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康進(高州市星展混凝土有限公司)
?
基于工作性和經濟性的C30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試驗
吳康進
(高州市星展混凝土有限公司)
【摘要】對膠凝材料組分進行優選試驗,根據砂漿水膠比及流動度結果,并結合漿骨比理論,對C30混凝土配合比進行設計,從工作性和經濟性角度對試驗結果進行優選,得到材料成本低、工作性能好的混凝土配合比。
【關鍵詞】工作性;經濟性;混凝土;配合比設計
隨著混凝土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礦物摻合料和外加劑被廣泛使用,基于經驗方法的傳統配合比設計理論逐漸暴露出更多的缺陷[1-3],如設計周期長、考慮因素變量少等;一些現代混凝土的配合比設計方法相繼出現,最為被人熟悉的有全計算法、基于耐久性設計方法、漿體撥開系數法等[4-7],各自的優點及實用性也不盡相同。對于預拌混凝土企業來講,在滿足強度、工作性和耐久性基礎上,更為關注的是材料經濟成本。如何結合實際施工需求,簡單有效地設計出性能優異的混凝土,是混凝土行技術人員最為迫切解決的研究課題。本文將從工作性和經濟性角度,以C30混凝土為例,介紹一種嶄新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希望能夠起到借鑒作用。
水泥:廣西平南水泥廠生產的華潤PII42.5R級水泥,其主要物理性能和化學成分分別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水泥的物理性能

表2 水泥與礦物摻合料的主要化學成分(%)
礦粉:唐山首鋼寶業鋼鐵公司S95級礦渣粉,密度2.92g/cm3,比表面積432m2/kg,活性指數103%。
粉煤灰:廣州發電廠生產的II級粉煤灰,密度2.27g/cm3,需水量比102%,燒失量2.1%。
聚羧酸緩凝高效減水劑:廣州市建科院生產的LMT-106改性聚羧酸緩凝低引氣型高性能減水劑,固含量為20.1%,減水率30.5%。
砂:廣州北江砂場生產的II區中砂,細度模數2.7,表觀密度為2630kg/m3,堆積密度1550kg/m3,含泥量0.3%,泥塊含量0.1%,氯離子含量0.004%。
碎石:采用5~20mm連續級配花崗巖碎石,由惠州市博羅縣石場提供,10~20mm反擊破石與5~10mm瓜米石按比例混合配制而成。
根據GB/T 17671成型水泥膠砂,膠材用量450g,生產用河砂1200g,減水劑摻量1.8%,通過調節用水量,使砂漿流動度在190±5mm范圍,測定膠砂3d和28d強度,水泥、礦粉和粉煤灰比例及試驗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當水泥摻量較多時,膠砂早期強度較高,而膠砂28d強度主要由水泥+礦粉的總量來決定,除10#樣品外,膠砂28d抗壓強度大于44.0MPa時,水泥+礦粉總量均在75%和80%的配比范圍內;從用水量及流動度結果可以發現,除1、2號樣品外,用水量隨著粉煤灰摻量的增加而增大,這主要是受粉煤灰品質的影響,需水量比較大的緣故;膠砂強度基本與水膠比成反比,并非水泥用量越多膠砂強度越高,礦物摻和料與水泥顆粒級配的搭配合理也比較重要。
根據膠砂3d和28d強度以及膠凝材料經濟性,選取8、10、13和18號試樣作為初步膠凝材料組分。

表3 不同膠凝材料組分膠砂試件強度
根據漿骨比理論,確定C30混凝土配合比漿體體積為0.285,摻入減水劑的混凝土含氣量為2.5%,膠凝材料看作一種復合型的水泥材料,其密度通過公式3-1和3-2計算,漿體體積公式如3-3所示,根據表3用水量及流動度確定混凝土水膠比,混凝土配比及和易性如表4所示。

從表4可以發現各編號混凝土和易性良好,具有較好的流動性能,C1和C2試樣水泥用量較多,1h擴展度損失較大,且隨粉煤灰摻量增多損失增大。C4試樣放置1h后有輕微泌水,主要是膠凝材料中礦粉的用量較大,保水性能減弱。
混凝土強度如圖1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混凝土28d強度均滿足設計要求,強度最小的為C2,富余系數為1.39,C1和C3強度結果最優;3d和7d強度數據表明,水泥用量較大時混凝土早期強度較高,C1和C2均高于C3和C4試樣;C4早期強度較低,至28d齡期時強度高于C2,即混凝土強度最終與水泥+礦粉的用量有關,粉煤灰對混凝土的強度貢獻在90d之前作用較小。考慮施工過程混凝土的凝結時間,C2和C4適宜于澆筑大體積底板部位,C1和C3適宜于澆筑墻柱、梁板等早期強度要求較高的部位。

圖1 混凝土抗壓強度試驗結果
綜合混凝土和易性及強度結果,可以得知,C1和C3為最優試配,考慮商品經濟性,設水泥價格為400元/噸,礦粉價格為260元/噸,粉煤灰價格為200元/噸,則C1單方混凝土膠凝材料成本為103元,C3單方混凝土膠凝材料成本為101元,C3為最優配比。可以發現,與傳統配合比設計方法相比較,在滿足和易性和力學性能的基準要求下,對材料成本的控制力度較好。

表4 混凝土配合比及工作性能
⑴把膠凝材料看作一種復合水泥,對各組分的比例進行試驗,得出最佳比例,水泥+礦粉用量對28d強度影響較大,膠凝組分顆粒的級配也同樣重要;
⑵現代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力學性能應視為前提條件,而非設計的目標;混凝土配合比需根據施工部位進行設計,在滿足工作性基礎上,從商品經濟性角度對配合比進行優選,節省了材料成本。●
【參考文獻】
[1]馮乃謙.高性能混凝土[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廉慧珍,李玉琳.當前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存在的問題——關于混凝土配合比選擇方法的討論之一[J].混凝土,2009,3 (233):1-5.
[3]馬保國,王信剛,李相國,等.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及其存在的問題[J].混凝土,2005,2(184):12-15.
[4]陳建奎,王棟民.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新法——全集算法[J].硅酸鹽學報,2000,2:194-198.
[5]彭建良,沈云翔.骨料的撥開系數用于泵送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方法探討[J].福建建筑,2010,6:131-132.
[6]付堅明,戚勇軍,賈麗杰.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的試算法[J].混凝土世界,2012,12(40):66-70.
[7]劉廣同,張寶生,袁杰,等.基于最佳漿骨比的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方法研究[J].混凝土,2003,7(165):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