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莉
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為什么有的孩子學起來和“玩”似的,但成績優秀;而自己家的孩子“費老勁”了,可還是成績平平,真是自己家孩子比較笨,人家孩子比較聰明嗎?為什么同樣學習,有的孩子已經融會貫通,而有的孩子卻還在“門外”,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咋學都不會是因為太笨?
王女士對自己兒子的不滿,在這個暑假達到了一個要爆發的地步。“開學就初三了,這個暑假不應該抓抓緊,雖然沖刺有點早,但是基礎不得打好了?”相對于媽媽“急白頭”,兒子小宇卻明顯還在狀況外,一天悠哉悠哉,王女士不得不采取“強硬手段”,硬性規定好孩子的每天學習內容,但是幾周下來,收效甚微。
“我送他去補習新課,和他一起去的,化學元素周期表都背的差不多了,他還沒整明白啥是啥,我讓他先把古文預習預習,背一背,我陪著,我都背下來了,他還在第一句卡殼呢。”王女士說,不知道小宇一天坐在書桌那里都在想啥,你說他沒學習吧,天天也捧著書,你說他學了吧,可一到隨堂測驗還是一篇紅叉,難道說是小宇太笨了?
人在曹營心在漢
其實和王女士一樣,很多家長也很困惑,為什么自己的孩子無論怎么學,起早貪黑,但是成績卻沒有絲毫起色,難道真的是孩子智力有問題?對此,有著多年教學經驗的趙沈翔老師表示,學不代表學進去,也就是孩子明明坐在課桌前,可是注意力卻不在這兒,這樣不走心的學習,就算一天學23個小時也是于事無補的。
“如何學?怎么學?是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但是他們更多關注的是學習量,也就是不停地讓孩子去學,卻不重質,孩子學的東西他掌握了嗎?”趙老師說,與其有那么多時間送孩子學習補課,不如先提高孩子的專注力,讓他們充分地好好利用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這樣家長會發現,孩子學習反而輕松了,但是成績會有比較明顯的改善。
你的急脾氣讓孩子很焦躁
但是在抱怨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學習不夠專注的時候,趙老師表示,家長不妨先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因為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和表現是家長日常行為的體現,因為孩子在潛移默化中不自覺地模仿和學習家長。“在我與很多家長、學生交流中,發現一個共性,那就是注意力不夠集中的孩子,往往會有一個或者兩個急性子家長。”她表示,家長急匆匆的言行會讓孩子從小耳濡目染,也變得急躁,容易情緒化。也許,家長做事急匆匆是希望自己在工作上或是家庭事務的處理上更有效率,但是對于孩子來說不能很深刻的理解,但他們卻會有樣學樣,在處理問題、學習生活的時候,都會各種急,而一旦達不到理想的狀態,就會發脾氣。
因此,趙老師建議各位家長,不妨在孩子面前,在家庭里適當地放慢步伐,認真地去做好每一件事,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完之后,再去做另外一件事,中途不輕易放棄,遇到問題解決問題而不是發泄自己的不滿,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心態更好,也更容易集中精神。
你的目標太遠孩子沒動力
很多家長在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開始為他們設計各種各樣的人生藍圖,也是按部就班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規劃去走,姑且不說家長設計的內容是否適合孩子,就說藍圖之大、目標之遠,是孩子沒有辦法理解的,他們會覺得無論怎么努力都看不到希望,這樣并不利于他們在追求過程中集中精神,反而容易分心。
對此,趙老師表示家長目光長遠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對于孩子來說做好現在,更為踏實有效,所以要找到二者完美的結合點,讓孩子既能享受現在每一步成功所帶來的喜悅,又可以眺望目標,這樣他們會在做事時會更專心更專注,而且進步也會更大。但是她也提醒,家長們在鼓勵孩子完成一個長久目標的時候,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但不是放任不理,畢竟十幾歲的孩子還需要有人在一旁時時提點一下,在他們溜號走神的時候,提醒她們回歸正軌,幫助他們養成專注的好習慣。
你的好心可能打斷了孩子的專注
最后,趙老師表示有時候不是孩子不夠專注,而是孩子正在專心學習,而被外部的環境打擾,比如說很多家長喜歡在孩子寫作業看書的時候,時不時地送杯水,送水果,進來噓寒問暖……這樣看似關心的舉動,其實是非常不合適的。如果家長希望能專注做好一件事,那么作為“助攻”,最大的任務就是幫助孩子們創造一個安靜的環境,不要輕易地去打斷她們。
她建議家長們,不妨在孩子寫作業或者看書之前和孩子約定好,一個小時后,給孩子送水果,同時提醒孩子稍微休息一下,做到勞逸結合,這樣會幫助孩子提高單位時間內的學習效率,對提高學習成績是非常有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