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唐大明宮遺址保護方式探析

2016-07-12 08:56:45肖愛玲陜西師范大學陜西西安710062
自然與文化遺產研究 2016年3期

肖愛玲(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

唐大明宮遺址保護方式探析

肖愛玲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2)

摘 要:唐代大明宮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竣工于高宗龍朔三年。是唐代著名的大三宮殿之一,是唐代政治中樞,不僅改變了隋唐長安城的空間結構和空間秩序,而且對中國古代都城空間形態產生了重要影響。20世紀中期以來,大明宮宮城規模、形態、布局、空間結構等在考古、建筑、歷史等學界的共同研究中日漸清晰。21世紀初以來,大明宮遺址成為中外遺產保護專家關注的焦點。2010年10月1日,大明宮國家遺址考古公園對外開放。然而幾年過去了,筆者經過多次問卷調查,發現大明宮遺址保護與旅游存在著社區旅游文化敏感性不高、景點可視度不夠、游客參與度不夠等問題,實質上就是大眾對大明宮遺址的歷史文化遺產內涵價值和保護價值認識不足所致的對遺址本體的不理解。利用歷史文獻資料,系統梳理了唐大明宮及大明宮遺址文化內涵、特征及其在中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的歷史地位,探索大明宮遺址等古都類遺址的具體保護方式。

關鍵詞:唐大明宮;國家遺址考古公園;遺址保護方式

大明宮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筑群之一,是唐朝的國家象征。大明宮初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毀于唐末。面積3.2km2,是北京明清故宮的4.5倍大。唐大明宮遺址是1961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2010年10月9日公布的第一批12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2014 年6月22日,唐長安城大明宮遺址作為中國、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三國聯合申遺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中的一處遺址點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唐大明宮遺址作為象征盛唐時代和絲綢之路的文化符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中。

中國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指以重要考古遺址及其背景環境為主體,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遺址保護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國性示范意義的特定公共空間。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設立是大遺址保護工作的創新,有利于協調古遺址的保護、展示與利用的相互關系。筆者曾與2011年7—8月、10月以及2012年3月分別對社區居民、游客對大明宮遺址旅游文化敏感性就展開了調查研究,研究結果表明:大明宮文化遺址旅游社區居民的經濟收入敏感度、基礎設施敏感度遠高于對遺址旅游的關注度,缺乏對景觀保護和文化尊重的責任感和義務感。就此研究者提出了一些建議①肖愛玲:《隋唐長安城遺址保護規劃歷史文本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4年8月。,之后也看到大明宮遺址管理部門采取了一些吸引社會參與的活動,當然仍有部分參觀者缺乏對大明宮遺址本體的認知,仍不能全面理解大明宮遺址的價值及其文化意義,這種現象不止在普通游客身上,甚或在一些從事遺產保護的專家學者中還存在。客觀而言,目前唐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較好地發揮了其在科研和游憩的功能,而其中間的“教育功能”則尚未實現,或做得不夠到位。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3大功能中教育功能恰恰是體現國家建立該類公園特殊性所在,不然原有的考古遺址和普通公園的設置已經可以分別滿足考古遺址的研究和保護、公園的游憩需要,因此,發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教育的功能,就是把古遺址研究成果(歷史文化信息)以及保護理念,滲透在公眾游憩活動中的,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轉變,最終實現保護國家考古遺址的目的,這應當是中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設立的根本所在?;诖?,本文的主要內容就是在系統梳理唐大明宮遺址歷史文化內涵之基礎上,探索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保護的可能方式。

1 大明宮在隋唐長安城中的地位

1.1隋唐長安城建造

隋文帝統一全國之后,面對殘破宮宇、難以飲用的水質、水患等問題,將新興王朝的都城遷移至漢長安城東南方向的龍首原之南。新都始建于開皇二年(582年)六月,用工九個月,即于開皇三年三月基本建成,隨即遷入新都。隋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原隋太原留守李淵廢隋恭帝自立,建立唐朝。唐定都于隋舊都大興城,而改名為長安城,人們習慣于把隋大興城與唐長安城合稱為隋唐長安城。

