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生
關鍵詞:帶狀皰疹;辨證論治;蛇串瘡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7.029
中圖分類號:R275.9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7-0111-02
帶狀皰疹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春秋季節容易發病,皮損特點為數個簇集性水皰群、排列成帶狀、沿周圍神經分布,可發生于皮膚任何部位且多呈單側性,常伴有神經痛。本病屬中醫學“纏腰火丹”范疇。相關描述可見《外科準繩·纏腰火丹》“腰生瘡,累累如珠何如,名纏腰火丹”、《外科大成·纏腰火丹》“初生于腰,紫赤如疹,或起水皰,痛如火燎”。在辨證論治方面,《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比較詳細:“其有干濕不同,紅黃之異。屬肝心二經風火者,治宜龍膽瀉肝湯;屬脾肺二經濕熱者,治宜除濕胃苓湯。”因本病常發腰部,民間又有“纏腰龍”“纏腰蛇丹”等稱呼,現臨床統稱“蛇串瘡”。多年來,筆者通過大量臨床實踐,積累了一些帶狀皰疹內治法經驗,現闡述如下。
1 臨床表現
本病成人多見,一般先有輕度發熱、乏力等全身不適,伴患部皮膚灼熱或疼痛。1~3 d后,在一定神經分布的皮膚區域出現不規則紅斑,繼而發生多數或群集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患病后2~7 d內不斷有新出皮疹。數日后水皰渾濁破裂,然后干燥結痂,痂脫后留有色素沉著,不落瘢痕。皮疹多沿某一周圍神經分布,發生于身體一側,不過軀干正中線,可伴局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神經痛為本病特征之一,一般在神經痛的同時或稍后即發生皮疹,亦有在神經痛4~5 d后才發生皮疹,臨床可誤診為心絞痛、膽或腎結石等疾病,疼痛輕重與皮疹嚴重程度無一定關系。年輕患者無疼痛或輕微,年老體弱者疼痛劇烈,甚則難以忍受;有些患者在皮疹完全消退后仍留有神經痛,稱為后遺神經痛,可持續數月甚至數年。兒童和青年人的病程約2~3周,老年人約3~4周。
基金項目: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學科(2011年)
2 辨證分型
2.1 濕熱感毒型
初期周身不適,乏力低熱,患部皮膚敏感、輕度灼痛,繼而出現米粒到綠豆大小丘皰疹或水皰,周圍紅暈,皰液混濁,呈簇集狀,帶狀分布,多有游走性疼痛,伴煩燥、口渴、口苦,不思飲食,食后腹脹,大便干,小便黃,舌紅,苔白厚膩,脈弦滑數。辨證:濕熱內蘊,兼感毒邪。立法:清熱除濕、解毒。方藥:自擬清熱解毒湯加減(板藍根、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黃芩、梔子、蒼術、萆薢、牡丹皮、赤芍、茅根、冬瓜皮、陳皮、薏苡仁)。
2.2 氣滯血瘀型
皮疹結痂脫落消退,留有色素斑,但患部皮膚仍疼痛,或鈍痛或刺痛,舌黯,苔薄白,脈弦稍細。辨證:氣滯血瘀,經絡阻滯。立法:活血化瘀止痛。方藥:自擬活血止痛湯加減(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丹參、川芎、延胡索、地龍、枳殼、木香、桂枝)。
3 討論
3.1 辨證分型的演變、病機分析及方解
臨床上,本病遵循“發病→濕熱感毒型→痊愈”,或“發病→濕熱感毒型→氣滯血瘀型→痊愈”2種演變途徑。在此過程中,不會由實轉虛,但可兼夾虛證或素體本虛。
