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歷鵬 呂敬軍 王 俊 范陸娥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 長沙市 410007)
?
水閘除險加固的“軸線下移”方法及應用
——以新邵縣紅星水閘為例
陳歷鵬呂敬軍王俊范陸娥
(湖南省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總院長沙市410007)
【摘要】按照水閘安全鑒定的要求,三類水閘只能原址進行除險加固[1],但部分水閘因歷史原因基礎較差,閘底板滲漏嚴重,對原閘進行除險加固施工難度大,臨時工程費用高,且難以根除閘底板滲漏問題。文章根據新邵縣紅星水閘除險加固的實踐,提出“軸線下移”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原閘的堰體作為圍堰,有效地解決了閘基基礎及底板滲漏嚴重的問題,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關鍵詞】水閘設計除險加固紅星水閘水閘軸線
紅星水閘位于資江一級支流石馬江中下游,控制流域面積719km2,地處邵陽市新邵縣小塘鎮紅星村,距縣城26km,是一座以灌溉、防洪為主,結合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Ⅱ)型水閘。樞紐工程由攔河壩、左右岸水輪泵站、引水渠等組成,軸線長126.0m。紅星水閘1965年7月開始施工。1966~1967年冬,先后完成攔河壩,兩岸水輪泵站、進水閘、引水渠等樞紐工程,1968年初,水輪泵開始運行。1965年始建時施工是人海戰術、主要建筑物溢流堰為三合土漿砌石砌筑,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三邊”工程。因壩址清基不徹底,施工方法簡單,基礎巖石破碎,整體性差,工程建成蓄水后閘體與閘基接觸界面滲漏嚴重,再加之工程配套不健全,故對工程除險加固十分必要。
紅星水閘由于受當時歷史條件所限制、工程未完全按工程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在基礎勘測時由于沒有鉆探設備,僅用鋼釬作了初步鉆探,只能根據露出巖層和粗略探明覆蓋厚度,作為壩址的初步選擇條件,經過40余年運行,工程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
(1)溢流堰堰體為三合泥砌塊石結構,存在空洞和滲漏通道,加之上游面無可靠防滲設施,目前堰體滲漏問題嚴重。
(2)上游岸坡無任何防護,因水流沖刷,已多處坍塌,危及水閘安全,下游部分干砌石護坡,坍塌多處。
(3)閘頂無行人橋,因壩頂是行人經常行走的通道,已發生多起生命安全事故。
(4)水閘下游沖刷嚴重,下游已形成較大范圍沖刷坑。
綜合以上考慮,鑒定紅星水閘為Ⅲ類水閘。
通過分析紅星水閘存在的問題,其除險加固的難點有:①因地基主要為砂礫石層,除險加固填筑圍堰工程量大,且圍堰的防滲處理工程量大;②原閘基為三合泥填充物,若采用傳統的充填灌漿,水泥漿與三合泥結合較差,閘體防滲處理難度大;③原水閘存在若干缺陷,如原溢流堰挑流效果差,下游消能工破損,下游流態紊亂,岸坡沖刷嚴重,亟需進行系統優化設計。圖1為水閘現狀圖。

圖1 紅星水閘現狀圖

圖2 紅星水閘剖面圖
鑒于傳統的手段難以解決本水閘存在的上述難題,根據新邵縣紅星水閘除險加固的實踐,本文提出“軸線下移”的方法,并充分利用原閘的堰體作為上游圍堰,這樣既可避免閘體滲漏問題,又可節省圍堰填筑工程量,減少臨時工程費用,縮短施工工期。工程優化方案布置圖詳見圖2。
具體工程措施描述如下:由于紅星水閘為固定壩型,不滿足過流要求,本次設計擬拆除原堰體至215.90m高程,閘軸線下移5.9m,閘室上游面緊鄰原堰體下游邊線,新建9孔溢流堰閘,消能方式由原來的面流消能改為消能效果更好的底流消能。同時為穩定上下游河勢,保證水閘行洪能力,平灘減糙,疏通主洪道,使水流順暢,對水閘下游河道300m范圍進行堆積體平整,控制河床高程在214.0m左右。原固定壩拆除前作為上游圍堰的一部分擋水(見圖3),主體工程完工后,拆除至215.90m高程,保留部分作為上游防沖鋪蓋。原堰體與新修閘室間三角形缺口采用C15混凝土回填至堰頂高程215.90m。經以上方案優化后,既有效避開了原三合泥的閘體基礎不利地質條件,有效解決了閘體滲漏問題,又節省了圍堰工程量,經消能計算,下游流態良好,水閘穩定性、安全性更佳。

圖3 圍堰示意圖(一期圍堰平面圖、一期上游圍堰典型斷面圖)
病險水閘除險加固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水工、水文、地質、施工等諸多專業[2~3]。總結紅星水閘除險加固工程具備以下特征:
(1)溢流堰為三合土漿砌石砌筑,經多年運行,膠凝材料已經被沖刷完畢,砌體等同于干砌塊石體,而且閘體內部存在滲流通道。
(2)原閘基為三合泥填充物,閘基面存在接觸滲漏通道,難以通過傳統充填灌漿工藝,解決閘基面滲漏問題。
(3)地基主要為砂礫石層,除險加固填筑圍堰工程量大,臨時工程費用高。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了“軸線下移”的方法,同時充分利用原堰體作為上游圍堰,這樣既有效避開了閘體不利地質條件,又節省了圍堰的工程量,減少了臨時工程費用,縮短了施工工期,徹底解決了閘體滲流問題,并通過一系列的方案優化,徹底解決了原水閘存在的諸多問題,可供類似工程參考。
參考文獻
[1]水利部水利建設與管理總站.水閘安全鑒定技術指南[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9.
[2]SL 265-2001.水閘設計規范[S].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2001.
[3]鐘國鋒.當前病險水閘形成原因分析及除險加固思路[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10).
作者簡介:陳歷鵬(1982-),男,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設計工作,E-mai1:18316726@qq.com。
收稿日期:(2016-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