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妍(文山學院藝術學院)
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創作特征探析
李 妍(文山學院藝術學院)

隨著我國手風琴音樂事業的發展和創作的繁榮,我國當代手風琴音樂作品以全新的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無論是從作品的創作技法而言,還是從作者的創作構思等方面來看,當代手風琴音樂作品可謂實現了華麗轉身。自手風琴傳入中國,經過手風琴仁人志士多年的努力,中國手風琴專業教學與演奏已達國際水平,一批優秀的青年手風琴演奏家在國際重大比賽中屢獲佳績,令國際手風琴界刮目相看。然而,與此同時中國手風琴作品的創作卻仍處于較低水平。面臨為數不多的中國風格手風琴作品不能滿足當今手風琴音樂事業發展需要的現狀,大批手風琴學者、工作者開始通過論文、學術討論會、比賽等多形式、多渠道呼吁要改變中國手風琴作品匱乏的現狀,加強中國手風琴作品的創作力度。面對殷切的希望與呼喚,乘著全國首屆“金杯”手風琴新作品創作征集比賽的東風,征集了各類作品共84首。這些作品的征集對繁榮中國手風琴作品創作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這些作品有半數以上出自專業作曲家之手。其中,旅居海外的作曲家也參與到此次作品征集比賽中。從這些作品本身來看,它們所透出的音樂觀念和表現技法均體現出創新精神,不僅在傳統的創作技法的方面有所突破,而且敢于嘗試新的創作技法,它們的誕生可謂是時代進步的產物,同時也開啟了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向新的藝術潮流大踏步邁進的步伐。
本文以《全國“金杯”手風琴新作品創作比賽優秀作品集》所收錄的84首作品為主要研究對象,擬對其中所運用的現代作曲技法進行概略的歸納,并闡明自己對這一問題的基本認識,供手風琴愛好者、工作者之需。
“當代”這個詞具有一定的相對性,嚴格意義上來說“五四”運動到現在皆可劃屬“當代”的范疇①。但是,由于手風琴傳入我國歷史不長,從20世紀50~70年代,我國手風琴音樂作品經歷了從革命歌曲伴奏的形式向地方樂曲或歌曲改編的手風琴獨奏曲轉變的發展過程。期間,為數不多的手風琴改編獨奏作品由于受到種種歷史原因的影響,其創作技法及音樂觀念都有所局限。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進入20世紀80年代,通過作曲家們積極的探索和努力,手風琴音樂改變了以往改編器樂曲的形式,出現了具有民族氣息且技法新穎的手風琴音樂作品。較為典型的是加耕創作的《第一幻想》和李云鶴創作的《冰雪幻想曲》中的《冰夢》,兩首作品均嘗試運用西方十二音序列技法進行創作,可謂開創了將西方現代音樂觀念和現代創作技法與我國手風琴創作實踐相結合的先例。但由于手風琴創作隊伍單薄,缺乏專業作曲家的投入,演奏者不精于作曲的狀態,至今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與國際手風琴創作發展還有很大差距。
然而,《全國“金杯”手風琴新作品創作比賽優秀作品集》所收錄的84首作品,無論從節拍節奏、和聲設計以及調式調性等創作手法的運用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擴大、延伸和創新,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共性,為理論研究工作提出了不少新的課題。因此,本文所述的“當代手風琴音樂作品”,主要是指20世紀90年代后所涌現出來的具有創新音樂創作思維和現代表現技法的音樂作品。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在經歷了為歌曲伴奏服務的“聲樂化”創作思維模式向“器樂化”特征的轉變后,作曲家們突破了傳統技法的局限不斷吸取西方現代音樂作曲技法的同時給予了民族傳統音樂更多的重視,在創作技法的多樣化和風格的民族化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因此,本文將以這一基本原則為出發點,分析多樣化的西方現代創作技法在我國當代手風琴音樂創作的運用和影響。
1.現代節拍與節奏的運用
20世紀50~90年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一直受西方大小調音樂體系創作技法的影響。在這個體系中傳統小節的概念是指兩個最強音之間所包含的節拍重復出現;傳統節拍的概念是指相同時值的強拍與弱拍有規律地循環;而傳統節奏的概念,則是指強音和短音的強弱交替的規律。對于受傳統調性音樂技法影響的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而言,其時態的本質在于節拍、節奏和小節的天然的周期性關聯。
然而,瀏覽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會發現節拍、節奏的多變姿態,部分作品已不再受到拍號、小節線的嚴格限制,不再以單一、均勻的節拍為其計數單位,而以若干彼此不相等的時值為基礎,形成無節拍周期的獨特節奏體系。
(1)非傳統概念的常規節拍
a強音移位法:
在現代作曲技法中,各小節內的節拍強音常被臨時的強音記號改變,形成有趣的節奏移位的效果。
譜例1:金光浩《阿里郎變奏曲》

