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市房產經濟學會第六分會
?
利用立體綠化改善居住小區生態環境
文/上海市房產經濟學會第六分會
近年來,國外的居住小區景觀設計已由平面綠化向立體綠化發展。所謂立體綠化,是地面綠化、墻體綠化、屋頂綠化的總稱。這種綠化格局對人口稠密、建筑擁擠的居住小區尤為適用。相對于利用居住小區中一些可以綠化的地面進行植樹造林、栽花種草,把裸露的地面覆蓋、裝扮起來的地面綠化,立體綠化是更有效地利用空間優勢,更充分地利用植物進行綠化、美化環境的一種方式。這種創意用到居住小區,可通過人工創造的特殊環境,使園林植物出現在建筑物的墻壁、陽臺、窗臺、屋頂和居住小區各類建筑物的表面,借以增加居住小區的綠化面積。目前,上海市立體綠化總面積達到165萬平方米,相當于40個靜安公園。

(一)小區土地稀缺,規劃沒有超前,綠化指標要求不減
(二)小區綠化不足,私車井噴增長,停車矛盾愈加突出
有關研究表明,居住小區綠化景觀覆蓋率最少要達到 30%,才能使居住小區生態達到較好的平衡。但目前大多數居住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綠化均低于這一標準。隨著擁有私家車輛的家庭越來越多,不少居民小區特別是老舊小區,停車位之爭越演越烈。停車難問題還引發了一系列并發癥,如無序停車破壞綠化帶、占據消防通道等,還引發了小區業主間及業主和物業服務企業之間的矛盾和沖突。例如:據統計,上海某區現有485個住宅小區,其中停車矛盾較為突出的達到70%。
(三)居民人數眾多,主張“搶占、搶救”爭論難以達成一致
隨著業主私家車擁有量的增加,不僅僅是老小區,就是新建商品房小區停車難的情況也日趨嚴重,有些業主找不到停車位,索性把車開上草地一停了之,這種現象在上海市區內的老小區里很常見。特別是一些建成10年以上老小區密集的區域,跟10年前相比,小區的綠化面積大大縮水。業主也因此分為兩個明顯的“派別”:沒地方停車的業主恨不能搶占全部綠地當停車位,沒有車的業主則希望能最大限度地“搶救”綠地。業主對于這一現象的觀點走向兩個極端:有車的業主多次建議物業索性把能改造的綠地直接改成停車場,以方便停車;沒有車的業主則屢屢跟物業投訴綠地被占,并抱怨物業公司的不作為,甚至發生不少劃車事件,引發大量的居民投訴。
(一)彌補景觀綠化的不足
立體綠化在豐富植物景觀、提高居住小區綠化覆蓋率、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調節氣候方面,立體綠化能降低溫度、增加濕度。經研究測定,在炎熱的夏季,有爬山虎覆蓋的墻面比裸露的墻面表面溫度要低3℃至5℃,可以降低室內溫度2℃至4℃,有效緩解“熱島”效應。
(6)當取消棋子時是否正確的取消棋子的選中,當取消后是否能正確的選擇下一個棋子。(7)當選擇空位置時,是否正確的顯示提示信息。(8)各種棋子的行棋規則是否正確的表現出來。(9)能否正確的判斷是否對將。
(二)提高居住小區綠地率
上海市區內的居住小區人口密集、用地緊張,如果居住小區綠化也采用立體綠化的方式,就可以緩解這個問題。而屋頂綠化等裝飾性綠化地,按目前國家的技術規范,也算正式綠地。今年即將出臺的《上海市居住區綠化調整實施辦法》也提到了樓頂綠化折算率,其他立體綠化按覆蓋面積計算綠地率。
(三)建設城市生態宜居環境
近年來,籠罩我國多座城市的霧 天氣,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出行,橙色預警的一再發布,一次次提醒著我們,生態環境問題的治理迫在眉睫。加強綠化,科學地擴綠、增綠、補綠,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老城區建筑密度非常大,很難在平地上再找到地方進行綠化,立體綠化的優勢便顯現出來。
(四)減少停車綜合性矛盾
目前極少有小區直接將草地改成停車場,原因是業主之間意見很難統一。面對不少綠地已經被占領的實際情況,可以用立體綠化的形式來“補充綠色”。在不減少綠地率的前提下,小區綠化相對穩定,也能為小區騰出空間,從而解決停車難問題,有利于小區和諧穩定,改善鄰里關系,改善生態環境,方便出行。
(一)墻體綠化
在高大建筑物、居民樓兩側,只要條件允許便能進行垂直綠化。在建筑物的外墻根處,栽上一些具有吸附、攀緣特性的植物就能起到遮蔭、覆蓋墻面、改善環境的作用。
(二)屋頂綠化
在樓頂平臺砌花池栽種淺根性花草,搭建棚架,植幾株葡萄、絲瓜、牽牛花等藤本植物,既能降低樓房頂層溫度,又能提供休閑場所。
(三)圍欄綠化
精巧的鐵藝圍欄或樸拙的混凝土欄桿,可用藤本月季、金銀花、牽牛花等植物來裝飾,既美觀又綠化了環境,并形成天然的蒼翠欲滴的綠色視覺效果。
(四)陽臺綠化
在窗臺、陽臺上種些牽牛花、綠蘿之類的植物,綠意濃濃,體現出自然氣息,既裝飾了家居又凈化了空氣,給人創造了清新的室內環境。
(五)回廊綠化
在回廊兩側設立種植槽或垂掛吊籃,栽植地錦、扶芳藤等綠色爬蔓植物,可以增加綠視率,起到吸塵、降噪的作用,并在很大程度上美化居住小區環境,提高居住小區綠化程度。
(六)立體花壇
在開闊的廣場、小游園矗立幾根用五色草、扶芳藤裝飾的綠柱,或用鋼鐵、竹木等材料制成骨架,外部用攀緣植物覆蓋,也會產生不錯的效果。
(一)同步規劃,同步設計,同步建設
在建筑規劃、建設時應根據不同的項目類型積極推廣立體綠化建設,納入規劃、設計、審批環節,使其成為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環保建筑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并在完成主體建設的同時完成立體綠化建設、審批。
(二)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
鼓勵在老舊小區里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多種形式的立體綠化,動員社會、集體、個人等共同參與建設。組織培訓一批綠化志愿者。同時,對實施立體綠化的居住小區進行評優,將立體綠化改造成功的居住小區評為上海市園林式居住區。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還應預防借立體綠化進行違章搭建。
(三)以人為本,生態節約,改善環境
在有條件的道路、圍墻等地進行立體化種植,繼續對居住小區邊角地、棄置地實施綠化,積極開展墻體、屋面、陽臺、停車場等立體空間綠化。在提高綠視率的同時滿足休閑、觀賞的需要,緩解地面綠化資源不足的矛盾。
(執筆/陳培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