隋大興城的建造順序是先筑宮城,次筑皇城,最后筑外郭城。隋文帝遷都之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兩市、寺觀、禁苑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僅外郭城垣尚未完全建成,如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三月征發十萬男丁開始修筑外郭城,但仍未建城樓,外郭城及城市其他建筑至唐代陸續完善。高祖時期,除將隋大興城及其城門等名稱進行更改之外,修建宏義宮②武德五年(622年)七月五日為秦王李世民所建,貞觀三年四月改為大安宮。載《唐會要》卷30《宏義宮》。、掖庭宮③《長安志·掖庭宮》:“蓋高祖所起,宮人教藝之所也”。、內教坊④高祖時,內教坊先在東宮內宜秋宮之南,后移至大明宮東內苑;武德后,置內教坊于禁中。載《新唐書·百官志》《唐會要》卷34《雜錄》。;太宗時僅于貞觀十八年(644年)在太極宮中“建凌煙閣,畫功臣像”⑤《舊唐書·長孫無忌傳》《唐兩京城坊考·太極宮》。。所以,這些對唐代長安城的整體規模和布局并未產生若何改變,“唐高祖、太宗建都,因隋之舊,無所改創”⑥《雍錄·龍首山龍首原》。。

隋唐長安城在都城空間結構方面較之前都城有了最為顯著的變化,為公私便利使官府機構與一般民居隔離開來,產生了較為獨立的中央官署區——皇城。此外,因于較為開敞的空間重新勾畫新都,所以隋唐都城不只是規模宏大,而且形成了中軸對稱的空間秩序,宮城、皇城、居民里坊、商業市場、宗教寺觀等布局井然,開創了都城規劃和建設的新篇章。隨著唐代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對都城的增修和擴建活動也是頻有發生。都城長安大規模的改建與擴建活動主要體現在對外郭城、大明宮、興慶宮、夾城、市場、供水渠道等建設方面,其中尤以大明宮的建造對都城空間格局造成的影響最為突出。太極宮、大明宮以及玄宗朝的興慶宮是唐都城中的三大內,盡管在使用中各有不同,但均為唐王朝的政治中樞。宮城是古代社會發展到文明階段的產物,也是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之一。宮城是供皇帝及皇族居住和處理朝政的地方,在古代都城空間構成上占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和顯著的象征意義,是王權的象征,其在都城空間上所處的位置直接影響著都城的布局(圖1)。

圖1 唐(開元)長安城平面圖

1.2大明宮的修建

大明宮的修筑起于唐太宗李世民弘揚孝道之目的。李世民登基后,高祖李淵被尊為太上皇,住在大安宮,大安宮還不及太子居住的東宮大。后來,李世民接受馬周的建議,為擺脫不孝之名,要為太上皇建造一座新的避暑宮殿。貞觀八年(634年)十月,大明宮工程動工,宮址選在“禁苑東偏,舊太極宮后苑之射殿,據龍首山”,即在長安城北禁苑中的龍首原高地。貞觀九年(635年)五月,李淵因病去世,僅持續八個月的大明宮營建工程便暫告停止。

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時再次營筑大明宮的原因,則是為了唐高宗李治的風痹病,目的是為擺脫地勢低下、悶熱、潮濕的太極宮;也有史料說是因為武則天急欲擺脫王皇后和肖淑妃化厲鬼報復的恐慌,決定繼續修建大明宮。龍朔三年(663年)四月二十五日大明宮建成⑦《唐會要》卷30“大明宮”:“三年二月二日……修蓬萊宮。二十五……助修蓬萊宮。四月二十二日移仗就蓬萊宮新作含元殿。二十五日始御紫宸殿聽政,百僚奉賀,新宮成也”。。