上例在高音譜表中作者加入了臨時重音記號,改變了原4/4拍號的重音位置及其強弱規律,形成了3/8+2/8+3/8的節拍變換的感覺,從而加劇了音樂情緒的緊張感。b小節線的省略(無拍號記譜):
現代作曲技法中,樂曲可不再受到小節線的嚴格控制,在小節線的作用被淡化的基礎上,有些作曲家干脆在其作品中免去小節線,致使音樂更加自由。在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中不乏其例。
譜例2:王穎《記憶中的回聲》

《記憶中的回聲》這部作品的創作靈感來源于作者對留存在腦海中的童年時兒歌的回憶。在此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通過省略小節線的創作手法來表現兒時記憶中的聲音與現實中的聲音相互交織產生共鳴的聽覺效應,亦真亦幻、亦虛亦實。
c跨小節線連接法的運用:
樂譜上雖然標有固定的拍號,但是穿越小節線的連線不斷出現,實際上已經打破了拍號的限定,失去原有拍號給予的感覺。
譜例3:胡其亨《聽風》

上例低音譜表中的音符被穿越小節線的連線連接形成了FAED與DE#GDCE的音型旋律循環反復,不僅改變了原拍號的感覺,而且強調了低音聲部的旋律線條及其走向,貼切地展現出作品標題中風涌動的形象。
(2)非周期時值的混合拍子與變拍子
眾所周知,在普通樂理中混合拍子是有二拍子與三拍子混合而成的一種特殊的復拍子,在一個小節內,其強拍與弱拍的交替是不均勻的,可以看作是兩個不同的單拍子的混合。即使如此,若以小節為單位,其強拍與次強拍的脈動仍然是周期性的循環。然而,非周期時值的混合拍子則有所不同,它打破了以小節為計數單位的單一規律,不再遵循周期性循環的強弱拍規律,而是以若干彼此不相等的時值為基礎,形成無節拍周期的獨特的節奏現象。在現代作曲技法中,常用的是將非周期時值的混合拍子與變拍子相結合,組合成較復雜的非周期時值的混合——變拍子②。
當代中國手風琴作品《暴雨將至》就是最好的例證。下面是該曲節拍變換圖(括號前面為拍號,括號內為第幾小節):

之所以說上例是非周期時值的混合——變拍子,是因為其一,無論是“5/4”或是“5/8”拍子都是“2/4”與“3/4”,或“3/8”與“2/8”混合而成的。其二,在這部作品中,節拍做了多次無規律的變換,是變拍子非周期性特征的體現。其三,以作品中的“5/4”為例,可將其分解為“2/4+3/4”以及“3/4+2/4”兩種組合;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兩種組合在作品中都不規律的先后出現。其強音與次強音的非周期性是不言而喻的。作品中其余混合拍子類同。
類似的作品還有胡其亨的《聽風》,整首音樂同樣運用了非周期時值的混合——變拍子的技法進行創作。
(3)提示性節奏的運用
在現代作曲技法中,作曲家常常可能僅提供某種節奏的基本要求與框架,給演奏者以充分的自由即興發揮,我們將其稱之為提示性節奏③。
a..用連符尾提示的漸快與漸慢:
連續的漸快則用把符尾的連接線逐漸加密(音符的時值逐漸減少)來表示。當符尾縮進時則要減慢。
譜例4:代博《暴雨將至》

