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健鈞
摘 要: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河流對促進城市發展及改善人們生活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過度的開發及大量的污染物排入河流中,導致河流的水體受到嚴重的污染。對我國漁業、農業及流域居民的健康帶來巨大的影響,嚴重限制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基于此,文章針對河流生態修復的原則進行分析,提出有效的河流生態修復措施,促進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河流;生態修復;技術
中圖分類號:S89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6)18-0159-01
在我國現階段,河流修復技術的關鍵就是生態修復技術,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主要途徑。生態修復技術主要是通過物資循環規律及自然界的凈化能力等對污染水進行治理,這種治理方式具有良好的生態效果,而且其成本低,不需要能耗,而且容易被開發。因此,加強城市河流生態修復技術是非常重要的。
1 河流生態修復的原則
1.1 遵循自然生態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工作主要對河道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進行分析,全面遵循其發展規律,對河流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全面建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體系,促進河流系統的快速發展。
1.2 可持續性原則
河流修復過程中應該系統、全面的對各項修復方案進行分析,并且對各個措施的使用條件、有效性、抗風性、經濟性等進行探討,保證河流生態修復工作的正常進行[1]。
1.3 景觀和諧性原則
針對現階段河流景觀的宏觀概念進行分析,結合河道污染及城市經濟的具體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全面優化影響河流修復的各個因素,有效的實現凈化、治理、修復與景觀系統優化的共同目標。
1.4 綜合效益最大化原則
河流生態修復過程中應該從流域系統進行分析。將前期、過程及后期利益有效的進行融合,并且將效益進行比較,提高河流修復效益,并且有效的實現環境、經濟及社會綜合效益的最大化。
2 河流生態修復技術與方法
2.1 恢復河流自然蜿蜒特性
通常情況下,天然河流都具有蜿蜒曲折的特征,因此,才會出現淺灘、沼澤、急流和河灣等情況,為水中生物提供良好的棲息場所。但是,隨著航運及泄洪的不斷發展,強行通過人為因素將河流修整成直道,嚴重影響河流的自然形態,導致河流缺乏生物多樣化的特征。因此,在河流生態修復過程中,應該根據河流的自然規律,保證其蜿蜒曲折的特征[2]。還可以根據其實際情況建造彎曲的水塘及水路,保證河流水環境符合自然生態標準。
2.2 生態護岸技術
生態護岸是一種將治水與生態環境相結合的新型護岸方式。主要利用多孔環保混凝土、木材、石塊和自然材質制造而成的親水性良好的施工材料,用于修筑河流沿岸,有效的加固堤岸,避免水土污染及流失,提高動植物的多樣性,美化河流周圍環境。生態護岸集自凈效應、景觀效應、生態效應及防洪效應于一體,促進護岸工程的快速發展。因為,防止河岸坍塌的主要措施就是生態護岸,還具有土壤與河水兩者相互滲透的效果,有效的加強河流的自凈能力,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快速發展。
2.3 改善水質
河流生態修復的重點工作就是改善水質狀況。通常有生態與生物相結合方法、化學化、物理法,其中生態與生物相結合方法是最常用、最廣泛、最普遍的方法,主要有生物膜技術、生物浮島技術和人工濕地技術等。
①生物膜技術。生物膜法的主要作用就是通過河床上依附的生物進行過濾及進化。人工填充載體或者填料,提供給細菌絮凝生長,從而形成生物膜,載體與濾料的表面積表面積比較大,微生物具有數量大、種類多,有效的加強河流的自凈能力。
②生態浮島技術。生物浮島水質具有富營養化,主要是利用生態工學原理,對水中的磷、氮、COD等元素進行降解,其可以有效的提高水的透明度,并且改善水體的質量,抑制藻類生長具有很好的作用。生態浮島凈化水質的主要作用就是充分的利用植物,植物根系具有良好的吸收富營養化物質的作用,如,有機物、氨氮、總磷等,充分轉移水質中的營養,避免河流水體因為自循環不足及封閉導致的富營養化、腥臭狀態[3]。
③人工濕地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的主要作用就是對污水進行處理,在具有一定坡度及長寬比的洼地中,使用填料與土壤進行混合,并形成填料床,使污水在床體表面或者床體縫隙中自由流動,并且在床體表面種植經濟價值好、美觀、生長周期長、抗水性強、成活率高及性能良好的水生植物。
具有良好的污水處理效果,具有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及環境效益。
2.4 河流生態景觀建設
河流生態修復過程就是河流生態景觀的建設,除了恢復退化的生態環境及改善水質環境,還應該使河流實際狀態接近自然環境,充分的體現河流美學價值,充分挖掘城市河流的美學價值。
在河流生態修復時,還可以為人們提供一片休息娛樂的場所。
3 河道生態修復技術展望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河流生態修復技術已經得到了快速發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主要包括對修復對象進行研究及分析,對其理論性質進行深入的分析。整個過程經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河流自身的實際狀況到修復結構功能,從單一、小尺度的修復技術到多學科、整個區域的、大層次的、多方面相結合的過程。在河流生態修復在發展過程中,應該以綜合性的修復技術為發展的主要目標。本文就以下幾個方面對河道生態修復技術展望進行分析。
3.1 制定完整的相關技術規范
在我國現階段,河流生態修復技術還沒有完善的規范。因此,在進行河流進行修復過程中,沒有相關規范及標準作參考,加大了河流工程的修復難度。根據河流生態修復過程中的各個環節應該制定健全的規范制度及執行標準,才能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快速發展。
3.2 確定效果出現的具體時間
在河流生態修復之后,短期內不能充分體現其效果,有的河流由于被嚴重污染,或者水質出現問題,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能體現其效果。由于河流生態修復不能快速的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使用生態修復技術是否具有效果是無從知道的,因此,應該制定一定的評價標準及體系,對修復結果進行檢測。
3.3 講求綜合性修復的研究
僅僅只考慮單一的生態修復技術不能適應現階段河流的快速發展。現階段,應該緊跟時代的發展,充分考慮河流的整體性,其主要包括河流實際情況及周圍環境。同時,應該使用多個方面的學科知識,有效的完善河流生態修復理論,有效的提高河流生態修復效果[4]。
3.4 水生植物的優化配置
如何有效提高河流凈化效果,選擇水生植物是非常重要的,針對水生植物中具有抗性的進行分析與研究,并將其進行分類,對癥下藥,才能有效的提高河流的凈化效果。
4 結 語
河流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城市快速發展的關鍵就是生態系統的受損情況。在河流生態修復過程中,應該恢復河流自然蜿蜒特性、加強生態護岸技術、改善水質及加強河流生態景觀建設,嚴格遵循綜合效益、景觀和諧性、可持續性、自然生態的原則,促進城市生態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 崔宗昌,翟付順,張秀省,等.淺談城市河流生態修復理念與技術[J].聊城 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
[2] 趙楠,張睿,尚磊.河流生態修復的研究內容和理論技術[J].河南水利與 南水北調,2010,(5).
[3] 關春曼,張桂榮,趙波,等.城市河流生態修復研究進展與護岸新技術[J].人民黃河,2014,(10).
[4] 莊需印,劉冬杰,宋斌.城市河流現行治理存在的問題及生態修復技術 初探[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