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莉
不管任何時候,算得準、算得快、算得活都是我們在計算中所追求的最貼近的目標。那么,計算教學應該如何做才能扎實而不失靈活,從而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呢?
一、加強基本口算練習
主要包括20以內的加減法、乘法口訣,我班除了課前口算百分爬格之外,一直要求學生每天回家進行口算練習。
二、在計算教學中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計算到任何時候都離不開“認真”,“認真”二字不能是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養成的一種良好的習慣。
我在計算教學中特別注重在每一個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認真計算的習慣。如,本學期學習了列豎式計算,教學《豎式計算》的第一課時中在學生落筆之前,我首先在黑板上按八格算草畫了一個模擬的格,指名在這個格內列算式,然后讓學生評價書寫的優劣,學生指出寫偏了、寫出格了、數字大小不一樣,再換人書寫,直到總結出橫式頂格寫、豎式起筆的第一個數字寫在中間,數字大小和上下三排之間距離根據格的大小和題的步驟多少來決定,然后再全班落筆。在批改過程中也不忘針對書寫進行點評。雖然這個過程要占去一點時間,但是起到的卻是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同于單純地要求用格尺打橫線,它為今后的書寫開了好頭,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很難想象一個做事認真、精益求精的人能允許自己在簡單的計算問題上長期、屢次的出現錯誤。
三、改變教學方式,變枯燥為生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接觸計算,不但有利于真正理解算式的現實意義,還能變枯燥為生動,讓學生在感興趣的基礎上探究計算知識。新教材在計算教學中最直觀的改變就是由情境圖中的實際需要進行計算,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發現并不是所有的圖都有利于教學。
如,教學《9加幾》時,書中是擺小棒的情境圖,我認為對于“湊十法”的理解更適合用實際操作去擺,這幅圖只是起了一個提示作用。因此我在黑板上畫了10個盤子,通過往盤子里擺桃子來幫助學生理解算理。把擺小棒的過程放在這之后,通過擺小棒幫助學生表達算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四、善于發現問題,善于總結方法
計算并不僅僅是“熟能生巧”,反復大量的練習。只要用心分析,在錯例中我們很容易發現共性的錯誤,再加以改進。
如,用豎式計算后不在橫式上寫得數是計算中很普遍的問題。新課程實施之后,對于法則的總結不再像以前那樣要求一字不差,甚至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有了開放的空間。因此,在總結法則時,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橫式后面寫得數”總結進來,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感到這也是學好計算的很重要的一個步驟。然后每次在指導檢驗時都要求從橫式開始,到橫式結束。
再如,在本學期的《退位減法》教學中,根據以往的經驗,學生最容易犯退位不減的錯誤,于是在教學時,我告訴學生:“向別人借東西別忘了打欠條(點點表示),好借好還(退的1要減掉)。”這樣在談笑之間就有效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五、加強檢驗
檢驗在計算教學中的作用無須多言,要教給學生檢驗的技巧和方法。如,利用互為逆運算的關系檢驗。我所教的二年級孩子還沒有養成檢驗的習慣,我就從這學期開始利用練習時間領著他們檢驗,并且在考試前發給演算紙,考完試要寫名收回,督促他們。
對于每個人來說,在小學階段形成一定的計算能力,這是終身有益的事情。并且,學習數與計算的過程是培養和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只要教師深入研究教材,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利用合理的教學手段,一定會有效地提高計算教學的有效性,使計算教學充滿活力。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