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展覽期間香港街頭的巴士
2016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
展期:2016年3月22日—3月26日
地點:香港會展中心
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吸引了70000來賓入場,其中包括來自超過100間首屈一指的國際博物館及機構的總監、策展人、信托人及贊助人。展會已于今天(2016年3月26日,星期六)圓滿結束,全新的展位規劃突出了亞洲及西方藝廊在展會出色的銷售成績。整個展會期間來自各個展區的藝廊銷售頻頻報捷,確立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作為亞洲國際藝壇盛事的重要地位。雖然近期出現圍繞國際藝術市場穩定性的猶豫,但巴塞爾藝術展證明了當世界各地頂尖藝廊帶來的高質量作品呈現于高度投入的藏家和美術館人士時,市場仍有強勁的需求。亞洲各個地區藏家群體的擴張和成長受到參展藝廊的廣泛認同。
由瑞銀集團作為主要合作伙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今年共為來賓呈現了在全球35個國家及地區擁有展覽空間的239間藝廊,其中超過一半的藝廊在亞洲及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充分顯示香港展會對推動地區藝術不遺余力。主要呈獻亞洲藝廊及藝術家的亞洲視野(Insights)今年設于三樓,而藝廊位置的更改令展位分布更為平均,保證參觀者更全面地穿梭于展會當中欣賞作品,讓展會達至更佳人流。
28間藝廊今年首次踏足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其中包括18間頂尖西方藝廊、9間卓越亞洲藝廊以及來自突尼斯的Selma Feriani畫廊。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了一個獨特且深入的亞洲及亞太區藝術氛圍,呈獻亞洲的多樣性及其近年來的發展。此外,展會展示了更多獨有的歷史材料以及區內領先及國際藝術家的頂尖當代藝術作品。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出16件大型藝術作品,包括6件全新作品與4件特定場域作品,而備受歡迎的光映現場(Film)節目則首次加入5部長篇紀錄片及劇情片。
展會參觀總人數達70000人,創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歷史新高。參展藝廊表示在展會期間認識了許多來自亞洲及歐美地區的新興藏家,包括許多首次前來參觀的博物館代表。首屈一指的國際博物館及機構的總監、策展人、信托人及贊助人亦造訪展會,包括悉尼4A當代亞洲藝術中心、悉尼新南韋爾斯藝廊、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達拉斯美術館、巴塞爾貝耶勒基金會、華盛頓特區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倫敦當代藝術學院、首爾三星美術館、上海龍美術館、東京森美術館、新加坡國家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倫敦皇家藝術學院、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倫敦泰特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及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展會的主要展區藝廊薈萃(Galleries)云集了187間現代及當代藝廊,展出世界一流的油畫、雕塑、繪畫、裝置藝術、攝影、錄像及限量印刷作品。稍息后回歸的參展藝廊包括Marianne Boesky畫廊(紐約)與Applicat-Prazan(巴黎),而許多亞洲藝廊亦從其他展區轉入藝廊薈萃展區,展出更廣泛的藝廊項目,包括Athr(吉達)、刺點畫廊(香港)、前波畫廊(北京、紐約)、方由美術(香港)、Gallery Isabelle van den Eynde(杜拜)、Nanzuka(東京)、Nature Morte(新德里)、就在藝術空間(臺北)、Taro Nasu(東京)、TKG+(臺北、北京)、Yavuz畫廊(新加坡)及Yumiko Chiba Associates(東京)。