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綠



摘 要:環城綠帶是城市綠地系統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不僅使物質、能量和信息流更為流暢,還結合各住宅群、綠地,使之關聯更加密切,以保持生態平衡;而且在城市景觀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但增加了城市綠地面積,還改良了城市的生態環境、體現了城市特色和風貌。文章介紹了城市環城綠帶的概念,回顧了國內外城市環城綠帶的發展進程,比較了國內外環城綠帶規劃設計和建設的實例,分析了南京環城綠帶景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實踐,以期為國內日益增多的環城綠帶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環城綠帶;城市綠地;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8-0152-03
環城綠帶是大城市綠地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綠色植被帶將城市包圍,是國際上一些大城市為了控制城市無序擴展、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而規劃的一類城市公共綠地系統。國內一二線城市正經歷著快速的成長過程,面積在不斷擴大,人口在迅速增加,而這些城市也相繼出現了國際大城市曾經出現的問題,比如熱島效應的加劇,空氣質量的下降,綠地面積被房地產蠶食等等。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態城市的要求和呼聲也越來越高,與此同時國內部分城市也對環城綠帶進行不斷的實踐總結,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幾十年國內將會迎來一個環城綠帶的建設高潮。
1 環城綠帶的概念及景觀設計原則
1.1 環城綠帶的概念
環城綠帶(Green Belt Around City)是指在城市周圍建設的綠色植被帶,是城市帶狀綠地、綠色生態廊道的一種類型,即在一定規模的城鎮或城鎮密集區外圍,安排較多的綠地或綠化比例較高的相關用地,形成環繞城市建成區的永久性開敞空間。是城市帶狀綠地的一種具體形態。
1.2 環城綠帶景觀設計原則
1.2.1 以人為本原則
以人為本是人類各項活動的永恒主題,也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永恒主題。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居民回歸自然環境、希望擁有碧水藍天和諧居住環境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在城市綠化帶設計中要求綠地景觀具有親和性、富有人情味、舒適性和文化教育性,能夠激起人們親近的欲望,并要兼顧居民的健身娛樂、社會交際活動場所等。同時還要在設計中強調公眾的參與性,讓綠地的服務對象參與到設計過程中來,使綠地景觀更好的滿足各類人群的不同需求。通過“以人為本”的城市環城綠帶建設,創造優美宜人的人居空問,才能使城市森林的綜合功能得到更有效的發揮。
1.2.2 可持續性原則
城市環城綠帶的規劃建設要立足當前,兼顧長遠來考慮,不僅當代人受益,而且要利于今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就城市綠化來說,這一原則的重要內涵是在城市生態資源上使保護與發展同步。以綠為主,倡導生態建設;以多層次的綠化生態環境組織人與自然、建筑與自然交融的生態空間,提倡喬木、花草、灌木及地被合理搭配;以生態環境意識為指導,使行為環境與形象環境有機結合,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生態環境。
1.2.3 系統性原則
系統性原則要求城市綠地各子系統之間、城市綠地與城市生態系統和諧共存、協調發展,并能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效益及其在城市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城市環城綠帶作為城市綠化建設中的組成部分,規劃時就必須從城市市民整體的生存空間和自然過程的整體性和連續性出發,并結合城市規劃綜合考慮,優化系統結構。合理布局綠地,建設與當地自然環境條件、城市規劃發展目標相協調一致,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態屏障,以實現城市綠化整體功能的優化和提高。
1.2.4 生態化原則
