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志 張 浩(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
川東北“巴山背二歌”之音調類型與形態特征
陳國志 張 浩(四川文理學院音樂與演藝學院)
“巴山背二歌”是曾經廣泛流傳于四川東北部一帶的獨特民間歌種,其藝術價值、人文價值及開發與利用價值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筆者曾通過資料收集、田野調查、文獻研究等方法,對其產生與發展的人文背景、各種現狀及相關問題等撰文做過一些分析探討。本文將進一步對其音調類型、不同類型的結構與材料發展手法、調式與音調結構及旋法特征等具象的音樂形態做深入解析,以揭示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本質特征,為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這一優秀的民間藝術形式打下基礎。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多次民歌收集整理活動中,收集到“巴山背二歌”的歌詞不下上百首,但是其音調唱腔并不豐富。在筆者目前所收集到的近20首詞曲完備的“巴山背二歌”中,其曲調基本可分為兩大類型:其一以達縣的《背起背子難上坡》為代表,其二以宣漢縣的《天上落雨地下稀》為代表。其中又以類型一最為典型、曲目最多,在整個川東北地區及附近都有流傳。
1.類型一:《背起背子難上坡》
該曲不僅分別收錄在《達縣民間歌曲集成》 (以下簡稱《達縣集成》)、《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 (以下簡稱《四川集成》)中,也是被其他專家、學者在其論文、專著中引用頻率最高的一首,如江明惇的《漢族民歌概論》、匡天齊的《四川漢族民間歌曲述略》中均將此曲收錄或列舉。譜例一:

還有多首“背二歌”在音調結構、旋法、調式骨干音與落音等方面均保持著與此曲的相似性,僅節奏節拍、個別音調及歌詞內容上有所差異,如《萬源民歌集成》中的《郎門對到姐門開》 《背二哥我那奴的人》,《達縣集成》中的《通南二江好小腳》 《十冬臘月穿一層》,以及箏鳴先生在其文《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美學特征》一文中列舉的第一首等[1]。此外,在《四川集成》中收錄的“背二歌”中還有兩首離萬源、巴中等流傳核心地帶稍遠的“背二歌”,即旺蒼縣《背架彎彎像只船》和南部縣的《清早起來走上梁》,雖在旋律音調上與《背起背子難上坡》顯示出較為明顯的偏離,但在結構、骨干音級、調式等方面依然保持著質的統一性,均屬于同一類型。
2.類型二:《天上落雨地下稀》
在《達縣集成》及《四川集成》中均收錄有流傳于宣漢縣的“背二歌”《天上落雨地下稀》 (見譜例二,兩本集成中所記旋律又有所不同,詳見后述),其材料、結構乃至調式等都與類型一“背二歌”有所不同,其他地方也很難找到與其相似的類型,其是否是在另一個“背二哥”群體或另一地區所演唱流傳的“背二歌”,抑或有其他更深層次的人文背景,目前還不得而知。在《達州民歌集萃·原生態卷》 (以下簡稱《達州集萃》)中收集的一首流傳于開江(與宣漢毗鄰)的“背二歌”《一天行路八十里》,其音調與歌詞都與該“背二歌”屬于同一類型。譜例二:

除了上述兩種音調類型以外,還有少數介于二者之間的類型,如《達縣集成》中的《郎在走來妹在看》 (該曲也被箏鳴先生在其文《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美學特征》中列舉)、《萬源集成》中的《好耍不過背二哥》 《達州集萃》中的《背老二挑老三》等,這些“背二歌”的音調并不典型,只是在上述兩種類型音調基礎上或分裂出一些音調雜以其他音調,或將上述兩種曲牌音調加以糅合。
3.“歌牌”的形成
