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云
【摘 要】 目的:研究臨床護理路徑對產婦產后出血和尿滯留的預防效果。方法:將60例孕婦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30例,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對照組行常規護理,觀察比較兩組產婦產后出血和尿潴留情況。結果:觀察組產婦產后2h和24h陰道出血量分別為(130.2±20.17)ml、(213.21±25.31)ml,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產后2h、24h陰道出血量(201.11±34.03)ml、(321.21±29.14)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產婦產后尿潴留發病率為3.33%,顯著優于對照組的19.98%(P<0.05)。結論: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減少產婦產后出血量及尿潴留發病率,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臨床護理路徑; 產后出血; 尿潴留
臨床護理路徑是臨床上相關專家結合護理學、醫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的精華,將護理活動和檢查制定成標準化的工作流程,其應用于不同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1]。產后出血和尿潴留是臨床常見的產婦產后并發癥,極大地影響了產婦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我科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預防產后出血和尿潴留,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入選60例患者均為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就診的產婦,均已與產婦簽署知情同意書。采用隨機數字法將入選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均為30例。觀察組:年齡20~38歲,平均年齡(25.51±5.32)歲;孕周36~42周,平均孕周(38.08±1.78)周;產次:初產婦26例,經產婦4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27例,剖宮產3例。對照組:年齡20~37歲,平均年齡(25.92±5.10)歲;孕周37~42周,平均孕周(38.28±1.21)周;產次:初產婦25例,經產婦5例;分娩方式:陰道分娩26例,剖宮產4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孕周、產次等方面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包括產前教育、呼吸方法、產后病情觀察等。觀察組采用臨床護理路徑進行護理,護理路徑由科室主任和護士長經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后制定。護理路徑具體內容如下。
1.2.1 產前護理 患者入院后,幫其熟悉病房環境,詳細進行護理評估;按照醫囑告知孕婦相應的檢查項目及注意事項,告知孕婦檢查位置及檢查流程;加強對孕婦的心理支持,緩解孕婦對分娩疼痛的擔憂和對胎兒安全的擔心;著重對孕婦講解產后出血、尿潴留的常見原因,并向其詳細介紹預防措施。
1.2.2 分娩過程護理 分娩過程中密切觀察產婦的生命體征、子宮底高度、宮頸開放程度、陰道流血流液情況、宮縮頻率等;密切監視胎兒胎心及胎動情況。第二產程注意加強心理支持,教會產婦正確呼吸、用力,仍無法順利進行陰道分娩的產婦做好剖宮產術的手術準備。
1.2.3 分娩后護理 分娩后第1天,監測產婦生命體征,觀察產婦陰道流血流液情況。分娩后2小時囑咐產婦加強飲水,適當按摩、熱敷下腹部及膀胱,疼痛劇烈產婦可合理運用鎮痛藥物。產后4~6小時囑咐產婦自行排尿,對于已大量飲水而無尿意的產婦可采取溫水擦拭會陰部,必要時可采取開塞露誘導產婦排尿;指導產婦早期下床活動、正確護理會陰部、新生兒護理、正確的母乳喂養方式。指導產婦合理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剖宮產產婦禁食12h后進流食。分娩后第2、3天,指導產婦正確按摩乳房,母嬰同房。指導產婦進行正確的產褥期護理,回答產婦可能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1.3 評價標準及觀察指標
出血量的測量,采取容積法和稱重法測量產婦產后出血量[2]。產后24h出血量大于500ml認為是產后出血[2];產后尿潴留:產后6h產婦無法自主排尿或排尿不盡,且膀胱尿量多于100ml。觀察記錄產婦產后2h及24h出血量和產后尿潴留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對實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進行;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為α=0.05,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性。
2 結果
觀察組產婦產后2h和24h陰道出血量分別為(130.2±20.17)ml、(213.21±25.31)ml,均顯著優于對照組產后2h、24h陰道出血量(201.11±34.03)ml、(321.21±29.14)ml,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分別為13.59、15.32,P<0.05)。觀察組產婦發生產后尿潴留1例(3.3%),顯著優于對照組6例(19.98%)(χ2=4.04,P=0.04)。
3 討論
產后出血是我國產婦分娩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其主要病因包括子宮收縮乏力、胎盤因素、軟產道損傷及凝血功能障礙[2]。產后尿潴留是產婦分娩后,多種因素導致的膀胱無法完全或部分排出尿液的短暫性排尿功能障礙,其主要病因包括產婦過度緊張的心理狀態所造成的括約肌功能障礙;胎兒娩出過程中長時間壓迫膀胱引起膀胱黏膜充血、水腫,降低了膀胱內壓力感受器的敏感性也是一個重要原因[3]。我科室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主要是對分娩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誘發產后出血和尿潴留的因素進行針對性護理,使得孕婦分娩過程中整個心理狀態較為平穩,用力方式比較科學,促進分娩的順利進行。
研究結果提示,我科制定的臨床護理路徑可顯著降低分娩后出血量、尿潴留的發病率,有助于提升產婦生活質量,促進母嬰生理健康,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汪素琴.臨床護理路徑在產褥感染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3,23(06):1387-1388.
[2] 戴加梅.產后出血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3,11(11):3104-3105.
[3] 孫霞.健康教育在136例產后出血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21):5609-5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