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七月,隨著考試的結束,同學們可以開始考慮如何安排自己的假期了,不要一味地將時間都用在學習上,要給自己適當充充電,放松一下。也許家長們沒有足夠的時間陪你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但是你可以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去動物園,尋找童年的時光。其實,在我國古代,也有動物園,不過那不是什么人都能隨隨便便去參觀的呢。
在明代,朝廷有專門飼養動物的地方,除了在現在北京故宮宣武門里西北隅“象房”之外還有兩處。一處是“虎城”,另一處是“鷹犬房”。
顧名思義,“虎城”專門豢養獅虎猛獸,因其結構形狀類于邊塞墩堡而得名“城”。虎城位于“西內”太液池西北隅,即順著羊房夾道往北,今305醫院迆北一帶。虎城為地井式,四周砌有高壁。地井寬敞。場地中間有一廳軒,為老虎避雨遮陽用。地井南側高壁下有小鐵柵欄門,通往里面的虎舍。今北京西郊動物園“獅虎山”大致就是模仿明代西內虎城建造的。
漢唐以來,皇宮大內禁苑皆畜養異獸珍禽。漢御苑有“狗監”,唐大內有鵰、鶻、鷂、鷹、狗“五坊”等。明代虎城建于永樂帝遷都北京之后。弘治皇帝仁厚節儉,頒旨罷停畜養百獸舊制,既減少浪費又施行放生新政。當時虎城職司奏曰,虎豹之類,放生即成害物,殺之又恐有悖新政,職官不能定。弘治帝曰:“但絕其食,令自斃可也。”(明陳洪謨《治世馀聞·卷一》)。
正德朝初,畜養動物舊制又得恢復,并于虎城迆北修建連楹“百獸房”。正德二年(1507)八月,建造“豹房”及公廨前后廳房和左右廂歇房。正德帝遂朝夕于此處起居,很少再入大內上朝。正德七年又于豹房添建房屋二百馀間。豹房的規制格局大概頗為講究,嘉靖帝亦長期居于豹房而不住大內。虎城、豹房二處只圈養獅、虎、豹等猛獸,其南依次有牲口房、百鳥房、蟲蟻房等。那一片兒總共占地大致有一千畝。天下珍禽異獸多畜養于此。“如孔雀、金錢雞、五色鸚鵡、白鶴、文雉、貂鼠、猞猁猻、海豹之類,不可枚舉。”(清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卷上》)
禁苑虎、豹、獅、象等百獸各有秩俸。如老虎,食將軍俸祿,大象,食指揮俸祿。明萬歷時,虎城看門太監常放人進入觀虎以索取銀錢。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卷二十四》云:“余往年初應京兆試,暇日同戚畹郭小侯游西苑。見豢籠諸禽頗珍異,足為耳目玩。至若虎豹之屬勿慮數十,俱貯檻中。醒風逆鼻,爪目可畏,意甚憎之。又有所謂虎城,全如邊外墩堡式。前后鐵門扃固,畜牝牡二。於菟中設一廳事,為其避雨處。昂首上視,如訴饑狀,好事者多投以雞犬。雞無知,初尚啄其目。虎一噓氣,羽毛盡墜。狗初投下,即已悸而僵,任其糜啜而已。聞每一獸日給羊豕肉數十斤,似此不經之費真可省。十年來無心續舊游。聞上夢虎噬足,次日令人絕其食。計虎城中但存虎骨矣。”
京兆試,指順天府鄉試。戚畹即戚里,指鄉親鄰里。於菟系成詞,老虎之別稱。沈德符未做官時與老鄉能去虎城觀虎,且見到有“好事者”拿雞犬喂老虎,可見萬歷朝虎城宮禁似乎不嚴。明蔣一葵《長安客話.卷一》有詩云:“鸚鵡珍奇豹尾班,宮奴腰帶束獅蠻。圈中餓虎何難療?只怕閹人不放關。”其注曰:虎城中司門者類引人入觀,出則索錢。如此,明代禁苑虎豹百獸房在太監看守下,成了可“買票”入內的京師動物園。
萬歷皇帝夢見有老虎咬其足一事,明謝肇淛《五雜俎·卷九》亦有云:一天夜里,萬歷帝夢見老虎咬他左腳,醒來后隱約覺得左腿疼,遂懷疑系虎城老虎作祟。即下令虎城職司停止喂食,餓殺之。當時虎城有一虎甚大,長丈許,餓至二十四天后,虎嘯震天動地而死。自此明代虎城不再養虎。
鷹犬房位于紫禁城東華門內。其中“鷹房”在三座門路東,房二十二楹,畜養鷹、鷂、鴉、鶻等飛禽。“犬房”分內養狗處與外養狗處。內養狗處在東華門里東三所前路東,房十九楹。外養狗處在東安門內南池子之南,房十五楹。鷹犬房歸上駟院侍衛兼管。鷹鷂雕等屬于猛禽,有專門把式調教馴養,用于皇上圍獵及玩賞。萬歷朝有鷙鳥高六七尺,諸禽獸皆畏之,惟不知其名。犬狗有大有小,皆為珍品。大犬極勇猛,敢搏擊虎豹,用作打圍行獵。狗則越小越珍貴。最小的狗比貓小數倍,可藏于衣袖中。呼之即出,極解人意。
嘉靖初年,御史雷應龍有奏疏曰:“內坊鷹犬歲給豬肉一萬六千五百馀斤,蟲蟻歲供綠豆薥秫五千二百馀石,費財損德。”嘉靖帝命核校其費,罷之。(參清談遷《棗林雜俎·逸典》)嘉靖八年(1529),鷹房內臣又以祖廟獻新(以新谷物等祭祀祖先后而食用)奏請存留所畜百獸。嘉靖帝嚴旨不許,且令吏部查驗獻新時物并奏報。禮部奏稱:宗廟獻新及奉先殿每年供品不過鹿、雁、兔、豬、鵝、鴨、雞等物,載于《會典》,掌之太常。后因畜有鷹犬,或用以奉供,此非舊制,請一切罷之。嘉靖采納禮部奏言,依舊例罷之。十年,兵部張升奏:西苑豹房畜土豹一只,至役勇士二百四十名。每年費糧米二千八百旦,占地十頃,歲租七百兩,其實皆為典守內臣貪侵。請酌量留勇士四十人,其馀皆遣回軍營服役。并核察其奸利。嘉靖從之。(參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三》)
明大內另有“貓兒房”。御前貓皆有名分,由三四名太監專司喂養。凡皇上鐘愛喜歡之貓,飼養太監亦得嘉賞進升。女貓兒稱“某丫頭”,男貓兒曰“某小廝”,騸貓謂之“某老爺”。騸貓個頭兒健碩,大者甚至高于普通家養之狗。得封賞之貓稱“某管事”或“貓管事”,關賞皆依太監例。大內宮中貓多,竄跳撲鬧為其天性。若遇“鬧貓”,群貓相爭相誘,半夜嚎叫瘆人。宮中嬪妃所生嬰幼皇兒常受驚嚇,以致抽瘋成疾或早夭。宮女母乳不敢明言,嬪妃亦常常從此不孕。后宮“貓患”觸及皇位子嗣及引發嬪妃寵廢等,簡直成了政治問題。
明末崇禎朝,上曰:“民脂民膏,養此何用!”遂殺虎以賜近臣。(參《日下舊聞考·卷四十二》)明代內廷畜養百獸之制至此名存實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