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姍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民族音樂傳承創新中的“雙語教學法”
——基于宋飛二胡“雙語”教學成果匯報會的思考
宋姍姍(山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在東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國傳統音樂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中國傳統音樂如何傳承與創新,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是每一位熱愛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仁人志士所思考和探索的重要問題。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國音樂學院副院長宋飛教授基于長期的表演和教學經驗,創造性地提出音樂教育中的“雙語”教學理念,試圖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走出一條民族音樂發展的新路子。所謂“雙語”教學,是把二胡教學分為兩大語系:一種是母語語系,另一種是非母語語系。母語范疇包括中國傳統文化存在于二胡藝術現有領域以及在二胡藝術傳承中不能丟棄的所有基因。中國傳統藝術如戲曲、民歌、曲藝、器樂乃至寓言、傳奇、神話等都可以體現于二胡藝術領域之中。非母語范疇包括中國母語之外的音樂語言,特別是近100年以來西方的音樂語言、創作技法、演奏藝術、訓練方式、教學理念等。同時,對于母語之外的各種音樂語言以及演奏藝術、訓練方式、教學理念的學習與借鑒,不是一種簡單的、表層的復制,而是在注重演奏技術的規范化訓練、發音質量的完美統一基礎上強調對音樂語言與藝術風格表達方式的貼切把握。“雙語”教學在應用層面上顯現為技術與藝術、演奏技法的外部形式與思想情感的內心體驗的對立統一,是基礎層面認知的延伸與綜合性應用。即在厘清了兩種語言體系的前提下,準確把握音樂語言的來龍去脈以及理性設計不同語系交叉融合的坐標。
作為對20多年教學模式的匯報和檢驗,2015年5月27日晚,“弓弦情”宋飛師生二胡音樂會在天津音樂學院音樂廳隆重舉行,宋飛教授攜8位出色的弟子為大家展示了精妙絕倫的國樂精粹,同時也生動詮釋了其“雙語”教學模式對二胡藝術的中西融會貫通、傳承創新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音樂會主要基于對宋飛雙語教學理念的展示和實踐檢驗,可以被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通過對《河南小曲》 《江河云夢》等傳統音樂作品的演奏來表明對“母語的音樂語言學習和把握”的重要性以及對音樂文化的血脈傳承;第二部分是通過近年來的一些創新作品如《藍色星球——地球》《舞動藍調》 《納西》 《炫動》等展示如何在二胡教學與學習中兼顧“母語”與“非母語”兩個語系,吸納多元文化之長;第三部分是通過《火——彩衣姑娘》《辛亥百年祭》 《空山鳥語》等具有深厚哲學、歷史和人文語境作品的演奏來表達“唯樂不可以偽”的教學理念,即如何用富有生命力的音樂語言來啟迪內心、傳遞情感、與人溝通,這也是雙語教學的目標所在。
音樂會的開場曲目是《河南小曲》。眾所周知,《河南小曲》是宋飛的老師胡琴大師劉明源先生以中國傳統地方戲劇河南曲劇音調為素材創作的一首二胡曲,它以清新的旋律、濃郁的地方風味和豐富的演奏手法生動表現了河南人民對家鄉的贊美和自豪。樂曲同時借鑒了二胡等諸多民族樂器的演奏技巧,極大豐富了二胡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同時,這首二胡曲也是宋飛的父親,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宋國生先生在1963年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中的獲獎作品。