唐大明宮位于京城長安北墻東段的北面,西接太極宮的東北角,在禁苑之內。大明宮自始建以來曾有多次改名,最早稱永安宮(634年十月),后相繼改為大明宮(635年一月)、蓬萊宮(662年)、含元宮(670年三月),最后仍改為大明宮(701年十一月)。因其在太極宮東北,故又稱為東內或北內。大明宮自高宗龍朔三年(663年四月)遷居聽政之后,除玄宗朝曾在興慶宮聽政⑧《唐會要》卷30“興慶宮”載:“(開元)十六年正月三日始移仗于興慶宮聽政”。外,是唐代最為重要的政治活動中心。

大明宮建成之后又有多次營建和葺修,如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曾修大明宮;德宗貞元三年十二月“初作元英門觀于大明宮北垣”,十四年(798年)三月三日,造會慶亭于麟德殿前;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十三年(818年)、十五年(820年)又曾增修大明宮內建筑,“置元化門晨輝樓”“新造蓬萊池周廊四百間”“起承暉殿”“新作永安殿及寶慶殿”“于門下省少陽院前筑墻及造樓觀”⑨《唐會要》卷30“雜記”。等等(詳見表1),上述工程只是對大明宮內外進行了增修和補葺,所以對宮城內部結構并沒有產生太大影響。

大明宮自太宗時期,經過高宗、玄宗、德宗、憲宗、敬宗朝十余次的添筑擴建,最終建成為一座富麗堂皇的雄偉宮殿,成為盛唐時期政治文化大舞臺。唐王朝不僅在隋京城之外增減了大明宮,還因由大明宮建設改變了京城布局,如高宗龍朔二年(662年)再次動工時將大明宮丹風門前的翊善坊、永昌坊重新劃分為光宅、翊善和永昌、來庭四坊,其間的丹鳳門大街寬達176m,比長安城中軸線朱雀門大街(155m)還要寬近20m。無論從城門街道的寬度,還是從城門名稱的含義上大有取代朱雀門地位之意蘊。加之,帝王們經常要到曲江芙蓉苑宴飲、游玩,逐漸形成了自大明宮丹風門與曲江之間都城新的意向軸線,當前自西安火車站廣場南解放門—解放路—和平路—和平門—雁塔路交通副軸的形成當與之有相當的關系。

表1 唐代大明宮及其附近工程一覽表

隨著權力在各宮城間的位置轉移,都城空間形態必然隨之而改變。大明宮的興建改變了都城長安的城市構圖,使原本規矩方正幾何圖形轉化為不規則的形狀,像一個楔子附著于外郭城北墻東段之外,不僅改變了隋至唐初長安城外郭城北墻東段沒有城門的狀況,而且大明宮建成之后影響了城市居住觀念的改變。在唐代近300年的歷史中,長安住宅的分布有從街西向街東轉移的趨勢,且越往后東移的趨勢越明顯。前期,盡管受到大明宮興建的影響,但朱雀街東、街西住宅的分布還略顯均衡態勢;中期,住宅由街西向街東轉移的趨勢日益明顯;到后期,住宅的向東轉移日趨加劇,當然這種東移主要是官吏、貴族住宅的向東轉移,從而最終形成了唐長安住宅分布“東貴西庶”的特點。由此看來,唐長安住宅分布的“東貴西庶”特征主要形成于開元以來,安史之亂以后由于大明宮長期作為中央政治中心,達官顯貴住宅東移日益加劇,在居住空間上的階層分化也就越來越明顯了。隋唐長安城太極宮、大明宮和興慶宮輪番稱為帝國核心空間的宮城區域,促使都城空間秩序不斷發生變化,最終導致都城新的空間秩序的重組。

1.3大明宮空間布局及其文化意義

據考古實測,大明宮周長7 628m,面積3.3km2,平面形制是一南寬北窄的楔形(圖2)。西城墻全長2 256m;北城墻長1 135m;由東墻東北角(駱駝嶺)起向南(偏東)1 260m,轉向正東304m,又折向正南長1 050m,與宮城南墻相接;南墻為郭城北墻東部的一段,長1 674m⑩馬得志:《唐大明宮發掘簡報》,《考古》1959年第6期。。

