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川町從六十年代開始社區營造,直至八九十年代終有所得,其努力不容忽視,而其經驗更是值得借鑒。《鄉愁經濟》媒體社社長林德福表示,古川町獲得“故鄉營造大獎”之后,其事例傳入臺灣,讓社區營造剛剛起步的臺灣如獲至寶。在臺灣鄉村、老鎮這樣的熟人社會里,古川町證明了社區營造、社區發展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激發了更多熱心社區發展的社會人士參與進來。

1.古川町的古建筑,在陽光下靜謐而祥和。2.三嶋經營的蠟燭店,已有240多年的歷史,是日本少見的“手工蠟燭”的老店。
但摸爬滾打幾十年來,古川町仍然面臨著新的挑戰——2004年日本的市町合并,使得古川町從農業區的吉原郡,并入都會區飛驒市(今稱古川為飛驒市古川町),市役所就設在古川町。合并后的古川,已無法單純從“古川町”的角度出發,市役所要將四町的發展一起考量,考慮的是整個市的發展。另外,跟日本的許多城市一樣,經濟的高速發展,常常伴隨著鄉村的空心化,建筑的空置。如何將古川町營造成能讓年輕人回鄉的社區產業,逆轉人口流失、高齡化、空屋化的社區現況,成了古川町的又一挑戰。
于是,古川町的社區營造,從第一階段的社區居民主動追求更好的生活,進入到第二階段,即積極發展產業思維,以逆轉人口外流、高齡化等社區困境為主要目標。而這一階段的社區營造主導人,已不再是觀光協會會長村坂有造等老一輩的人,年輕人成為社區營造的主導者,而其代表人物就是山田拓。

3/4. “飛驒工匠文化館”里設置的童玩區,不僅吸引了兒童,也迷住了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