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雨
【摘要】 隨著網絡時代的不斷變革,促進了各個行業領域的發展,尤其是電信行業。目前,網絡技術普遍應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給人們帶來了諸多便利。4G時代的到來提高了網絡傳輸的速度,增加了網民的數量,但是也提高了電信資費價格。本文主要對4G時代提網速、降資費問題進行分析,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關鍵詞】 4G 網速 電信資費 網絡技術
第四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4G),指的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主要包含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4G是3G和WLAN的結合,提高了數據傳輸的速度和信息下載的速度。據調查,4G的下載速度約在100Mbps以上,是目前家用寬帶ADSL(4兆)的25倍,同時可以滿足用戶對無線網絡的需求。隨著多媒體和數據通信業務的不斷發展,為了適應移動數據傳輸和移動多媒體運作,需要建立第四代移動通信,這樣才能加快數據傳輸的速度,加強信息之間的傳播,為人們提供更多的便利。
一、4G牌照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三大運營商(即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正式發放了第四代移動通信業務牌照,簡稱“4G牌照”,三大運營商均獲得TD-LTE牌照,標志著中國電信產業正式進入了4G時代[1]。
二、4G性能
4G屬于多功能集成的寬帶移動通信系統,與3G相比,不僅提供了無線服務,還更接近于個人通信。根據資料顯示,4G上網速度是3G的50倍,能夠實現三維圖像高質量的傳輸。除了高速信息傳輸技術之外,4G還包括無線信息存取系統、終端間通信技術以及安全密碼技術等,具備較高的安全性。4G支持交互式多媒體業務,例如:視頻會議、無線因特網等,使移動網絡服務具有多樣化,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
三、資費爭議
網速和電信資費是電信行業中主要爭議的話題。2013年4G牌照的發放,使三大運營商正式展開4G戰爭,對于信息時代的4G網絡技術,李克強總理在一季度經濟形勢座談會上明確指出“現在國人到什么地方先問‘有沒有WiFi,是因為我們的流量費太高了……”對于總理“提網速、降資費”的提出,三大運營商對網絡資源進行了新的調配,從而展開了激烈的市場競爭,三大運營商均采取了措施表示支持工信部的政策[2]。隨著4G時代的到來,網速提高,資費下調,是電信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是,目前影響電信行業發展仍然是資費問題。例如:當當網CEO李國慶曾發一條微博“中國移動推出4G套餐,40元包300兆流量,按照每秒百兆的速率,這個套餐3秒就用完了,3秒40元,一個小時就是48000元。如果晚上忘了關閉4G連接,一覺醒來,你的房子都快成移動公司的了。”此微博造成極大的反響,很多網友對4G資費進行擔憂。
北京移動對此進行回應稱,用戶無需擔憂,本公司推出4G國內(不含港澳臺地區)數據流量提醒和流量封頂“雙保險服務”:除了發送流量超量提醒,當客戶每月流量費用累計到達500元時,會執行費用封頂,之后還會啟動流量保護措施,關閉當月流量,下月自動開啟。
按照現有4G資費套餐,網友算了一筆賬,如果使用4G網絡觀看一部大小1GB左右的電影,即便算上當前贈送的每月1GB流量,仍需要辦理價格138元的4G飛享套餐或50元的流量可選包。有網友表示,這資費看視頻比上電影院看電影還貴。北京移動金融街營業廳工作人員介紹,盡管4G流量價格超出套餐部分按照0.29元/兆計算,比2G、3G時代1元/兆降低不少,但也有用戶反映,流量消耗速度加快,甚至一天能耗掉整月流量。所以,資費爭議仍是電信行業發展的首要問題。
四、提升服務能力
除了資費問題以外,移動運營商還有存在一個問題,就是缺乏差異化競爭和由此帶來的衍生服務。由于市場競爭愈演愈烈,如果不具備差異化競爭實力,就會容易淪為“管道”。
對于如何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各行均勻自己的想法。中國電信運營商和中國聯通運營上具有充足的固網資源與互聯網資源,但是4G網絡技術覆蓋面積不足,其頻譜資源消耗量較大,所以需要避免制定“大流量、長連接”的高流量包類業務,主要采用“短、平、快”的流量業務。
根據資料顯示,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都需要在4G業務本身尋求差異化,但三大運營商在4G發展中,均屬于單一方式,具有共同的劣勢。一些運營商還沒建立完善的4G網絡,就受到資費問題的影響。所以,運營商們需要按照工信部政策,結合自身業務優勢,提高自己的服務能力,這樣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
五、結束語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4G時代的到來為人們提供了許多便利,由于其提高了上網速度,還增加了許多業務,受到廣大用戶的喜愛。但是,其資費問題是很多網友多擔憂的事情。隨意,運營商們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保證4G網絡穩定運行的同時對資費采取適當的下調措施,這樣不僅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還促進了電信行業的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工信部:今年將提網速降資費[J]. 中國質量萬里行,2015,05:6.
[2]馬振貴. 4G時代變革:提網速 降資費[J]. 上海信息化,2015,05: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