生態觀念的引入為認識和解決日益尖銳化的復雜城市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因此在城市環城綠帶的景觀規劃中,一定要運用生態學的觀點,遵循生態學中共生互利和相克相生的原則,不過分追求多種資源的經濟效益,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景觀。遵從生態恢復原則,城市環城綠帶建設的重點就是遵循植被的自然演替規律,在充分研究地帶性植被類型的種類組成、區系特點、群落結構、種群特征等基礎上,針對城市綠地中處于不同演替階段的綠地植被類型,分別選擇相適應的地帶性植物種類進行改造,人為加速其向地帶性植被類型演替,以提高城市綠地的生態和社會效益,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1.2.5 因地制宜原則
不同地區和城市其發展歷史、綠化基礎、自然條件都不相同,在各城市對環城綠帶的綠地面積、數量、空間格局等綠地指標和空間形態進行規劃設計時,要從實際的需要和可能出發,合理配置環城綠帶的各類型綠地,做到重點突出、均勻分布,使綠地類型結構、格局和比例要與當地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充分發揮生態、社會、經濟三大效益,達到綠地景觀的整體優化利用。同時要充分利用周邊的自然環境資源,確定適宜的綠地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的樹種,重視使用鄉土樹種和地帶性植被,突出地方特色,不盲目模仿移植,不片面追求時尚。
1.2.6 生態經濟原則
環城綠帶應是發展綠色產業的重要基地,通過發展林業、花果業、旅游業、觀光農業、立體水面養殖等,以綠引資,興綠致富。在綠帶中大力推廣諸如木本油料、木本藥材、木本糧食、木本蔬菜、木本飼料、果樹和用材樹等市場稀缺、經濟前景可觀的經濟植物,且規劃形成適度規模和特色規模;提倡木本化農業和都市型農業,使其在獲得經濟效益的同時,又成為綠帶旅游景觀的構成要素之一;與生態旅游結合,在環城綠帶中安排適當的旅游項目,順應城郊旅游發展的趨勢;在綠帶水、陸、空全面進行生物多樣規劃,引入經濟價值高的生物,使綠帶土地和水資源獲得最佳疊加效益。
2 南京市環城綠帶景觀設計特點和策略
南京,簡稱寧,是江蘇省會,地處我國東部地區,長江下游,瀕江近海。全市下轄11個區,總面積6597平方公里。南京歷史悠久,素有“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的美稱,是中國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會”之稱,擁有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歷史遺存。南京山、水、城、林融為一體,江、河、湖、泉相得益彰。長江穿城而過,沿江岸線總長近200公里,水域面積占總面積的11%以上,林木覆蓋率26.4%,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3.7 m2,位居中國前三甲,是中國四大園林城市,聯合國人居署特別榮譽獎獲得城市。
2006年南京頒布了新一輪城市規劃大綱,對南京生態綠地系統進行專項規劃。將全市綠地系統歸納為形成“一帶、 兩廊、 三環、 六楔、 十四射” ,其中“三環”中的重要一環就是繞城公路環城綠帶。尤其是成功申辦2014年第二屆世界青年奧運會,給南京城市建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契機,最終在2014年初建成了全長37.2 km的環城綠帶,如圖1所示。
2.1 體現南京城市特色
南京環城綠帶緊緊圍繞城市,宛如南京的一道綠色城墻,沿途穿越了許多景區。景觀設計之初,設計人員收集整理了大量關于南京的論著,深入南京街頭巷尾與市民交流南京的特色,廣泛征求尋訪市民對南京環城景觀的意見,力爭從人文底蘊中尋求最佳的“立意”。最終提出了寓意深刻的“龍”和“虎”的設計理念,如圖2所示,化用了毛主席當年的詩句“虎距龍盤今勝昔”,不但有形勝更有意長。“龍蟠虎踞”不僅通過綠帶本身及其貫穿的一系列山系得以整體體現,而且充分體現南京山水城林的城市特色。
2.2 突出青奧盛會元素
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Youth Olympic Games, YOG),簡稱“青年奧運會”或“青奧會”,是一項專為青年人舉辦的國際賽事,是青年人全球范圍內最高水平的綜合體育賽事。2014年第二屆青奧會在南京舉辦,為辦好這一盛會,在世界面前展示南京的風采,南京環城綠帶在景觀設計上突出了很多的青奧元素,比如吉祥物、青奧會徽、奧運五環等等,如圖3所示,體現了綠帶景觀設計的時代主題性。
2.3 營造城市森林理念
南京環城綠帶緊緊結合南京現有的高綠化覆蓋率、高林木覆蓋率,著力營造“城市森林”的理念目標。整條景觀之路以“龍騰出水”開頭,中間段利用現有林帶打造“虎嘯山林”和“二龍戲珠”等景觀設計。巧妙地將互通、中分帶、路基等公路部件構成一個整體,與景觀渾然天成,完美地體現了“龍蟠虎踞”的設計理念。整體景觀響應了“綠色金陵”的環境建設目標,突出了“城市森林”設計概念。