在過去大巴山一帶山高路陡、交通不便的時代里,“巴山背二歌”的流傳地域卻又如此廣泛,但其旋律音調卻基本保持著這種“移步不換形”的板腔化、程式化傳承與發展特征,這說明“巴山背二哥”這一特殊勞動主體在大巴山、米倉山一帶具有相當集中的群體活動性,各地的“背二哥”們又有著自發而廣泛的交流性;同時,相對于其他勞動群體來說,從事“背老二”工作的人又具有一定的專業性、封閉性,有些甚至一生都從事背運工作,很少從事其他勞動。他們經常成群結隊穿梭在巴山蜀水,或眾人齊唱,或一唱眾和,見什么唱什么,根據同一曲調即興編詞,“在相對固定的曲式及調式的框架內自由地抒發著自己赤裸的美學觀點和美學情趣”[2]。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巴山背二歌”“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封閉循環狀態,具有很強大的阻抗力,以致接受外來的音樂信息比較滯慢”[3]。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巴山背二歌”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民間歌種,其音調旋律具有相對穩定性而逐漸形成“歌牌”[4]。盡管它的音調較少受到其他體裁民歌的影響,但它卻深深影響著巴渠地區其他的音樂體裁形式,如巴渠地區的一些山歌、薅秧歌、放牛調也滲入了“背二歌”的音調,筆者也將在今后對此做進一步的研究。
1.結構與材料
此類“背二歌”音調高亢、節奏自由,屬于典型的“原生性自由節拍”類型。從該類型的記譜看,多記成2/4和3/8的混合拍子,且有多處自由延長的時值處理讓演唱者自由發揮。也有記成2/4單拍子類型的,但觀其旋律并沒有規律性的節拍重音循環,應是人為記譜不準確所致。這種節奏節拍必然伴隨著結構與材料的“放浪形骸”:基本結構可看作是由上下兩樂句構成的單樂段,每個樂句又可分為兩個樂節;但句與句之間、樂節與樂節之間的結構并不對稱、方整;每一個細分結構之間均為承遞與引申發展的關系,旋律線條一氣呵成,沒有原樣的重復或再現。自由的節奏節拍、散漫的速度,卻又保持著各個骨干音調的穩定框架,使其具有一種“形散而神不散”、外松內緊的結構張力。
在演唱的開始和結束,通常都伴有一聲高昂而極富特色的吆喝(或稱為甩腔),音調成一個先上揚再下滑的滑音。開始的吆喝聲是背二哥們在背著沉重的貨物蹣跚前行需要歇氣時,將貨物撐在T字形“打杵”上后,那瞬間的輕松快感而不由自主發出的詠嘆,同時也是即將起歌抒情的清嗓和準備;結束時的吆喝聲是背二哥們在歇完氣、唱完歌后又不得不提起“打杵”繼續前行前的一個呼吸和準備。從收集到的曲譜記錄看,其吆喝聲有些記有音高,有些只是一個節奏滑音記號,也說明這是一個音高游離和長度自由的呼喊。
2.調式、音調結構與旋法
關于“巴山背二歌”的調式,正如四川音協蔣箏鳴先生文中所言:“將收集到的所有背二歌曲譜作一分析,發現其調式全是民族五聲徵調式。這在巴山民歌中極具典型意義”[5]。在筆者收集到的“巴山背二歌”中,同樣發現絕大多數“背二歌”為五聲音階且五音齊全的徵調式,其中又以流傳更為廣泛的類型一為代表。這類“背二歌”的調式支持音(即上句的落音)大多為商音,與下句的終止音形成上下五度關系,與南方的很多徵調式民歌支持音相同。按理,這類徵調式民歌的特點是“上句終止較下句終止輕柔,下句終止穩健,因而音樂一般比較柔和、甜美”[6]。但事實上這類“背二歌”卻并不具備“柔和、甜美”的風格,其原因既與音調旋法有關,也與其自由的節奏、高昂的音區、散漫的速度、呼喊式的演唱方法及一字一音的詞曲結合方式等方面有關。
此類型“背二歌”的旋律音調結構以la-do-re窄羽聲韻為主,間雜以少量其他聲韻。在開始和結束分別以so-mi-re和do-la-so兩種相同音調結構(窄徵聲韻)行腔,形成一個八度五聲音階內下行五度平移;do-re-mi的近聲韻結構只作為過渡存在;上下兩句分別以la-do-re上行、do-la-so下行的窄羽、窄徵聲韻做終止,一開一合、遙相呼應;全曲沒有la-do-mi類型跳進的五度三音列小羽聲韻音調結構,當與“巴山背二歌”的勞動場景和勞動強度有關。從旋法上看,這類“背二歌”通常以級進和曲折小跳為主,但因為其音區較高,通常最高音在小字二組A音左右,最低音也不會低于小字一組的G音,從而形成高亢的呼喊性音調。整個樂段4個樂節的句讀落音分別為宮、商、宮、徵,使其整個旋法進行成先揚后抑的總體態勢。各種表現要素結合,使此“巴山背二歌”聽來質樸堅韌、悠遠蒼涼而又蕩氣回腸,既有別于北方民歌的粗獷豪放,也不同于江南民歌的抒情婉轉,歌聲里似乎蘊含著“背二哥”們對現實的無奈和掙扎,又似潛藏著對家人的思念和美好生活的憧憬。
1.結構與材料
