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淑冠
創新思維是每個正常人生而具有的,人都是在一個個創新中不斷發育發展的,在當今社會迅速發展的時代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尤為重要。特別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需要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訓練,讓學生去體驗、去發現、去探究,為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展示空間,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創設情境,營造創新學習的氛圍
教學中努力創設一個讓學生主動求知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學得愉快、學得主動。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我先在黑板上畫一個方內圓,再講一個故事:森林里有兩只可愛的小兔,白毛的兔子叫小白,黑毛的兔子叫小黑。有一天,它們要比賽跑,它們同時同地出發,規定小白沿著圓形路線跑,小黑沿著正方形路線跑,它們的路程都是自己路線的一圈,大家想一想:這兩個跑道的長度是相等的嗎?它們比賽到底公不公平呢?通過這樣的情境導入,學生對學習圓的周長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他們同時也意識到生活與數學的聯系,體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從而產生了學習數學的興趣,養成喜歡數學、應用數學的習慣。
二、激發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產生探求新知識的學習興趣,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和主動的創新意識。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課前先讓學生買好圓規,并畫幾個喜歡的圓,一上課,我就問“同學們,圓規買了嗎?”“買了!”學生一下沸騰起來,我可以看出學生對新的學習工具——圓規產生了興趣了,我索性讓學生先畫一個圓,學生很快就畫好了,我又問道:“你們感覺用圓規畫的圓好看嗎?”“好看!”學生開心地答道。“它為什么就好看了?”當學生興趣正濃時,我讓學生說說是怎么畫的,再引導學生從剛才畫圓中去理解半徑、直徑、圓周率等概念就輕而易舉了,學生也能產生主動學習的動機。又如,學習《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我說要講學生喜愛的《熊出沒》的故事,學生注意力一下子集中過來,我講到:熊二從光頭強那里偷來了一個西瓜,想和熊大一起分著吃,熊大說:“平均分吧,我吃西瓜的二分之一。”熊二急著說:“我找回的,我功勞大,應多吃一些,我應該吃三分之一!”“到底熊二能多吃到嗎?”一下子,學生對怎樣比較分數的大小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急切想知道后果如何。這樣學生在我設計的故事中快樂學習,能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課堂中,能充滿自信、充滿熱情地學習。
三、設疑導思,激發創新意識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過程實際是設疑、質疑、解疑的過程,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疑問,課中巧妙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積極的思維。如,在教學《可能性的大小》這一課時,我準備了一個學生喜歡聽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讓學生猜測:小猴子可能追到小兔嗎?學生回答:“可能追不到。”我又問:“追到的機會可能怎樣?”“很小!”學生大多數這樣猜,我再次引導:“看來,事情的發生不僅有可能性,而且發生的可能性還有大、有小。”這樣,學生馬上明白了可能性的大小問題了。又例如,在學習《三角形的三邊關系》這一課時,我先出示三根小木棒問:“以這三根小棒為三邊能構成三角形嗎?”讓學生小組討論后回答:“能”。接著,我拿掉一根小棒,又將另兩根中挑一根折成兩段,讓學生來拼一拼,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能構成三角形,而有的不能呢?怎樣的三根小棒能構成三角形呢?這樣,學生就能帶著懸念、懷著好奇心進入新課堂的學習中,有效培養和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積極性,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有效培養。
四、發揮聯想,豐富創新意識
豐富的想象是創新的翅膀,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是無窮的。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聯想和自由的想象,在聯想中表露出自己獨特的見解,所以發揮聯想力,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解題能力,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創新意識。如,在教學《平方千米和公頃》時,聯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我通過讓學生以生活的德化縣城為例,在頭腦中聯想:從學校到體育場大約有1千米,以這個為邊長,想象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平方千米,這樣,學生就能在聯想中說出幾個小區的面積之和大約是1公頃了。
五、探索求異,培養創新能力
人的創新意識,主要依靠求異思維,沒有求異,就無法創新,因此,課堂教學讓學生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求異,激發學生創新的欲望。如解決問題:“小明家,小東家、學校在同一條直線上,小明家離學校有200米,小東家離學校有300米,小明家到小東家有多少米?”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好好討論解題,結果學生在討論中明白了小明家和小東家可能在學校的同一方向上,也可能在不同方向上。我及時肯定,這樣激發學生積極思維,在探索中求異,使學生創新思維得到發展。
創新性思維能力是人天生具有的能力,但并不是人人都有所創見,它是長期有意識的訓練培養出來的,在教學中,我們教師需要在工作中大膽改革、勇于實踐,才能實現教育的創新,不斷增強學生思維的開闊性、靈活性,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編輯 楊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