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敏
(遼寧省丹東水文局,遼寧丹東118000)
?
水庫泥沙淤積分析及庫容測量
呂 敏
(遼寧省丹東水文局,遼寧丹東118000)
摘要:基于國內外研究進展,結合流體力學、水動力學、泥沙淤積理論,對水庫泥沙淤積情況進行分析。并研究了泥沙淤積厚度與回水抬升之間的關系,采用平均斷面法對水庫庫容進行計算,希望為今后水庫淤積研究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水庫;淤積;庫容;回水抬升
水庫是我國抗洪抗旱過程中的重要水利設施,現有供水量的35%都由水庫提供[1]。庫容-水位關系曲線是水庫安全調度重要依據,庫容計算的準確度直接關系到水庫和發電機組的安全運行。研究表明,各類水庫病害中,水庫泥沙淤積最為嚴重,特別是水庫尾部的淤積,其導致庫容減小,降低了水庫的可利用率[2~3]。大量的泥沙淤積不僅會引起回水抬高,還會導致內澇、水位增加等災害,因此研究水庫泥沙淤積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雖然在水庫竣工時對水庫容量進行了測量,但隨著水庫底部泥沙淤積,水庫底部的地形不斷發生變化,初始測量數據已經失效,需要對水庫庫容進行重新測量,以保證水庫的安全運行。
二維泥沙輸運方程表明,大粒徑砂礫在水庫尾部沉積,二維模型可以準確的模擬泥沙沿水深、河寬的運動規律[4]。基于國內外研究進展,結合流體力學、水動力學、泥沙淤積理論,對水庫泥沙淤積情況進行分析。并研究了泥沙淤積厚度與回水抬升之間的關系,采用平均斷面法對水庫庫容進行計算,計算結果滿足規范要求。
泥沙運動求解主要利用水沙運動規律,在此基礎上應用泥沙輸運方程,對泥沙淤積與回水問題進行理論分析。依據SaintVenant定理,水庫中的泥沙運動應該采用一維泥沙輸運方程進行求解[5]。泥沙流動首先滿足連續性方程:

式中:A—水庫進口河流截面積,m2;Q—入庫流量,m3/s;x—流動距離,m;t—流動時間,s。
其次,泥沙運動還滿足動量方程:

其中:Z—水庫水位,m;g—重力加速度,m3/s2;n—河流的粗糙系數;R—河流的水力半徑,m。
水庫底部變形方程:

其中:γ0—容重,kg/m3;Gsb—水庫進口輸沙率,kg/s;αsk—恢復系數。
計算水庫淤積量前,首先要確定各參量的取值,淤積參數主要包括:粗糙率、沉降速度、挾沙系數、容重等。泥沙淤積速率:

取γs=2646kg/m3;γ=1335kg/m3;Q=0.02 m3/s;尾水水深H=0.44m;含沙量S =1kg/m3,運用有限差分法對水庫淤積問題進行求解[6-7]。7h后的水庫水位情況見圖1。
由圖1可知:泥沙經過7h的沉降后,在水平方向15~45m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泥沙淤積,30m出的淤積量最大。通過對比計算值和試驗值,發現該模型計算結果基本精確,只是在沉積最大位置存在一定偏差。圖2給出了7小時后的泥沙累積淤積量。

圖1 7h后的水庫水位情況

圖2 7h后的泥沙累積淤積量
由圖2可知:沿x軸方向,累積淤積量先快速上升,隨后變成緩慢上升,拐點位于x=35m處。當x>40m后,泥沙淤積量基本飽和。從試驗值和計算值的對比情況看,兩組數據間基本吻合,可見本文建立的水庫淤積數學模型精確度較高。只是在x>40m后兩組數據有一定差異,測量值明顯小于理論計算值,說明該計算模型只能用在淤積生長區。
由泥沙淤積數值計算可以得出,影響水庫淤積的因素多種多樣,因此需要對庫容進行測量,以驗證計算值的準確度[6~7]。從研究情況看,泥沙淤積與回水末端隨時間的變化曲線十分類似,但是淤積起始點更靠近水庫大壩。研究表明,水庫泥沙淤積量取決于Jc/J0和h/H。圖3水庫三維地形分布情況。
文中的水庫庫容測量采用平均斷面法,其計算式為:

