading is doing (知行合一)。不論是知易行難或知難行易,我比較贊成王陽明提倡的“知行合一”。沒有閱讀做基礎而硬干,肯定容易失??;只在消極地讀而不肯積極地做,也不可取。在市場經(jīng)濟體系下,每個人必須要靠自己的能力求發(fā)展,那么唯有“知行合一”才能自求多福;唯有自求多福,特別是白手起家,才會獲得社會尊敬。
現(xiàn)代社會進步的原動力來自于個人—個人的才華、創(chuàng)意、冒險、奮斗、堅持。全球的大富豪:比爾·蓋茨與巴菲特以及近年來家喻戶曉的喬布斯,不全是靠自己的本領?而這三個人的共同點就是閱讀—不斷地、大量地閱讀。大學沒有畢業(yè)的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贈送他榮譽博士稱號的典禮中,他勉勵畢業(yè)同學:自己要永遠覺得饑渴,覺得愚蠢;唯有這樣,你才會不斷地閱讀,吸收新知識,減少疑惑。
因此我相信閱讀,相信閱讀的力量,相信閱讀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