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克斯·羅蘭韋恩·李



飛機
飛機將戰爭由地面引入空中。意大利是第一個將飛機用于軍事用途的國家。1911年,在與土耳其爭奪利比亞控制權的戰爭中,意大利使用飛機尋找、拍攝并轟炸目標。一戰時,德國、奧匈帝國、法國和英國擁有數百架飛機的強大空軍。開始只是通過飛機偵查敵情,隨后,推出戰斗機用以擊落偵察機。最后,轟炸機被用來摧毀城市和部隊。
飛機改變了只能通過陸地和海上入侵的侵略途徑,還能減少投入戰場士兵數量,并降低危險。但是,飛機會危及到平民的生命安全。
二戰期間,為了在不入侵日本領土的情況下迫使日本投降,美國空襲了日本的主要島嶼。第一顆炸彈擊中工業目標,造成的危害較小。接著,又向東京投擲了火焰彈,造成8萬居民死亡,100萬人無家可歸。空軍還投擲了原子彈,致使超過10萬名平民死亡,受傷人員不計其數。
無線電
在無線電發明以前,指揮官通過哨兵、快馬、旗幟,甚至鴿子等方式來指揮大部隊。但是,隊伍越龐大,戰場上的調度就越困難。無線電的出現,使指揮官可以立刻與他的下屬和部隊取得聯系。
一戰時,海軍首次使用軍用無線電臺。這些機器將從陸地上獲得的消息傳遞到海上而不需要電線,但敵軍能輕易地截獲并破解密碼。
二戰時,飛機、坦克和輪船上都安裝了短波電臺,它們幫助軍隊在241公里范圍內互通信息。德國人通過無線通訊取得了“閃電戰”的巨大成功。
通過無線電,坦克、飛機可以配合作戰。坦克通過飛機的掩護,迅速突破敵軍防線。飛行員和士兵通過無線電通話協調行動。利用“閃電戰”,德國在10天內攻克了荷蘭、比利時和法國的大部分地區。
微波雷達
雷達改變了戰爭的防御和進攻。這是人類第一次通過自動化的方式發現敵人,但有時也會被敵人發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野外只能全副偽裝地通過望遠鏡偵察敵情,看到敵機后,再電話通知指揮官。不過在陰天,這個方法是行不通的。
1935年,一篇科學文章解釋了雷達——通過發射電磁波對目標進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探測敵人的設備。1939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個雷達系統。他們在島上建立了107米高的雷達塔探測空中。1940年的“不列顛之戰”,雷達挽救了英國。當德國飛機沖向英格蘭島,雷達塔立即向英國空軍司令部發出警報信號,英軍迅速派出飛機攔截并擊落了德國飛機。
雷達也改變了海上戰爭。二戰期間,英國和美國的船舶穿過大西洋時,被德國的潛艇魚雷擊中。但是,當飛機配備了微波雷達后,就能輕易繞過潛艇。
雷達提高了指揮官的觀察能力,人們需要時刻警惕不被發現。英國開始用屏蔽金屬裝飾飛機,被稱為“殼”,可以保護飛機不被雷達發現。
核武器
幾個世紀以來,軍事理論家們都談“核”色變,認為它太可怕了,一旦被使用,后果不堪設想。
核武器僅有兩次用于人類戰爭。1945年,二戰末期,美國向日本投擲了兩顆原子彈,造成大量人員傷亡,迫使日本投降。
即使世界大國都有核武器儲備及核武器試驗,但日本血淋淋的前車之鑒阻止了核武器再次被使用。
自1945年以來,人類已經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這是因為核武器,它們使世界變得更加和平。”一位軍事歷史學家這樣說。
俄羅斯885M核潛艇
核潛艇按照任務與武器裝備的不同,可分以下幾類:
1.攻擊型核潛艇:以魚雷為主要武器,用于攻擊敵方的水面艦船和水下潛艇;
2.彈道導彈核潛艇:以彈道導彈為主要武器,也裝備有自衛用的魚雷,用于攻擊戰略目標;
3.巡航導彈核潛艇:以巡航導彈為主要武器,用于實施戰役、戰術攻擊;
4.實驗用途核潛艇:作為特殊作戰和儀器裝備實驗的平臺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