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事關下一代的健康,事情總要有一個了結,事情也總該有一個了結。不能從十幾年前拖到現在,再從現在拖到下一個十年。
近日,發生在全國多地中小學的“毒跑道”事件引發持續關注。早在2003年底,就已經有專家提出TDI聚氨酯跑道的危害,當時雖然引起了一定重視,但在實踐中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到2015年,全國至少15個城市集中爆發“毒跑道”風波,在當地部門“整改”之后,今年,“毒跑道”再度發生。
眼見著“跑道市場”在爭議聲中日漸擴容。據報道,目前國際田聯認證的聚氨酯廠商,全國有十幾家,中國田協審定的也是十幾家,但實際在做的有數千家。市場的指向如此明晰,則“中毒”的跑道只會更多。
當然,并不是說所有的聚氨酯塑膠場地都會出問題,但至少就目前而言,“毒跑道”主要出在這一領域。
出了問題,當然要檢討相關標準的粗疏、法律的缺失。據悉,我國有毒有害化學品環境管理立法存在若干空白。無論是適用于室外的現行《環境空氣質量標準》,還是《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對塑膠跑道的某些疑似毒性成分都沒有規定。而具體到行業、產業,則更是千瘡百孔,從生產、施工,再到監管,幾乎每個環節都有出問題的可能。
當含糊的、乃至缺失的標準遭遇爆發式的市場機遇,必然導致泥沙俱下、良莠不齊。不僅小問題會放大,原本不可能出問題的地方也會滋生新問題。風險,始終就像利劍懸在那里。沒有出問題并不是一定沒有問題,而只是一種僥幸而已。特別是當風險已被個案證實,甚至成為一種公共危機,亟待矯正的時候,則行政層面的抵制與抗拒往往又會產生強大的阻力。這也是為什么2003年專家已經指出問題,而迄今才重新重視的根源所在。
這其中,投入巨大,難以下決心叫停是一個因素;利益糾葛,難以斷然切掉關聯是另一個因素;或者可能還涉及到處于模糊地帶的標準、規范等缺乏剛性的問題。但根本原因,恐怕還在于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門究竟如何看待青少年權益。是不是遵循孩子利益至上,是不是本著寧缺毋濫的原則,是不是以結實耐用、安全便利為第一原則等等,值得深思。
孩子的事情,都是大事情。據報道,我們的近鄰日本、韓國對于包括生產跑道材料等可能含有危害性化學成分的生產商,有嚴苛的資質認定,教育主管部門也有非常細致的指導意見。英美等國對于校園跑道亦有嚴格的規范。
可見,重視云云,不能只是停留在口頭上,而是應該體現為嚴格的制度體系。既要防范各類問題的發生,更要有矯正的便捷路徑。
目前,一些涉事學校已開始緊急拆除“毒跑道”。而北京市教委也于日前宣布,將會立刻同各相關部門著手制定北京中小學塑膠操場和跑道的建設和監測標準。在新標準出臺之前,各校所有在建或待建操場暫停施工。
這些來自行政層面的積極舉措,讓人們看到一線希望。過去“議而不決”,或者只是在媒體上波瀾壯闊,顯然不是解決之道。事關下一代的健康,事情總要有一個了結,事情也總該有一個了結。不能從十幾年前拖到現在,再從現在拖到下一個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