圖2 唐大明宮圖

大明宮與太極宮一樣有城墻環筑,墻面亦與太極宮一樣同為夯土板筑,只有各城門兩側及轉角處內外表面砌有磚面。城墻基的寬度,除南面墻基用郭城北墻寬9m左右外,其他三面墻基均寬13.5m,深1.1m。城墻筑在城基中間,兩邊比城基各窄1.5m左右,底部寬10.5m,構筑十分堅固。此外,宮城南部之外,東、西、北三面都構筑有平行于宮城墻的夾城,亦為板筑土墻。北面夾城最寬,距宮城墻寬160m。東西兩面夾城距宮城墻寬均為55m。夾城的修筑,在宮城的后部,配合宮城城墻共同構成嚴密的防衛體系結構,此夾城或即是由隋唐皇城向明清皇城空間和功能轉化的過渡階段。

大明宮宮城周邊共有11個城門。其中南墻與京城北墻共為一墻,設有5座城門,自東向西依次為延政門、望仙門、丹鳳門、建福門、興安門。建福門外兩旁有百官待漏院,是文武官員趕早上朝等候開門休息的地方;望仙門在唐代多有修建和擴建,是官員們出入大明宮的重要通道之一。西墻2門,南為右銀臺門,北為九仙門。右銀臺門在距南城墻1 300m處,門外設“客省”官邸,是自代宗永泰年間(765—766年)以后至德宗大歷十四年(779年)七月間,各地來京奏事未及時返回和少數民族進京辦事而品階較低者住宿之處。門內是翰林院,出右銀臺門向南直對興安門,交通方便。右銀臺門北約750m處為九仙門(九仙門外有玄宗賞月臺),門向西通往西夾城,門外是右三軍駐地,而穆宗經常于九仙門樓上觀看軍營中的角抵和雜戲。北城墻3門,自西向東分別是青霄門、玄武門和銀漢門。玄武門是宮北墻正門,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處,向西距城西北角538m,向東距城東北角597m。其南20m處為內重門,是與玄武門相對的一個較小的門,門兩側有2m寬的夯土墻,向東西分別距二三十米處北折與北城墻相接,對玄武門呈環抱之勢。玄武門北156m處乃北夾城之重玄門,重玄門兩側夾城內建有一排廂房,門外有飼養禁馬的“飛龍廄”和“驥德殿”。重玄門、玄武門一帶應是宿衛禁軍“北衙”所在。玄武門西195m處是青霄門,又稱凌霄門;東385m處是銀漢門。兩門大小、形制沒有區別。東墻1門,即與右銀臺門相對的左銀臺門,處于宮城東墻、左三軍和禁苑附近,不便出入。

大明宮諸城門中最重要的是丹鳳門。丹鳳門是唐長安大明宮的南墻正門,上筑有高大的樓觀。丹鳳門與含元殿相配,是皇帝舉行改元、登基、大赦等外朝大典之處,是顯示皇朝政令、禮儀的重要場所。唐玄宗以前,大赦、改元的敕令多在太極宮的承天門宣布,唐肅宗執政后,皇帝起居在大明宮,故而大赦、改元的詔令改在丹鳳門宣布。肅宗改元、德宗登基之大典及穆宗、武宗、宣宗等大赦之典都是在丹鳳門門樓上舉行的。同時皇帝也常在此處宴請各國來使與各民族貢使,唐玄宗就曾在丹鳳門樓宴請契丹、突厥等使者。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十二月,農民起義領袖黃巢攻占長安在大明宮即皇帝位,也曾“登丹鳳樓下赦書,國號大齊,改元金統”。

