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紅
在幼兒園午飯后,瀟瀟輕輕地將碗放進桶里,將筷子放整齊,漱口以后用完小毛巾平鋪放好,然后搬了小椅子去拿圖書翻閱。一連串的動作看起來讓人倍感暖意。同樣的,邦邦吃完飯,只聽哐當一聲,把碗扔進桶,筷子隨意一放,象征性擦完嘴巴,把皺巴巴的毛巾一放就沖過去搬椅子看書去了。看到這里,你會有什么感覺?我認為,瀟瀟的行為體現的正是良好的教養。
一、什么是教養
什么是教養呢?教養,是一個人內在的良好的品格修養映射于外的優雅和從容之美。當一個人擁有了良好教養的時候,他就能舉止合范,進退有度;在成功之時,他可以喜不自勝,但不會得意忘形;在失敗之中,他可以黯然神傷,但不會意氣消沉;為官為富為貴,不會泯滅良知,不失惻隱之心;身為布衣匹夫,依然會傲骨凜凜,心清魂凈地做人……
那些可以獨自逃生的婦女選擇把人生最后的時刻留給愛人;那些工作人員選擇在沉船上堅守到最后一刻……這就是教養,不僅表現在行為舉止上,更具有內在的美,像花兒一樣,散發出幽香的芬芳。
二、如何看待孩子的教養
教養,是培養孩子成人的靈魂,是一個讓孩子在心身等方面得以全面發展的系統工程。幼兒園提倡的養成教育,完全契合這樣的精神。我們的養成教育就是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交往禮儀、行為品性。比如安靜等待、輕拿輕放、愛護公物、有序排隊、尊重他人等。看過一篇文章說:有一次聚餐,朋友帶著孩子。孩子爬上桌,像飛輪一樣拼命轉動菜臺,什么好吃就往自己嘴里搶,大人根本沒辦法伸筷子。問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說,現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縛孩子。他沒有想過,一個孩子最后是要成為公民的,是要進入社會的,如果漠視別人的存在,當別人的權利受到傷害的時候,他的天性能保證他一生的幸福嗎?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被自己的爹媽管教,那他被社會修理的時候會付出怎樣的代價呢?
教育孩子是一種智慧,亦是對父母或教師本身所具教養的一種考驗。在紛繁的世界里,如何培養孩子散發“教養”的芬芳,使我們的孩子們擁有愛心、尊重他人、溫文爾雅、心胸寬闊、正派真誠,是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
三、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教養
首先,文明禮貌是孩子隨身攜帶的“教養名片”。一個人的成功除了才學、機遇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彬彬有禮的風度。可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些家長并未重視傳授這個法寶,結果有時候讓自己很丟顏面。“禮貌待人”,都是一樁樁舉手之勞、順便顧及的小事,因而很容易被父母誤解為屬于“不拘小節”之列,未加以重視培養。
禮貌待人的教育確實具有簡單易懂和簡單易行的特點,但是要養成禮貌待人的良好習慣,父母就必須要把它當作一件“大事”來看待,而且要長期不懈地堅持下去。比如,如果別人向你問好,你要有禮貌地回答,然后問一下對方好不好。如果孩子要什么,要很有禮貌地請求,一定能夠要加個“請”字。“我要吃糖”不行,應該說“請給我一點糖”,最好帶著微笑請求。人家給你什么,一定要說聲“謝謝”。
再次尊重他人是養成良好的教養的必備條件。比如,不要隨便闖入別人房間,也許人家正在忙碌,要先敲敲門,得到許可再進去。不能隨便評論別人的外表,說人丑什么的,這樣會傷人感情。孩子不能隨便打斷大人的對話,等大人說完話了再講,(但是如果是緊急情況,應該馬上發言)。不隨便翻別人的東西,有時候你和同伴看上了同樣的玩具或者同一本書,可能自己很喜歡,但是為了顧全別人的感受,最好謙讓,或者進行商量。
不必糾結于窮養或富養,當孩子向父母哭喊“別人有,我也要有”時,家長最好不要一味滿足,想想中國古語不也有“英雄不問出處”嘛!家長要引導孩子健康成長,使他們不必因平凡生活滋長物欲,也不因家長盲目的愛造成人格上的不健全,要引導他們養成好學、知恥、上進的優良品質,以及整潔、勤勞、守本分的習慣,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一個有教養的人。
編輯 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