Francesca Minini(米蘭)與Galeria Plan B(克盧日、柏林)亦首度參展藝廊薈萃展區。展會特別呈獻來自亞洲的獨特歷史材料及豐富個展,精彩項目包括:Galerie Nichido(東京、名古屋、福岡、輕井澤、笠間、巴黎)呈獻Ryuzaburo Umehara(1888年生于日本)的作品;Yumiko Chiba Associates(東京)呈獻Jiro Takamatsu(1936年生于日本)的作品;誠品畫廊(臺北)呈獻刁德謙(1943年生于中國)的作品;In Situ - fabienne leclerc(巴黎)呈獻倪海峰(1964年生于中國)的作品。國際藝術家個展包括:Marianne Boesky Gallery(紐約)呈獻Frank Stella(1936年生于美國)的作品;Thomas Dane Gallery(紐約)呈獻Glenn Ligon(1960年生于美國)的作品;Goodman Gallery(約翰內斯堡、開普敦)呈獻William Kentridge(1955年生于南非)的作品。

開幕現場的人群
亞洲視野(Insights)為28間在亞洲及亞太地區擁有展覽空間的藝廊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平臺,展出不同類型的策展項目,包括個展、獨有的歷史材料及主題式群展。今屆展會將會展出豐富的現代作品,約半數藝廊將呈獻此時期的藝術作品。今年的亞洲視野展區將特別展示多元化的作品,深入縱觀區內藝術的不同面貌,參展藝術家分別來自澳洲、孟加拉國、印度、伊朗、日本、中國、中國臺灣、南韓、菲律賓、新加坡及土耳其。精彩項目包括:This Is no Fantasy + Dianne Tanzer Gallery(墨爾本)呈獻Michael Cook(1968年生于澳洲)的作品;天線空間(上海)呈獻關小(1983年生于中國)以及尉洪磊(1984年生于中國)的作品;世界畫廊(香港)呈獻張爽(1965年生于中國)的作品;墨齋(北京)呈獻李華生(1944年生于中國)的作品;MEM(東京)呈獻三島喜美代(1932年生于日本)的作品;Arataniurano(東京)呈獻高嶺格(1968年生于日本)的作品;以及Pi Artworks(伊斯坦堡、倫敦)呈獻Tayeba Begum Lipi(1969年生于孟加拉國)的作品。
藝術探新(Discoveries)透過個展或二人展,展示世界各地藝壇新貴的非凡實力。展區內共有24間藝廊參展,其中5間藝廊首度參展展會。重點項目包括Galerie Isabella Bortolozzi(柏林)呈獻吳曾(1982年生于美國)的作品;Darren Knight Gallery(悉尼)展出Jess Johnson(1979年生于新西蘭)的作品;313 Art Project(首爾)展出Wan Lee(1979年生于南韓)的作品;Artinformal(馬尼拉大都會)展出Alvin Zafra(1978年生于菲律賓)的作品;首次參展的Sabrina Amrani(馬德里)呈獻Waqas Khan(1982年生于巴基斯坦)的作品。

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首屆寶馬藝術之旅得獎者楊嘉輝在今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呈獻全新公共藝術創作,題為《到達那個島嶼的你已經成長》。項目以多媒體導行形式進行,帶領巴塞爾藝術展的來賓走出會展中心,來到金鐘和灣仔區的街道上。另外,巴塞爾藝術展與寶馬在展會期間已公布第二屆候選藝術家入圍名單,候選藝術家來自藝術探新(Discoveries)展位,由國際評審委員會甄選。入圍名單包括來自Rokeby(倫敦)的Abigail Reynolds(1970年生于英國)、來自Thomas Erben Gallery(紐約)的Newsha Tavakolian(1981年生于伊朗),以及來自Artinformal(馬尼拉大都會)的Alvin Zafra(1978年生于菲律賓)。三位藝術家均獲邀提交建議書,構想他們理想藝術之旅的藍圖。得獎結果將于2016年初夏公布。