丹鳳門遺址位于今西安市新城區二馬路與自強東路之間的革新街南口,火車站北。據宋代呂大防《長安城圖》記載和考古人員半個世紀的發掘工作,丹鳳門為城門中最高等級的5個門道的建制,與隋唐長安城明德門同樣等級的建制。丹鳳門殘存的門址由墩臺、門道、隔墻、馬道、城墻等部分組成,除西邊的3個門道、隔墻、墩臺和城墻保存較好外,其余的僅剩下最底下的夯土基礎,破壞比較嚴重。丹鳳門的5個門道大小相同,凈寬皆為8.5m、南北進深33m,門道比北京天安門門道還寬闊(11)龔國強、何歲利、李春林:《西安市唐長安城大明宮丹鳳門遺址的發掘》,《考古》2006年第7期。呼延思正:《考古揭示唐皇朝宮門之謎》,《西安晚報》2005年12月29日。。門道之間有隔墻,隔墻寬3m。發掘出的丹鳳門門道地面較平整,中部偏南處地面較高,尚存有部分木門限的遺跡和石門砧的遺物。門道兩側的夯墻下有南北向排列的長方形排叉柱坑,個別柱坑中尚保存有未移動的石礎,其中心有長方形的卯眼。唐代的城門洞并非后代的拱券式而是過梁式,門道內豎立有巨大的木柱并架以橫梁以支撐承重,這些柱坑即是立柱的支撐點。城門墩臺的東、西兩側為寬9m的城墻,城墻的北側緊貼著寬3.2m、長54m的馬道,城門墩臺、馬道的個別地方尚有包磚和散水遺跡可尋。馬道是登臨城樓的斜向通道,但這里的馬道不應是一般軍隊登城防御所用,而是專供皇帝和宮廷人員登上城樓行大禮的途徑,其長達50m多的坡道說明馬道坡度較緩,應當為方便皇帝的鑾駕御輦上下行走而設。丹鳳門遺址的形制與歷史文獻記載的5門道相符合,體現了大唐皇家建筑的宏偉大氣。丹鳳門遺址的考古發掘不僅為唐大明宮遺址的整體保護提供了準確的依據,也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中國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科學資料。

丹鳳門內有3座橋,正中是皇帝儀仗出入用的,兩邊有百官過渠的下馬橋。丹鳳門北到大明宮正殿——含元殿之間是一個南北四百步(約588m),東西五百步(約735m)的殿前廣場。含元殿在龍首山之東趾,遺址就在今含元殿村。殿址高于平地四十余尺(12m多),為了百官朝見的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二條平行的斜坡磚石階道,共長70m,每遇朝會,群臣即由此兩道而上。這兩條階道由丹鳳門北望,宛如龍生而垂其尾,極為壯觀,故稱為龍尾道。龍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襯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偉,但也因這條道坡長階高,成為年邁大臣朝見之畏途(12)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宣宗在含元殿上尊號為“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當時太子少師柳公權年已八十,從坡下步行至殿前,力已委頓,誤聽封號為“光武和孝”,結果被御史彈劾,罰了一季俸。,也是當時整個長安城中最宏偉的宮殿,站在含元殿前,終南山清晰可見,長安街道盡收眼底。高宗以后,唐代的政治重心就移到這里,國家大典也多在這里舉行。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極殿相似,它與丹鳳門配合是舉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則在臨此殿聽政和舉行朝會。所謂“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13)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全唐詩》卷128?!本褪敲鑼懏敃r含元殿大朝會的盛況。

含元殿正中是大殿,左右兩側建有向外延伸的高閣和迥廊,東名翔鸞閣,西名棲鳳閣;殿前設有寬廣的龍尾道,整個建筑雖都連綿相接,但又各成—體,主次分明,其布局形式非常協調,氣魄雄偉而壯觀,這種布局形式為后來宮殿的建筑開創了范例。