宋飛強調,二胡傳統藝術精髓的傳承及其音樂的表達,都是很值得傳承的,但是在傳承的同時,我們還要著眼于未來發展。宋飛曾經說過,她對《河南小曲》的學習和演奏并不僅僅停留在對劉明源版本或宋國生版本上,而是通過學習二胡等河南地方音樂的基礎上充實和豐富自己的音樂語言和技法,并加以新的詮釋和表達,使其呈現出不同于前輩的風格。因此,她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從地域、文化背景和音樂的思想內涵等諸多方面綜合考慮入手去領悟作品。中國音樂學院教師、青年演奏家馬可在評價宋飛的教學模式時說:“在學習傳統二胡作品《河南小曲》時,老師會讓我們了解那里的風土人情,學習當地的方言,從感性上抓住它區別于其他地域的語言特點,從而掌握河南小曲與眾不同的風格。還要求借鑒戲曲、曲藝、姊妹樂器的藝術語言特色和技法從而更多的了解怎樣詮釋好作品。”因此,選擇《河南小曲》作為開場曲目,用意頗深。從現場的演奏看,師生9人的演奏風格各有特點,曲調時而爽朗歡快、時而悠揚流暢,一招一式都透露著河南當地的戲曲民風,將淳樸的民間音樂表現得淋漓盡致,使在場的每一個人都深切感受到中國民間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一代代音樂傳承、創新的巨大魅力。
自幼研修宋飛教材,從9歲就追隨宋飛學習的中國音樂學院一年級本科生黃曉晴為大家展示了一首《江河云夢》,這首曲子是宋飛最喜愛的作品,也是大學時期宋飛對二胡演奏創新探索的重要樂曲。黃曉晴的演奏跌宕起伏、旋律優美。宋飛的母親,著名音樂編輯閻璞老師認為她的演奏已經達到了“人琴合一”的高度。除了豐富的旋律感之外,演奏者還將作品特有的畫面感用自己的理解呈現出來,讓聽眾體會到其特有的演奏風格。黃曉晴在跟隨宋飛學琴的過程中,全面接受了“雙語”教學的系統訓練,掌握了大量的傳統、民間、民族、地域作風的“母語”二胡作品,同時也研修了大量的“非母語”移植作品和創作作品。在全面系統的學習中,形成了對不同音樂言語的審美、詮釋、表達能力和精密多變的各類技術技巧的應用能力。因此,她雖年少,但演奏的音樂卻大氣磅礴、成熟內斂、內蘊豐厚、情韻豐滿,多次獲得全國二胡競賽少年組金獎和最高獎,并且還取得過中國音樂金鐘獎及“敦煌杯”全國二胡大賽專業組銀獎等,得到不少民樂名家的高度評價,被視為二胡界的“明日之星”。黃曉晴藝驚四座的演奏是對宋飛二胡“雙語”教學方式效果的最好印證和反饋。

宋飛認為,在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時代,專業化的民族音樂教育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它應具有最豐富的信息量和海納百川的兼容力。中國音樂學院附中學生譚欣演奏了一曲臺灣作曲家王乙聿的作品《藍色星球——地球》,該曲具有鮮明的現代風格,分別從宇宙的視角和人類的視角展示不同層次的和聲與旋律感,并在不同的樂章中展示了對地球乃至宇宙的態度,抒發了對生命的謳歌和敬畏之情。曲風明快,節奏感強,不同于傳統二胡音樂的語言風格,并且借鑒西洋分解和弦的方式和不規則的重音,將流暢的旋律美感和顆粒性的堅定交替出現在曲中,技巧難度很高;這首曲子同時融合了歐美、非洲、亞洲等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音樂語言,樂曲信息量很大,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化積淀和對各國音樂語言和演奏技巧的把握,是難以完成的。其后,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王雅琪為大家演奏了一曲《舞動藍調》。創作者在民族調式五聲音階的進行方式中加入了藍調的獨特曲風和爵士的節奏感,曲風時而平靜舒緩、時而熱情活潑,聽眾除了感受到藍調的悠揚和西方音樂的靈性,也同時領悟著傳統五聲性音階的美妙。
