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煒偉 王飛航 于佳欣
?
光伏電站扶貧惠民開啟“光伏+”應用新模式
□文/陳煒偉王飛航于佳欣

在江西省于都縣羅坳鎮大橋古嶂新村,技術人員在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組件。革命老區江西省于都縣地處偏遠山區,經濟基礎薄弱。為實現精準扶貧,于都縣積極探索光伏產業扶貧的新道路,通過政府企業雙補助、農行發放貼息“光伏貸”、“公司+農戶”聯營等方式,利用搬遷移民住戶的房屋坡頂資源,發展光伏發電產業,引導老區人民脫貧致富。□圖/新華社
在山西省吉縣屯里鎮窯渠村村口的荒地上,一座占地3.3畝的光伏電站格外顯眼:10排光伏發電板整齊劃一,400塊藍色多晶硅組件在太陽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配電室內,一條條電纜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源源不斷地將電流傳輸到電網。
窯渠村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全村1076口人,人均年收入只有2000多元。“我們村窩在山里,交通很不方便,多年來經濟一直發展不起來,但是我們村光照資源豐富,年平均日照約2000小時。”窯渠村黨支部書記劉創立說:“省里給我們村安了一座100千瓦的光伏電站,估算年發電量約為13萬千瓦時,可收入12萬多元。這部分錢將歸村集體支配,用于支持扶貧開發。”
窯渠村的做法正是我國光伏扶貧的縮影。光伏發電清潔環保、技術可靠、收益穩定,既適合建設戶用和村級小電站,也適合建設較大規模的集中式電站,還可以結合農業、林業開展多種“光伏+”應用。在光照資源條件較好的地區因地制宜開展光伏扶貧,既符合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又符合國家清潔低碳能源發展戰略;既有利于擴大光伏發電市場,又有利于促進貧困人口穩收增收。

河北省曲陽縣齊村鄉境內一處帶有光伏扶貧項目的光伏發電場。河北選擇了平山、曲陽等6個縣作為首批光伏扶貧試點縣,針對無勞動能力、無收入的農村最困難群體,開展長達20年的持續幫扶,扶貧對象可獲得每年3000元的收益,有效改善其經濟狀況。□圖/新華社
2014年7月以來,國家能源局會同國務院扶貧辦,在安徽、河北、山西、寧夏、甘肅、青海等6省區開展了光伏扶貧試點。試點1年多來,6個試點省區編制了光伏扶貧實施方案,整合有關支持政策,不同程度開展了試點工作。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到2015年底,6個試點省區通過建設村級光伏電站、戶用光伏系統、集中式光伏電站等方式,共惠及7萬戶貧困人口。其中,安徽為28343戶安裝了戶用光伏系統,建設了307個 60~1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總裝機容量達12萬千瓦,惠及34483戶貧困人口,每戶年增收3000元左右。山西在5個試點縣建設了56個10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惠及8000多戶貧困人口。
“光伏扶貧工程市場有保障,能為貧困戶帶來20年穩定收益,可作為典型的資產收益扶貧方式。”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介紹,光伏扶貧方式受到試點地區貧困戶的普遍歡迎,有關地方政府正在采取因地制宜方式推進光伏扶貧試點,并不斷健全光伏扶貧項目管理機制。此外,在光伏扶貧建設模式、收益分配、組織管理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為全面推進光伏扶貧,國家發展改革委等五部門近日聯合發布《關于實施光伏發電扶貧工作的意見》,提出在2020年之前,重點在前期開展試點的、光照條件較好的16個省的471個縣的約3.5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以整村推進的方式,保障200萬建檔立卡無勞動能力貧困戶(包括殘疾人)每年每戶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國家電網公司也提出將實施“國網陽光扶貧行動”,主要包括三大工程:一是村村“通動力電”工程,滿足公司經營區內農村低壓用戶三相供電需求;二是光伏扶貧項目接網工程,滿足國家光伏扶貧工作要求;三是五縣區定點扶貧工程,幫助實現公司定點幫扶的五縣區貧困人口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