悉尼Artspace行政總監Alexie Glass-Kantor今年再次回歸,第二度擔任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策展人,甄選出的藝術家及作品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宏偉景觀。其中6件作品于今年展會首次展出,更有4件作品專為本次巴塞爾藝術展場地特別創作。今年的參展藝術家包括:Brook Andrew(1970年生于澳洲)、Charles Avery(1973年生于英國)、Hans Berg(1978年生于瑞典)及Nathalie Djurberg(1978年生于瑞典)、Roberto Chabet(1937—2013年,生于菲律賓)、陳箴(1955—2000年,生于中國)、Isa Genzken(1948年生于德國)、Kyungah Ham(1966年生于南韓)、Arik Levy(1963年生于以色列)、Peter Liversidge(1973年生于英國)、Richard Maloy(1977年生于新西蘭)、Tintin Wulia(1972年生于印度尼西亞)、Tromarama藝術家組合(印度尼西亞)、植松奎二(1947年生于日本)、Lawrence Weiner(1942年生于美國)、Pae White(1963年生于美國)以及張鼎(1980年生于中國)。
第三屆光映現場(Film)展區呈獻70多部由藝術家精心創作或關于藝術家的電影。駐北京及蘇黎世的多媒體藝術家兼制片人李振華再度為短片系列擔任策展人,精選67部短片作品,涵蓋6個迥然不同的主題。展區今年首次包括了5部長篇作品,在會議展覽中心放映。重點包括本次在亞洲首映的Michael Schindhelm作品《The Chinese Lives of Uli Sigg》、李詩及Philipp St?lzl執導的紀錄片《曾梵志:游》、村上隆創作的《Jellyfish Eyes》、雎安奇的《詩人出差了》以及涵蓋William Kentridge10部動畫作品的《10 Drawings for Projection》。巴塞爾藝術展光映現場展區今年共吸引了超過1500名來賓入場,于香港藝術中心agnès b.電影院以及香港會議展覽會議中心展出。
本屆香港展會的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及沙龍漫談(Salon)節目在4天內吸引了超過2000名聽眾,云集了亞洲及全球藝術界首屈一指的文化人士。本年度的揭幕講座請來華裔美藉藝術家刁德謙與香港M+博物館策展人姚嘉善對談。Anne Pasternak、Defne Ayas、N'Goné Fall及Thomas J. Berghuis出席了題為“建立平臺”的座談會,研討獨立機構如何作為當代藝術平臺而蓬勃發展,座談會由András Szántó主持。最后一場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節目“收藏的進取實踐”邀請到Aaron Cezar、福武英明、Phillip Keir、Sara Puig及RoobinaKarode出席討論,講座由劉家明主持。于下午時段舉行的沙龍漫談呈獻更為精簡、輕松的節目,當中包括藝術家演講及論壇,藝術家、策展人、博物館總監、教授、學者、藝評人都在講者之列。



蜚聲國際的日本藝術家宮島達男(1957年生于日本)與巴塞爾藝術展及九龍海濱旁高達490米的的環球貿易廣場共同合作,展出其最新的大型公共光映裝置作品《Time Waterfall》。作品在大樓外墻上投射出自然數1至9,從大至小如瀑布般落下,但永遠不會達到“0”。該項目將繼續在四月每晚播放兩次。
巴塞爾藝術展繼續與本地重要文化組織緊密合作,包括亞洲藝術文獻庫(AAA)、亞洲協會、Para/Site藝術空間、Spring工作室以及香港未來的視覺文化博物館M+,在展會期間于場內及全城各地舉行一些列活動項目。
在今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期間,巴塞爾藝術展隆重公布全新拓展計劃“巴塞爾藝術展都會”,使巴塞爾藝術展突破現有的展覽業務,進而與世界各地不同城市舉辦文化活動,在國際藝壇引發共鳴。本計劃將為環球藝壇帶來全新機會去發掘并投身在全球不同角落的文化潮流之中。作為本計劃的一部分,巴塞爾藝術展將與多個獲選伙伴城市攜手舉辦精彩且內容驅動的特別活動,并讓當地藝壇透過巴塞爾藝術展的廣泛網絡,與國際藝術世界接軌。同時展會亦公布了由來自不同領域的藝術界重要人士組成的全新的顧問委員會發展這個全新的策略計劃。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David Adjaye、Füsun Eczac?ba??、Richard Florida、Jacques Herzog、Sam Keller、林偉而、Simon Mordant AM、李立偉(Lars Nittve)、Anne Pasternak、Patrizia Sandretto Re Rebaudengo、Dennis Scholl、烏利·希克(Uli Sigg)及Michael Tay。





圖1—16 展會現場
2016 ART BASEL HONG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