宋飛同時強調,傳統與創新兩端應保持平衡,不可偏廢,創新要在不失本源的前提下,兼顧到“母語”與“非母語”這兩個語系。正如中國音樂學院教師、青年演奏家馬可所說:“為了更好地傳播和弘揚民族音樂,宋飛老師在中國傳統的音樂基礎上,也會吸收和借鑒外來音樂的優點,將它們運用到傳統音樂當中去,豐富民族音樂的內涵。”馬可追隨宋飛習琴多年,是雙語教學模式的直接受益者,她對宋飛的教學理念領悟頗深,技藝高超,獲得過金鐘獎二胡金獎等全國性大獎,被視為新時代十大青年二胡演奏家之首。馬可帶來的《炫的狂想》也是近年來二胡新作品的代表之一。該曲借鑒西洋音樂中小提琴等創作技法和元素,并注入了印象主義的音樂風格。馬可的精彩演出使觀眾不僅體會到了中西兩種音樂語言交融的魅力,也感受到了傳統、現代乃至后現代交互影響下的二胡創作和演奏創新。在當下民族器樂的演奏愈來愈追求技術,傾向于炫技性時,宋飛特別重視傳統音樂文化,始終堅持在繼承傳統音樂文化精髓的基礎上發展民族音樂。正如音樂學家修海林所言:“宋飛的雙語教學,絕不是以炫技為目的,更不是用西方弦樂觀念來取代二胡的弦樂藝術觀念,而是在探索中,將西方包括世界各民族弓弦藝術中有益的成分,化到不失自身本源的演奏中去。”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章童謠帶來一首《二胡隨想曲第五號——納西》反映了宋飛的這一理念。該曲是旅加二胡演奏家高韶青先生2013年創作的最新作品。全曲采用地道的納西族音樂元素,將傳統的納西族音樂旋律進行散化和不規則處理,配以豐富多彩的和聲織體和靈動多變的節奏,將炫技性與旋律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既有強烈的現代感又不失濃郁的民族風情。“漫漫戈壁西北魂,巍巍秦嶺峽谷深。千年苦難酒來沖,一把胡琴扯乾坤”。中國音樂學院本科生劉卓夫演奏的《戈壁》一曲則將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音調和西方的創作手法以及西北地區獨特的感染力和西洋音樂中的和聲效果相結合,形象生動地表現出蒙古族等西部少數民族英勇矯健的體態,灑脫豪放的性格和對天地的敬畏感。這些樂曲不僅需要演奏者高超的技術和動心、動情的投入,更需要其深刻領悟不同民族的歷史和文化。
音樂會收尾階段,作為對開場傳統作品《河南小曲》的回應,師生9人共同演奏了一曲《隨想曲三號——炫動》。《炫動》是一首運用中國傳統角調式五聲音階為旋律動機,融合北美爵士、布魯士及歐美民風舞節奏,具有強烈爵士音樂風格元素的二胡新作品。她們熟練應用各種演奏技法,充分表達了作品的深刻內涵和感情訴求。這些樂曲的選擇和表演者精彩的詮釋均表達了宋飛雙語教學中一個核心理念,即“傳統的、民間的與外來的、新創的音樂語言都需要學習、傳承,在演奏中都要能夠有所把握和表達,都必須相交融匯,從而形成與日俱增、整體發展的演奏能力”。
“唯樂不可以偽”。雙語教學模式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是要求學生能夠不斷地“找尋音樂情感的內核”,用富有生命力的音樂“潤澤聽眾的內心”。宋飛認為,無論多么高超的演奏技術、技巧都只是手段,音樂人要做的是借助這些手段表達你內心的情懷,完成對內心的啟迪。因此,宋飛在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要練習技巧,更要理解作曲家的思想、作品的風格和內涵。中國音樂學院研究生張詠音和劉紫筠演奏的二重奏《火——彩衣姑娘》則深刻詮釋了宋飛的這一理念。《火——彩衣姑娘》是作曲家劉文金先生根據臺灣文學家愚溪的文學巨著《袍修羅蘭》為題材,以佛教文化為背景創作的音樂作品,它表達了作曲家對宇宙世界的認知和人生感悟,展現了佛教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這首曲子圍繞“火”而展開,超越了一般二胡曲所表現喜怒哀樂的功能,而是將其上升到了一種哲學的高度,表現了經過時間與歲月的洗禮,人們依靠音樂表達對生命和人生的思考,透過火苗看到精神層面的一種傳達與對生命赤誠真切地追尋,體現了真善美的情感。宋飛在談到她對該曲的理解和演奏心得時說:“在詮釋此作品的過程中,我并不是努力的操琴練習,而更多的是像歌者一樣的反復吟唱,品味音樂對心靈的觸動。”在表演中,兩位演奏者特意使用了無伴奏的方式來體現她們對音樂的本質認識,抒發內心深處的感悟。在純粹、深邃的二胡聲中,我們似乎感受到“火”的跳動與溫暖,火的光明與美好以及遠古時期人們對火的敬畏之情。