2.4 彰顯現代人文關懷
南京環城綠帶設計規劃中注重以人為本,努力構建人與自然的和諧融合。一是在景觀設計上既尊重自然地貌又著眼于舒適宜人,做到因地制宜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固有格局和美感。劉村互通是一個典型的例子,最初設計為水體景觀,后經過反復討論和實地勘探,考慮到其東側地勢較高,又采用了挖方路基,最終將方案變更為山地景觀,在保證審美格局的同時又便于施工。二是大力打造特色城市公園,吸引人群與綠帶景觀的互動。沿線布局設立三個城市公園,“博愛青奧”突出南京博愛之都和青奧元素、“科技創新”緊扣時代創新主題、“歷史記憶”令人不忘過去,既有時代特色又有歷史厚度,很好地彰顯了人文關懷,使綠帶景觀擺脫單純“為景而景”的尷尬。
3 南京市環城綠帶面臨的挑戰
南京環城綠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達到了設計目的。但是應該注意到環城綠帶是個新的事物,除北京外國內其他城市發展時間較短,普遍在20年左右,這樣短的時間不足以積累足夠的建設經驗。所以對于環城綠帶的建設經驗不是很足,必然會出現一些問題和挑戰,主要有以下幾點。
3.1 經濟發展對環城綠帶建設的影響
應當說,環城綠帶的出現是城市化進行到一定階段時才會出現的事物,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程度決定了城市的空間結構,也決定了政府對于環城綠帶建設的態度,地方政府出于加快經濟發展考慮,有意無意地一直在縱容城市的快速擴張,在實踐層面很難克制對環城綠帶的改變和侵占。
3.2 綠帶建設在法律法規上的缺失
環城綠帶的建設不但需要資金和人力的投入,更需要一套比較成熟的法律體系從基本的法理層面保護環城綠帶的建設和保護。目前我們很遺憾地看到,南京以及國內其他城市關于環城綠帶的法規層次較低、效力較弱,迫切需要加強城市立法,通過立法手段保證環城綠帶規劃和建設的嚴肅性和強制性。
3.3 環城綠帶內的開發模式與后期維護還有待探索
環城綠帶建成之后并不是一勞永逸的,需要管理人員不斷加以養護,同時綠帶內居民的生活也需要統籌考慮,因此籌集維護資金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綠帶養護的不足一來容易導致局部植被不夠完善二來使景觀出現瑕疵失去設計本意。
目前在實地考察中發現,后期養護不力在南京環城綠帶中已經有所展現,局部區域植物的生長狀態沒有達到設計預期,甚至有些地段出現樹木枯死,顯得景觀雜亂無章,破壞美感。從環城綠帶的可持續性考慮,應當在綠帶內適度進行產業開發,比如經濟作物種植和旅游項目等,保證與綠帶生態功能主旨不沖突同時有利于綠帶具備自身造血功能。
3.4 公眾對環城綠帶建設的理解和參與水平較低
環城綠帶作為城市綠地系統的一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來自社會的支持不可或缺。但是目前南京環城綠帶并沒有得到南京市民的足夠支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一般市民的需求仍集中 于衣食住行這些基本層次上,那些與自身經濟利益密切相關的事情往往才能獲得足夠的關注,對于環城綠帶這種和自身利益并沒有直接相關的項目參與度比較低。
上述的幾個問題不是南京環城綠帶建設中獨有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國內規劃建設環城綠帶城市普遍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在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已經成為共識的當下,環城綠帶將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如何克服困難、應對挑戰,更好地建設環城綠帶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張卓林,王葆華,申亮.快速發展城市中的環城綠帶建設思考—以西 安環城綠帶建設為例[A].和諧共榮——傳統的繼承與可持續發展: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0年會論文集(下冊)[C],2010.
[2] 李紹仁.城市環城綠帶的規劃設計要點分析[J].城市建設.2010 (15).
[3] 汪永華.環城綠帶理論及基于城市生態恢復的環城綠帶規劃[J].風景 園林.2005(53).
[4] 張懷振,姜衛兵.環城綠帶在歐洲的發展與應用[J].城市發展研究.2005(6).
[5] 賈俊,高晶.英國綠帶政策的起源、發展和挑戰[J].中國園林.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