上例中的節奏是逐漸自由密集的,速度由慢而快則完全由演奏者來控制。b用秒表提示的自由節奏:
現代音樂中沒有拍子的樂譜,是作曲家希望對音樂的一些要素做出自由的協調。譜表上面的時間指示數字表示時間提示,其所包括的音符在此時間內可自由演奏。見譜例2《記憶中的回聲》,上例中的20〞為時間表示,表示在此時間內的音符自由演奏。
2.現代和聲方法的運用
這種和聲方法,從和弦形式上打破了傳統和聲的三度疊置結構,使和弦的形態出現了自由、多樣的局面。但是,現代和弦的結構原則,同樣與傳統和弦的結構原則存在著某些共同的普遍使用的根本規律。
(1)三度高疊和弦
三度高疊和弦又簡稱高疊和弦,它是一種由三度疊置而成的多于5個音的現代和弦④。這種方法是傳統功能和聲方法的延續與擴展,通常只要將傳統和聲的七和弦與九和弦的上方再疊置一個或幾個三度,就形成現代和聲的三度高疊和弦。在作品《前奏曲二首》 (陳楠曲) 第270小節低音譜表中高疊和弦#G-A-B-#C-E-#F是十一和弦#F- A-#C-E-#G-B(傳統九和弦的九音上面再加一個三度為十一和弦)的轉位和弦。值得一提的是:此處作者根據手風琴貝司音效特點(一個鍵鈕可同時發出一個和弦三個音的音響效果),巧妙的將現代和聲作曲技法融入到手風琴音樂創作當中。
(2)非三度疊置和弦
非三度疊置和弦,顧名思義,其結構并非以大小三度為基礎,而是依四、五度或者是大小二度而疊置。此類和弦不是傳統三度疊置和弦的派生或重新排列,而是具有全新結構的獨立意義的和弦,其包括四度和弦、五度和弦、二度和弦、音從式和弦等。
a.四度和弦:
四度和弦是以四度音程疊置為基礎的和弦。如下例:
譜例5:金光浩《阿里郎變奏曲》

b.五度和弦:
五度和弦的構成與四度和弦相似,以五度音程疊置為基礎,其間不插入其他音程的音,只以和弦原位形式出現的和弦。如下例:
譜例6:李查寧《青春祭》

c.空五度和弦:
空五度和弦是沒有三音的三和弦,其常被用來塑造具有東方韻味的音響和景象。
譜例7:時昊《行當》

上例中的空五度和弦獨特的音響更好地凸顯了作者運用京劇中的中國元素創作該曲的初衷。類似作品《陜北情韻》第十六小節也運用了空五度和弦。
d.二度和弦與音叢式和弦:
二度和弦是由大小二度構成三音和弦。其結構類型分為4種:大二度-大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如下例:
譜例8:李查寧《青春祭》

上例中第61小節中由二度音程疊置的三音和弦為二度和弦。在第62小節中出現了音叢式和弦,該和弦由多個密集排列的小二度聚集而成,音響具有強烈的刺激性和不安定感。上例多個二度和弦的連續使用以及音叢式和弦的出現,使音響逐漸變得濃密而緊張,音樂情緒傳達出激情燃燒的青春留下的興奮與痛苦。
此外,在現代作曲技法中,我們能看到另一種記譜方式,即音叢式和弦的變體——音塊(又稱“音群聚集”)。如下例:
譜例9:宮曉霞《京韻》

無獨有偶,在作品《京韻》中作者也擅用二度和弦、音叢式和弦以及音塊來模仿京劇中鑼、鼓、镲的音響效果和典型節奏。
(3)平行和弦——平行四度和弦:
所謂平行和弦是兩個以上的和弦音以基本相等的音程或和弦做連續進行,而不轉位的四度結構和弦連續進行,稱為平行四度和弦。如下例:
譜例10:李查寧《青春祭》