這一切情愫都在兩位演奏者弓弦精確配合的字字句句中流露出來。宋飛對民族音樂家和他們創作的經典作品有著很深厚的感情,因為“他們在本次音樂會展現的每一件作品,都不是一首首簡單的樂曲,而是各自被賦予了深遠的含義,成為獨特的語言,溝通演奏者與聽眾、溝通人心與世界,留給我們深遠的思考。從整個音樂會的節目編排和演出過程看,一方面呈現出民族音樂的傳承,表演者從中學、大學、研究生、大學教師等不同學習階段依次展現了數十年來幾代人對二胡藝術的傳承與發展,他們的演奏風格相異,各有特點。另一方面則表現為海納百川、融會貫通式的創新。“問渠哪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宋飛在談到她為何使用“雙語”這樣一種概念來表達其教學理念時曾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我們的作品非常豐富,這里面有中國音樂不同的方言、不同時代的語言,也有其他國家的人類優秀音樂語言的表達。我們要把優秀的、值得去感受的那些人性中的美的東西,和那種你可以認同、感受的給你帶來積極影響的東西,透過音樂作品去完成。”縱觀本場音樂會,既有傳統曲目《河南小曲》 《空山鳥語》,也有中西合璧的新作品《藍色星球——地球》 《舞動藍調》;在演奏方式上,坐式、站式、獨奏、重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不斷變換,都體現出雙語教學中強調的能夠運用豐厚的音樂言語和技術技巧進行音樂表達和“文化詮釋”這一理念。
音樂是一門時間的藝術,如何平衡“傳統”和“現代”之間的關系自然成了每一位音樂家所必須面對的問題。音樂教育家謝嘉幸曾不無憂慮地指出,近年來學院派走進了“以技術改造民樂”的誤區,從實踐中看,二胡的演奏技術極大發展,兩根弦拉四根弦的高難超難曲目毫不遜色,音樂卻淡化了民族韻味和地域色彩,丟失了母語的基因元素,遠離了民族的文化根基。鄧建棟在談到二胡發展問題時也認為:“學二胡的人常常各走兩條道:一條路是追求技術,走得很遠,但是忽略了母語傳統音樂;另一條是完全排斥新創作的、移植的、技術性的作品,對傳統抱得很死。兩條腿缺哪一條都會瘸著腿,路只會越走越窄。”在宋飛的眼中,傳統和現代、東方和西方從來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范疇。在一次訪談中,她曾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雙語模式就像雙腿走路,瘸了哪一條腿都不行。在雙語教學過程中,她一直秉持“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現代”的理念,讓學生在中西不同的音樂文化背景、語言風格、演奏技法的共同關照下建構起多元的思維,使他們的演奏能夠在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兩端保持一個平衡與和諧的狀態。“在宋飛看來,表面化的東西,是容易做到的,而在阿炳、劉天華作品中一些內在的東西,才是不容易表達的。她曾談到,雖然在某些演奏技巧、音色、音準方面,今人盡可以夸耀,但是,近代第一代大師留下的東西,今人的創作在有些方面,未必有他們精彩。至于內在的東西,今人是比不上的。她認為,沒有繼承的發展,是空中樓閣”。正如宋飛所言:“月亮就是傳統。月照千江,有千姿百態的景致,我們每個人,都是一條河,無論是正對月亮還是背對月亮,傳統都在我們身邊,是客觀存在。傳統與發展是相依互存的,就像月光灑在大地江河萬物之上,一切都在生成。”從這個意義上講,宋飛的“雙語”教學和師生音樂會傳遞給我們的是“理念”而非技巧,是“道理”而非方法。
[1]修海林.汲取傳統昔華基礎上的新釋——宋飛二胡獨奏音樂會隨筆.人民音樂,1995.
[2]宋飛.“月映千江”話傳統.中國文化報.2010-12-30(5).
2015年度山東省人文社會科學年度課題“山東省鄉村文藝隊伍建設問題實 證研究”(15-ZC-WX-06);2015年度山東省文化藝術科學重點課題“山東省鄉村文藝隊伍建設問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