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微博、微電影……這些與“微”有關的熱詞充斥著年輕人的世界,似乎是一種時尚,卻缺少了文化底蘊。與此同時,傳統書法、曲藝、民俗等文化符號卻淡出了人們的視野。甚至,一些中學生從小到大連毛筆都沒摸過,這不是成長的悲哀嗎?記者走進胡魁章筆莊,看到了“鍵盤時代”里的一抹綠色。
胡魁章筆莊的創始人是胡魁章,浙江人,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制筆高手。160多年前,胡魁章帶著一身絕活到沈陽,開了一家名叫“胡魁章筆莊”的店鋪,主要經營自制的毛筆和文房四寶。他兢兢業業,認真鉆研,使“胡魁章”在沈陽扎下了根。他制作的毛筆不僅被大眾所接受,還受到朝廷官員的青睞。當時,胡魁章和上海周虎臣、北京李福壽被譽為中國毛筆中的“三杰”。從一家街頭小店到全國聞名的“筆商”,胡魁章的名聲越來越響亮,他的制筆工藝在沿襲傳統的基礎上不斷出新。經過百年的發展沿革,筆莊自制筆有40多種,分為狼毫、兼毫、羊毫三大系列,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胡魁章毛筆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并創出了“青山掛雪”“金剛如意”“大狼毫”等名筆,不僅中國文人愛用,外國人也很喜歡。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擅長書法,有一次,一位朋友送給他一支胡魁章毛筆,他使用后連連稱贊,視為珍品。
那么,小小的一支毛筆是怎樣制作的呢?據筆莊朱經理介紹,一枝毛筆要經過浸、拔、墊、齊、梳、擇等40多道工序。選料是前提,然后拔毛、墩齊、加熱、除油,每道工序都須細致。“一位專業的制筆師傅每天最多能做十幾支筆,而現在懂得這門工藝的人越來越少,關鍵是寫毛筆字的人少了。”的確如此,現在的年輕人不是上網,就是微信,哪有時間練書法呀?即使練了,也是暫時的,或者說是應付差事。
在語言文化中,漢字是最博大精深的。從甲骨文到金文,從隸書到楷書,漢字隨著歷史的發展不斷演變,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簡化字。如何展示漢字的藝術美?毛筆是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古有顏真卿、柳公權,形成了“顏體”和“柳體”,今有誰呢?我們除了臨摹別人的字貼,恐怕再無新的創意。讓人擔憂的是,又有多少人在臨摹?又有多少人會寫毛筆字?字是一個人的顏面,也體現著一個人的性格,更能陶冶情操,怡心養性。學習之余,為何不以筆修身,以字養德呢?初二學生李樂說:“我以前也練過毛筆字,不過只學了兩個月,因為學習太緊了,沒有時間啊!”其實,這只是一個逃避的理由,如果形成了一種雅興,不寫都不行呢!對于孩子來說,練習書法是一件很枯燥的事,他們不喜歡舞文弄墨,倒是對唱歌、跳舞之類的感興趣,家長則會給孩子報英語班和奧數班,希望孩子多關注學習。其實,學習是無處不在的,練毛筆字也是一種學習呀!只是在人們的觀念中,書法沒有擺到重要的位置,如果將其作為考試科目,結果會怎么樣?看來,練筆的前提是修身,必須具有這種意識,才能使“被動”變為“主動”,并成為一種習慣。
隨著國學熱的不斷升溫,書法也在逐漸受到人們重視,這是一種良好的文化態勢。一些外國人千里迢迢地來到中國,為的就是學習漢字,練習書法,那我們更沒理由拒絕了?書法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不能被遺忘,而應被尊重!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胡魁章筆莊也理當受到尊重,為年輕的心送去一縷墨香!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非物質形態存在,并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像傳統表演藝術、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都以不同形式展現了文化之美。近年來,沈陽市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得到了長足發展。2015年,全市又有4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11人被確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目前,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達到169個,其中國家級10個,省級40個,市級119個;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48人,其中國家級7人,省級38人,市級103人。這是我們生活在自然與人文環境中的精神財富。
歷史的血液流淌在每一個炎黃子孫的身上,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滋潤著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心靈,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每個公民的責任和義務。我們一路走來,徜徉在先人創造的精神世界中,有如品嘗一席回味無窮的文化盛宴,令人流連忘返。通過這扇窗,我們更加神往非物質文化遺產帶來的精彩,也重新審視了這些凝聚沈陽城市靈魂的歷史證物,感受其中蘊含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文化意識。我們贊嘆城市文明以及全市人民的生活熱情、想象力和創造力,并深刻地認識到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