此類“背二歌”的節奏節拍依然保持著自由與即興性,通常以2/4拍為主,雜以4/4、3/4、1/4拍子形成混合拍子。但不同于類型一的大量弱音起拍,而是每個樂句均在強拍位置起音,因而其彈性張力較類型一小,在結構上也表現出較類型一規整。其整體曲式結構接近于帶再現的單二部曲式:首段由兩個樂句構成,前一樂句“高開低走”,結束下行落于主音;后一樂句先是三小節1/4拍有板無眼的加垛結構,節奏變得密集,與前樂句的情緒對比更加強烈;隨后節奏拉寬,回到第一樂句情緒,結束仍落于主音。在此兩樂句之間有一個巧妙而富有特色的“橋腔”做連接過渡(見譜例中5~6小節),使下一句的引入自然而順暢。其吆喝式的“甩腔”不同于類型一用在開始和結束,而是用在了上下兩句之間。后樂段的前一樂句音區壓低、起伏變小,音調有所改變與首段第一樂句形成“同質”對比;中間的橋腔連接及第二樂句是首段相同部分的原樣再現(歌詞有變化)。從此類“背二歌”的規模、結構、節奏以及橋腔、垛句、再現等手法的運用看,似乎其藝術性更強,甚至帶有人為加工的成分,其成因也有待進一步考證。
2.調式、音調結構與旋法
此類“背二歌”的代表《天上下雨地下稀》在《四川集成》和《達縣集成》中因版本差異而表現出調式與音調的聲韻結構不同:在《達縣集成》里記成徵調式,內部音調結構及結束終止均以so-la-do窄徵聲韻為主;而在《四川集成》中卻記成的是羽調式,內部多處記譜都比《達縣集成》中提高了二度,音調結構與結束終止變成了以la-do-re窄羽聲韻為主(見譜例二)。但兩個版本所記的演唱者、收集者、記錄者及整體結構、材料發展手法都相同,頗為令人費解。不知是因為這本就是兩首“歌牌”相同、音調略異的“背二歌”,還是不同集成編輯者的“好心”修改,或者是該“背二歌”演唱本身就比較自由即興、音調游離而難以準確記譜等原因,導致二者表現出調式與音調結構不同而形成風格上的差異。筆者也曾走訪咨詢過達州及宣漢的相關人員,演唱者及記譜者或已仙逝,或已聯系不上,原始音像資料也早已遺失。因此,究竟哪一個更為準確難下定論。
此類“背二歌”的旋法與第一類既有相似,亦有不同之處:一是仍以級進和小跳進行為主,但旋律線較類型一稍平穩,內部的小環繞曲折進行也更多;二是各個句讀落音態勢不一樣,兩個樂段的4個樂句均落于羽音(《達縣集成》版本中為徵音),呈較平行、平穩的態勢,只是中間的橋腔終止略有上揚;三是“高開低收”的冠音式發展不僅體現在全曲的開始和結束,也體現在各個樂句之中,但起伏感沒有類型一強烈;四是高音區帶來的高亢、呼喊性音調與類型一相同,音域也在小字二組的A和小字一組的G之間。
透過上述對“巴山背二歌”旋律音調的分析,我們可以管窺其獨特的音樂風格與形態特征,這不僅有利于我們欣賞、理解這種藝術形式的獨特美韻,更有利于我們有效地傳承、創新、弘揚這一藝術形式,例如可根據其節奏與旋法特征來創作具有一些巴山風格與特色的音樂作品,或者利用其中的一些特性音調為具有巴山風味的音樂作品編曲、配器等。這不僅能夠對“巴山背二歌”的保護與傳承發揮巨大作用,且對于地方文化的建設與繁榮也極具價值和意義。筆者也認為,對于當前諸多瀕臨消失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應當在對其音樂形態及藝術內涵進行充分理論分析與研究總結的基礎上,尋覓有效的、實用的、可持續的活態傳承方式,才是拯救這些藝術形式的根本辦法。
注釋:
①該集成由四川省達縣地區(今達州市)文化局編,1983年出版。
②該集成由《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四川卷》編輯委員會編,中國ISBN中心,1995年出版。
③該集成由萬源縣(今萬源市)文教局、文化館編,1983年出版。
④該集成由達州市文化和廣播影視局、達州市文化館選編,2012年出版。
[1]箏鳴.“巴山背二歌”的音樂美學特性探究[J].音樂探索,2008 (1):10~12.
[2]王耀華,杜亞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8.
[3]陳國志.川東北獨特歌種——“巴山背二歌”之相關問題探討[J].藝術研究,2014(1):36~37.
[4]劉正維.中國民族音樂形態學[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65.
四川文理學院2013~2016年校級教改項目《地方民間音樂文化融入高校音樂專業教學的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2013JY28); 四川音樂學院2014年研究生科研項目重點項目《巴山背二歌藝術形態及傳承與弘揚研究》(項目編號:CYYJ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