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冬梅
有一句廣告詞說:“人類失去聯(lián)想,世界將會怎樣?”這句話發(fā)人深省。人類沒有了想象力也就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社會也就無從發(fā)展。兒童是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動力,他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是需要開發(fā)和培養(yǎng)的,但是如果教育方式不當就會束縛兒童想象的翅膀,這種不良后果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我之所以有這樣的感觸和擔心是源于我所聽過的一堂幼兒音樂欣賞課。
這是幼兒園大班的一節(jié)音樂欣賞課。教師要讓幼兒欣賞的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一支圓舞曲。他上課的主要環(huán)節(jié)是這樣的:教師首先提出問題:“什么是魔法?”讓幼兒思考回答。然后教師以講故事的口吻虛擬了一個魔法小精靈,它能夠變出魔法水,幫人實現愿望。接著教師拿出一個裝水的密封塑料瓶,在小約翰·施特勞斯的樂曲伴奏下教師時而搖瓶子,時而舉瓶子,時而用手好像抓了某種東西往瓶子里面放,隨著音樂旋律的變化和節(jié)奏的強弱表演了一位魔術師把一瓶普通的水變成魔法水的過程。隨后教師在第二次播放樂曲時在黑板上畫出一些符號,讓幼兒記住這些符號代表魔術師的什么動作;第三次在樂曲的演奏聲中,幼兒在教師的帶領下做著相同的變魔術的動作。
聽完這堂課我不禁想,教師是要讓幼兒欣賞名曲呢,還是要讓幼兒學會當小小魔術師呢?很明顯這堂課的缺點在于教師把自己對這首樂曲的理解和想象強加給了學生,從而束縛了幼兒對這支樂曲的感悟和想象。我擔心這些幼兒在長大以后再聽到這首曲子時還會以為這是表現變魔術的樂曲。
這位教師讓幼兒欣賞名曲的初衷是好的。蔡元培先生在談到美育的實施方法時曾提出“徹底的教育要著眼于最早的一步”,因為音樂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欣賞是人們在接觸音樂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活動,是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也是一種通過音樂形象去認識客觀世界的思維活動。怎樣在音樂欣賞中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呢?我認為:
第一,供欣賞用的音樂作品必須是好作品,愈是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愈能引起學生的欣賞興趣。質量低劣的音樂不能作為欣賞教材。
第二,要讓學生喜歡。好的作品不一定學生都會喜歡,要使他們喜歡,必須考慮其年齡特征和心理因素,并采取恰當的方法,激發(fā)他們對音樂作品的喜愛。
第三,要幫助學生領會、鑒賞。欣賞音樂需要一定的思想水平和生活經驗,需要一定的音樂修養(yǎng)。幼兒的生活經驗相對簡單,這就需要教師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激發(fā)他們的想象力。以上第一點主要是選材問題,第二、三點都涉及教學方法問題。
同一首音樂作品欣賞,不同的教學方法效果也會不一樣。從音樂欣賞教學的角度來說,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步:
第一,感受音樂,區(qū)別不同的情緒。人們欣賞音樂是從感受開始的。而感受音樂首先是感受其情緒,比如,是喜悅的還是悲傷的,是雄壯的還是活潑的,或是甜美抒情的,這是音樂欣賞的初級階段。感受音樂區(qū)別情緒的主要辦法是聽,完整地聽。
第二,在聽的基礎上啟發(fā)學生想(想象,聯(lián)想)。猜想音樂說的是什么以發(fā)展形象思維能力。就像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對同一首樂曲不同的人會因為生活經驗、知識素養(yǎng)、心理情緒等方面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理解和想象。教師可以讓學生說,只要真切就可以,不要求想象得整齊劃一,否則就是一言堂,就會扼殺學生的想象力。
教師可借助各種手段幫助學生理解音樂形象,常用的方法有:
1.結合歌曲的內容或樂曲的標題理解音樂形象。許多樂曲的標題都具有一定的形象性,如《牧童短笛》《鴨子拌嘴》《獅王進行曲》等。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因素,通過音樂來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和聯(lián)想。
2.聽賞音樂時以神態(tài)或手勢暗示,幫助理解音樂形象。如《龜兔賽跑》在聽賞過程中可在關鍵時刻用雙手以慢速左右輪換前拍,以暗示龜;以雙手食指、中指舉在頭的兩側上方以暗示兔。但要切記,教師的神態(tài)和手勢不能過分夸張,否則效果會適得其反。
3.在聽某些音樂時,可以啟發(fā)學生在音樂中以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做恰當的表演動作,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形象的理解。
第三,通過聽,感受了情緒,并有了一定的想象后,可要求學生辨別力度、速度和簡單的節(jié)拍,但辨別的要求不能過高和過于具體。
以上總結的上好音樂欣賞課的做法并不全面,就當是拋磚引玉吧。教師在具體授課時還要靈活機動,以達到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提高音樂素養(yǎng)和發(fā)展想象力的目的!
編輯 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