本病多因思慮過度,濕熱內生;或飲食不節,濕濁阻滯,化為濕熱,兼感毒邪而發病。濕熱毒邪迫使津液外溢,可見皮膚上出現丘皰疹或水皰,呈簇集狀且帶狀分布;濕熱感毒則水皰周圍紅暈、皰液混濁;濕熱蘊阻,氣機壅滯,加之毒邪侵犯,使經絡運行不暢,則患處皮膚和皮疹疼痛,氣機阻滯的疼痛特點多為游走性;濕熱內盛,則周身不適、低熱乏力;內熱熾盛,則煩躁、口渴、口苦、大便干、小便黃;濕盛蘊阻中焦,升降失常,則不思飲食、食后腹脹;濕熱毒內盛,則舌紅、苔白厚膩、脈弦滑數。治宜清熱除濕解毒。方用板藍根、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清熱解毒;黃芩、梔子、蒼術、萆薢、薏苡仁清熱除濕;牡丹皮、赤芍、茅根涼血,既協助清熱,又幫助解毒;冬瓜皮清熱利尿使邪有出路;陳皮理氣和中,濕邪得以運化,氣機得以通暢。該階段的疼痛根本是濕熱感毒,氣機阻滯而成。諸藥相配,使濕熱清、毒邪解,氣機通暢,則癥狀消除。
若皮疹結痂脫落消退,但患處皮膚仍疼痛不止,則進入氣滯血瘀型,即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多發生于年高體弱或合并其他疾病如糖尿病、腫瘤患者。濕熱毒已除,但氣機阻滯未復,使血行不暢,久則氣滯血瘀,患部皮膚刺痛或鈍痛;血瘀,則舌黯、苔薄白、脈弦細。治宜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丹參、川芎、延胡索活血化瘀;氣為血帥,故用木香、枳殼行氣則血行;地龍有通行經絡、活血化瘀之功,且毒副作用小;桂枝的應用是關鍵,其味辛、甘,性溫,有發汗解肌、溫經通陽之功,本方取其“溫”和“通”之意,既能助活血藥化瘀止痛,又能幫氣分藥行氣通達,每每收獲意想不到療效,且無大汗虛脫之虞,臨床應靈活加減,熱證用6 g,寒證用9 g。諸藥相配,氣行血暢,疼痛自止。
3.2 兼證
臨床上,本病可先按上述2種分型,根據疾病的演變規律進行辨證,同時還要考慮兼證(如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并再次進行整體辨證。將2次辨證結果匯總,最后確定立法和方藥。如兼有情志抑郁、胸脅或少腹脹滿,善太息,或見咽部異物感,女性乳房脹痛、痛經,舌苔薄白,脈弦等肝郁氣滯之實證時,治宜疏肝理氣,方選舒肝丸加減;若兼胸脅脹滿串痛,善太息,急躁易怒,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舌苔白,脈弦緩等肝郁脾虛之虛實夾雜證時,治宜疏肝健脾,方選舒肝丸和補中益氣湯加減;若兼面色?白,腰膝酸冷,形寒肢冷,神疲乏力,五更泄瀉,小便頻數、夜尿多,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等腎陽虛之虛證時,治宜溫補腎陽,方選金匱腎氣丸加減。值得注意的是,上述2個證型可分別兼有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故臨證需認真鑒別,靈活應用。當某個證型兼證為實證時,可同治兼證;若兼證為虛證或虛實夾雜證時,應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也可標本同治。另外,兼證的辨證方法還包括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和氣血津液辨證等辨證方法。
4 小結
帶狀皰疹是皮膚科臨床常見的疾病,診斷和治療比較明確。筆者臨證強調“毒”和“痛”,辨證論治也是圍繞兩者逐步深入展開。“毒”相當于濕熱感毒型,即外感毒邪,是導致發病的原因;“痛”相當于氣滯血瘀型,是毒邪侵犯人體后發生一系列病理改變所產生的癥狀。因此,本病初期以清熱解毒為主,待皮疹消退,疼痛變成主要矛盾時,則以活血化瘀、溫通經脈為主,達到“通則不痛”目的。另外,“毒”和“痛”還可兼有其他的實證、虛證和虛實夾雜證,須辨別清楚,靈活論治。“毒”和“痛”的論點和分型,不僅是本病辨證論治的總綱和主線,而且具有可靠的操作性和重復性。臨證只要照此理法方藥,綜合分析,準確治療,就能獲得滿意療效。
(收稿日期:2015-05-24)
(修回日期:2015-08-02;編輯:梅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