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爾健
【摘要】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促進了現代化航運交通運輸的進一步發展,而如何對航行中的船舶進行有效的安全管理成為海事部門的工作重點。本文對水上交通安全通信系統框架設計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實用型應用策略,為水上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關鍵詞】 水上交通 安全通信 系統框架 系統設計
近年來,我國水上交通行業發展迅速,海事部門均構建了相應的通信聯系手冊,包括航行船舶所有聯系人的移動電話號碼,一旦水上發生險情,船員可及時與海事部門聯系,船舶與船舶之間亦可快速聯系。
目前,水上遇險報警及其安全通信多以公網手機為主,這種方式存在手機覆蓋盲區,或是盡管在手機覆蓋區域,海事部門及其他船主、其親屬和遇險船只之間的聯系受到外界影響干擾,導致無法聯系的狀況發生。因此以公網為基礎的通信方式已無法適應現代化通航安全管理和應急搜救的需求。
一、可選擇的通信技術
水上交通安全通信系統框架設計可選擇的通信技術為AIS或者無線公眾移動通信與VHF技術:
AIS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沿海或是內河干線上的船舶,此項技術是基于網絡系統而實現其各項功能的,包括交通組織和船舶監控與海事調查,再是海上搜救與助航服務和海洋資源規劃等多項功能,可充分確保水上交通順暢,且降低水域中的環境污染,并充分加強航運反恐等;
無線公眾移動通信可充分覆蓋沿岸、內河與各大港口,航行中的船舶可裝設公眾移動通信網手機,以此實現與船岸方的通話;
VHF技術是基于各類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應時而生的,此項技術可以說是船舶導航和避讓與海事救助及其安全信息發布的主要方式,是一種可確保船舶安全航行的重要通信手段[1]。
二、系統方案框架
2.1總體框架
通常每個VHF基站會設置1個CH16常規守候頻道,1個CH6信息播發頻道,加上至少1個雙工工作頻道。通常控制中心負責重要區域內的基站,以此方式來實現通信覆蓋。同時各個基站可租用傳輸專線,或自行敷設相應專線將各種語音和控制類信息進行傳輸,使其及時且快速的傳播至各大控制中心。VHF通信控制中心的相關語音信號可以公眾網轉接方式傳播至海事局監控中心[2]。各個控制中心可租用2Mbit/s傳輸專線互聯網,保證控制中心與基站之間傳輸的穩定性。
2.2組網方案
要使VHF便攜式手持終端能保持正常的通話狀態,需要整個監管區域中VHF網絡的良好覆蓋:既要無縫,又要確保重疊區域中的通話質量,從而確保終端在不同基站的覆蓋下始終處在良好的工作狀況中。若監控區域跨度大或是被河流所分割,即可使用無線技術把各個基站有效結合,使其成為同播通信系統[3]。
水上安全通信網絡均是以同播技術來建立的,其間各個基站均是采用一樣的工作頻率,相應的同頻同播系統均是靈活且簡單,其覆蓋范圍亦是非常廣泛,具有更高的可靠性,且可擴展性也較強,建設時沒有過多的要求,其建設所需時間較短,較為適合水上安全指揮通信。
2.3頻道配置及其頻率規劃
應在各個VHF基站覆蓋的區域內設置CH16為常規守候頻道,同時CH6信息播發頻道務必是在公用之外的一個工作頻道。
VHF基站處應配置2個信道,1個應作為安全守聽信道,另一個則為信息播發頻道,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配置1個相應的工作信道,且確保各個基站均采用一樣的工作頻道;頻率規劃通常是各個基站配置三個信道,且各個基站均具備CH6信息播發頻道,使用單頻點156.3MHz,其常規守候頻道為CH16,使用單頻點156.8MHz,其他的則為工作頻道,多是運用收發異頻頻點,其頻點是需額外申請[3]。
三、結束語
本文對水上交通安全通信系統框架設計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實用型應用策略,包括其總體框架和組網方案及其頻道配置及其頻率規劃,為我國水上交通行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依據。
參 考 文 獻
[1]李偉,王珩.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系統設計及應用的思考[J].交通信息與安全,2014(1).
[2]毛喆,嚴新平,陳輝,初秀民,袁雄水.上交通事故分析研究進展[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10(12).
[3]高學英,牟學東,劉勝利,孫迪.水上交通安全監管無人機工作模式[J].中國水運(下半月),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