上例四度和弦屬于完全由純四度音程組成的多音四度高疊和弦連續使用。
(4)復合和弦
復合和弦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單純的和弦結合在一起。復合和弦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分層排列原則;二是非三度銜接原則。因此復合和弦主要是指不能按三度高疊和弦解釋的相對遠關系的不同和弦的結合。如下例:
譜例11:代博《醉京風》

上例C-#F-B與bA-D-G 兩個和弦結構均是增四與純四的疊置,相同結構的兩和弦縱向疊加形成了和弦的復合。運用同樣技法的作品還有《沙雪,三十里》(朱赫曲)。
3.現代調性與非西方傳統音階結構的特征表現
在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中,很多作品已經不能再從傳統調性的角度進行分析,而出現了無調性音樂、非西方傳統音階作為創作素材的作曲技法和作曲風格。
(1)五聲音階的特征表現
五聲音階是非西方傳統音階中的一種常用的音階形式,其中大五聲音階與去四七小音階都是五聲音階中的一種,作品《小兔子逃脫記》就是運用五聲音階的典型例證。
譜例12:周濛《小兔子逃脫記》

上例作品將“bEGbAC”幾個音作為簡短的動機進行縱橫向擴展。其中鋼琴聲部以bE音為中心音,形成了bE去四七小音階調式,巴揚聲部則是以E為中心音,形成了E大五聲音階調式,如此形成了調性沖突。
(2) 雙調性
雙調性是指兩個調同時疊合,又稱雙重調性。上述作品《小兔子逃脫記》就運用了此技法,形成了bE去四七小音階調式與E大五聲音階調式的疊合。(見譜例12)
(3) 無調性
無調性是指在作品中避免形成任何調中心或中心的作曲方法(勛伯格曾不經意地提到他本人并不喜歡這個術語,而寧愿用“泛調性”一詞)⑤。
作品《青春祭》就運用了純四度音程組成的多音四度高疊和弦的連續使用,形成在不同的調上重復,不屬于任何一個音階的音程結構,暗示了泛調性的可能。(見譜例10)
此外,作品《沙雪,三十里》通過運用序列及裁截等技法使作品呈現出無調性的特征,尤其是作品兩個低聲部中的兩個四度和弦AD#G#C與bDbGCF構成的音列,在縱向發展的同時進行橫向擴展,更凸顯了音樂的無調性色彩。無獨有偶,作品《醉京風》同樣采用了高低聲部中的復合和弦音列進行交錯縱橫式擴展,從而形成無調性音調。
縱觀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作品,無論其創作觀念還是作曲技法都已經遠遠超越了80年代作曲家們對西方現代作曲技法探索、嘗試和模仿的階段,而顯現出了更加嫻熟、扎實的創作功底和開拓創新的持久精神。即使這些運用了現代技法創作的作品從聽覺習慣和審美理想與傳統的聽覺習慣和審美理想可能會有沖突,而且目前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作品也不太多,但是當代作曲家們仍然不斷地依據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社會需要創作新的音樂作品,也仍然使用自己認為合適的現代作曲方法進行創作。這些足以指明當代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發展道路的方向與坐標。
注釋:
①王安國著:《現代和聲與中國作品研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②③④童忠良著:《現代樂理教程》,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⑤斯蒂凡·庫斯特卡、多蘿茜·佩恩著:《調性和聲》,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年5月第1版。
[1](美) 庫斯特卡.20世紀音樂的素材與技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2](美) 斯蒂凡·庫斯特卡 多蘿茜·佩恩.調性和聲及20世紀音樂概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3] 王安國.現代和聲與中國作品研究[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4] 童忠良.現代樂理教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
[5] 季家錦.20世紀西方作曲技法[M].北京:華樂出版社,2002.
[6]高潔,褚然.中國手風琴音樂創作概論[J].中國音樂學,2008(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