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摘 要:新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是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利于學生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引導小學生去自主探究數學知識,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協調發展。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學會學習數學的最好方法就是讓學生自主去發展,自主去探究,這是學生獲取知識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自主探究;方法淺析
小學生年齡小,再加上受原有知識、經驗及自身能力的束縛,讓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完全獨立去完成探究任務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我們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小學生如何進行自主探究活動。
一、關注學生情感,使學生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師要關注小學生的情感體驗,既要充分激發小學生探求新知的欲望,還要讓他們在這種自主探究中體驗到成功的那份快樂。在數學教學中,對于層次不同的學生我們都要顧及到,讓他們都能在數學的學習之中體驗到屬于他們自己的成功,使學生更加喜歡數學的學習,逐步形成積極的、自主的數學學習態度。在此同時,教師要適時地給予學生正確的評價,合理的評價。當學生的積極性呈現出來,我們努力做到把握時機,讓他得到教師的認可,不給積極的學生留下遺憾,進一步讓學生品嘗到成功的喜悅。進而獲取前進的不懈動力,用他們最佳的情感投入到數學的自主探究學習中。
二、積極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教師要合理地使用我們的數學教材,積極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小學生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自主探究,只有這樣,學生的智力才能得到有效發展,學生的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教師指導學生參與到數學的學習中來,讓學生掌握自主探究的方法,使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得到較好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激發學生的數學求知欲望,引導學生在實踐之中充分利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懂得如何從實踐之中獲取新知,激勵自己不斷進取,不懈地自主學習。
三、引導學生于實踐中進行操作,全面提升學生的探究能力
在我們的數學教學中,操作活動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拼剪、繪畫,通過操作活動引導學生獲取新知,全面發揮學生的主體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學習“余數”的含義的時候,引導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小木棒、小石子、豆粒等等,用7個數量,每份3個,可以分幾份,能正好分完嗎?咱們動手試一試。學生動手操作,使用自己準備的學具進行實際操作,體會余下的數叫做“余數”。
編輯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