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旭
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包括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工程質量、安全生產等領域的嚴重失信行為要采取聯合懲戒措施。
6月12日,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明確指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是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體制的重要內容。
《民生周刊》記者注意到,在正式印發之前,《指導意見》實際上已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上審議通過。
于4月18日召開的這次會議指出,建立和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要充分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建立跨地區、跨部門、跨領域的聯合激勵與懲戒機制,推動信用信息的公開和共享。
會議強調,推動信用信息公開和共享,要著力解決當前危害公共利益和公共安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經濟社會發展造成重大負面影響的重點領域失信問題,加大對誠實守信主體激勵和對嚴重失信主體懲戒力度,形成褒揚誠信、懲戒失信的制度機制和社會風尚。
據此,《指導意見》在“健全約束和懲戒失信行為機制”中提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等四類嚴重失信的行為將是日后實施聯合懲戒的重點。而對于誠實守信的市場主體,《指導意見》也提出,要“健全褒揚和激勵誠信行為機制”。
“造冊”四類嚴重失信行為
按照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精神,6月12日印發的《指導意見》提出,有關部門和社會組織依法依規對本領域失信行為作出處理和評價基礎上,通過信息共享,推動其他部門和社會組織依法依規對嚴重失信行為采取聯合懲戒措施。
重點包括:一是危害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行為,包括食品藥品、生態環境、工程質量、安全生產、消防安全、強制性產品認證等領域的嚴重失信行為。
二是嚴重破壞市場公平競爭秩序和社會正常秩序的行為,包括賄賂、逃稅騙稅、惡意逃廢債務、惡意拖欠貨款或服務費、惡意欠薪、非法集資、合同欺詐、傳銷、無證照經營、制售假冒偽劣產品和故意侵犯知識產權、出借和借用資質投標、圍標串標、虛假廣告、侵害消費者或證券期貨投資者合法權益、嚴重破壞網絡空間傳播秩序、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等嚴重失信行為。
三是拒不履行法定義務,嚴重影響司法機關、行政機關公信力的行為,包括當事人在司法機關、行政機關作出判決或決定后,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逃避執行等嚴重失信行為。
值得一提的是,“拒不履行國防義務,拒絕、逃避兵役,拒絕、拖延民用資源征用或者阻礙對被征用的民用資源進行改造,危害國防利益,破壞國防設施等行為。”此次也被列入聯合懲戒的四類嚴重失信行為“花名冊”。
不僅如此,《民生周刊》記者發現,該《指導意見》還提出要完善個人信用記錄,力求推動聯合懲戒措施落實到人。
根據《指導意見》要求,對企事業單位嚴重失信行為,在記入企事業單位信用記錄的同時,記入其法定代表人、主要負責人和其他負有直接責任人員的個人信用記錄。
在對失信企事業單位進行聯合懲戒的同時,《指導意見》提出,要依照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對相關責任人員采取相應的聯合懲戒措施。通過建立完整的個人信用記錄數據庫及聯合懲戒機制,使失信懲戒措施落實到人。
“約束”和“懲戒”兩手并用
對嚴重失信主體,《指導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應將其列為重點監管對象,依法依規采取行政性約束和懲戒措施。從嚴審核行政許可審批項目,從嚴控制生產許可證發放,限制新增項目審批、核準,限制股票發行上市融資或發行債券,限制在全國股份轉讓系統掛牌、融資,限制發起設立或參股金融機構以及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擔保公司、創業投資公司、互聯網融資平臺等機構,限制從事互聯網信息服務等。嚴格限制申請財政性資金項目,限制參與有關公共資源交易活動,限制參與基礎設施和公用事業特許經營。
對嚴重失信主體,《指導意見》還要求有關部門和機構應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為索引,及時公開披露相關信息,便于市場識別失信行為,防范信用風險。有關部門和機構督促有關企業和個人履行法定義務,對有履行能力但拒不履行的嚴重失信主體實施限制出境和限制購買不動產、乘坐飛機、乘坐高等級列車和席次、旅游度假、入住星級以上賓館及其他高消費行為等措施。
《指導意見》支持征信機構采集嚴重失信行為信息,并將其納入信用記錄和信用報告。具體措施是,今后將引導商業銀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按照風險定價原則,對嚴重失信主體提高貸款利率和財產保險費率,或者限制向其提供貸款、保薦、承銷、保險等服務。
除了行政性、市場性的約束和懲戒外,《指導意見》還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業自律公約和職業道德準則,推動行業信用建設。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各類社會組織作用,引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失信聯合懲戒。
事實上,在提出上述健全約束和懲戒失信行為機制的同時,《指導意見》同時也提出了健全褒揚和激勵誠信行為機制。
據此,《指導意見》明確,對誠實守信的市場主體,探索建立行政審批“綠色通道”,優先提供公共服務便利,優化行政監管安排,降低市場交易成本,并積極向市場和社會推介,引導各方面提供優惠和便利,使守信者獲得更多機會和實惠,進一步提高守信收益。
《指導意見》最后要求,要進一步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標準規范,加強誠信教育和誠信文化建設,加強組織實施和督促檢查。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研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機構、人員編制、項目經費等必要保障,確保各項聯合激勵和聯合懲戒措施落實到位。
《指導意見》鼓勵有關地區和部門先行先試,通過簽署合作備忘錄或出臺規范性文件等多種方式,建立長效機制,不斷豐富信用激勵內容,強化信用約束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