圖3 水庫三維地形分布情況

其中:Vhi,i+1—兩個相鄰斷面間水位為h時的庫容量;Shi—斷面在水位h以下的面積;Di,i+1—兩個斷面間的平均距離;N—斷面總數。
利用上述方法對某水庫進行庫容測定,測量了不同高程下的總庫容變化情況,并將測量數據與2004年的數據進行對比,計算出庫容減少量和庫容損失,具體計算結果見表1。

表1 水庫庫容變化情況
該水庫的設計蓄水位為330m,原設計庫容為25.8億m3,2004年測量得到的庫容為23.12 億m3,2014年測量得到庫容為21.84億m3。水庫運行10年間,庫容一共減小了1.28億m3,損失率高達5.55%。當水位為330m時,水庫水深約為35m,水面寬度以300m計算,則由平面定位誤差導致的庫容量計算誤差在0.35%左右。
該次測量的總庫容包括測試區域和估算區域,對其進行準確度計算,發現斷面距離的計算誤差為2.8%,庫容量的計算誤差為9.8%,由于等高距為25m,因此許多復雜的地形區域在圖3中不能清楚的表示,目前仍不能評估由此帶來的計算誤差。
雖然在水庫竣工時對水庫容量進行了測量,但隨著水庫底部泥沙淤積,水庫底部的地形不斷發生變化,初始測量數據已經失效,需要對水庫庫容進行重新測量,以保證水庫的安全運行。基于國內外研究進展,結合流體力學、水動力學、泥沙淤積理論,對水庫泥沙淤積情況進行分析。并研究了泥沙淤積厚度與回水抬升之間的關系,采用平均斷面法對水庫庫容進行計算,計算結果滿足規范要求。
(1)泥沙經過7h的沉降后,在水平方向15~ 45m處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泥沙淤積,30m出的淤積量最大,計算模型在沉積最大位置存在一定偏差。
(2)沿x軸方向,累積淤積量先快速上升,隨后變成緩慢上升,拐點位于x=35m處。試驗值和計算值基本吻合,是在x>40m后測量值明顯小于理論計算值,說明該計算模型只能用在淤積生長區。
(3)水庫運行10年間,庫容一共減小了1.28 億m3,損失率高達5.55%。許多復雜的地形區域不能清楚的表示,由此帶來的計算誤差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聶秋月,聶慶林,張謙厚,等.魯北地區河流泥沙淤積分析及對策探討[J].泥沙研究,2011(01):76-80.
[2]孫顯忠,孔令來,張松濤.金溝河流域渠首樞紐泥沙淤積原因分析及治理[J].水利技術監督,2011(01):64-66.
[3]曹小武.深圳市東江水源工程取水口泥沙淤積分析及治理措施[J].中國農村水利水電,2011(09):15-17.
[4]肖敬光,劉心玲.吉林省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工程豐滿取水口泥沙分析[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04):22-25.
[5]丁曼,于德萬.團山子水庫泥沙淤積分析計算及防治措施[J].水利規劃與設計,2014(04):34-37.
[6]于立,王鑫,南向東.3S測量技術在鬧德海水庫泥沙測量中的應用[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4(03):103-104.
[7]何文權.金溝河渠道泥沙磨損修補效益分析[J].水利技術監督,2013(03):29-31.
中圖分類號:TV69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305(2016)01-0084-03
DOI:10.3969 /j.issn.1008-1305.2016.01.029
收稿日期:2015-06-05
作者簡介:呂 敏(1963年—),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