含元殿之北為宣政殿,為大明宮第二大殿,規模也與含元殿相仿,這里也是皇帝召見朝集使、貢使與策試舉人之處。從德宗貞元七年(791年)至憲宗元和三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此殿大會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一律就列,場面極其隆重。據《長安志》記載:“宣政門內有宣政殿,殿東有東上閣門,殿西有西上閣門。殿前東廊曰日華門,東有門下省,東有弘文館,次東史館,館東南北街南出含耀門,門南曰昭訓門,北曰崇明門。殿前西廊曰月華門,西有中書省,省北曰殿中內省。西有命婦院,北有親王待制院,省西南北街南出昭慶門,南當光范門,昭慶門北曰光順門?!?/p>

宣政殿北為紫宸殿。紫宸殿為大明宮第三大殿,是大明宮的內衙正殿,皇帝日常之間的一般議事,多在此殿,故也稱天子便殿。由于入紫宸殿必須經過前面宣政殿左右的東西上閣門,故入紫宸殿又稱為“入閣”。能夠“入閣”與皇帝商議軍國大事,在當時是大臣頗為榮耀的事情。在紫宸殿西側的延英殿,中唐以后也頗為有名。它是皇帝在內廷引對朝臣,議論政事的主要殿所。從代宗時起,皇帝每有咨對,或宰臣有所奏啟,即在此殿召對,稱為“延英召對”。開始僅限于宰相,以后擴大到群臣,而且初無定時,以后或雙日開延英,或皇帝不御正殿,就在延英殿視政。由于殿內旁無侍衛,禮儀從簡,君臣之間比較隨便。

大明宮北部的太液池是當時皇宮中風景最優美的景區,是宮城北部的中間低洼地帶,鑿于貞觀、龍朔時期。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閏五月又加修浚,并在池周圍建造四百間的回廊,殿廊相連成為一處著名的宮苑風景區。池中壘土成山,為蓬萊山。太液池由東西兩個池構成,西大池東西長500m,南北寬320余m,位于宮城北部中間;東池南北長220m,東西寬150余m,兩池面積均不小。太液池中盛植蓮花,且池中富產魚。2004年對太液池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弄清了太液池周岸的不同結構,揭示出近岸上的長廊建筑遺存,發現水榭和干欄式建筑等水邊建筑遺存,新島嶼一處,清理出人造園林景觀遺存多處。這些考古發掘為中國古代都城考古、古代園林建筑史等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大明宮建筑布局以丹鳳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構成了大明宮的南北軸線,軸線兩側各式宮殿、院館、樓觀等四五十所分布。以3大殿為中心構成了外朝、朝中、內朝3個空間,其間以宮墻相隔,成為不同的政治活動場所。外朝以高大雄偉的含元殿為主體,面朝寬闊的丹鳳門廣場,國家盛大的慶典多在此舉行;中朝以宣政殿為主體,朝庭各重要機構如中書省、殿中內省、御史臺、門下省、弘文館、史館等均設在其左右,為皇帝常朝和百官辦事的行政中心;內朝以紫宸殿為主體,是帝王與親近大臣商議國家大事之處。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是唐代皇帝與官員進行國家政治、禮儀等活動的主要場所。大明宮的北部為生活區,其中以太液池為界又可分為東西兩大活動區。東部為蓬萊閣、浴堂殿、綾綺殿等,為皇帝與后妃的活動區。西部以麟德殿、金鑾殿和翰林院等為主,是皇帝在內廷引對臣僚,舉行宴會和觀樂賞戲之處。宮內又有長樂門、長樂殿,又有芳蘭殿,或曰紫蘭殿也。紫宸殿東西為左右銀臺門,左銀臺門北為太和殿,殿西為清思殿。又南為宣徽殿,北為珠鏡殿。右銀臺門內有麟德殿。紫宸殿之北為溫室、浴堂等殿。溫室殿西南,浴堂殿東,則少陽院也。觀德殿在宜春門北,射殿也。

大明宮是3大內中規模最為宏大者,宮內殿閣亭臺廊閣30余處。宮城北部尚有作為宦官的衙屬內侍省,中唐以后,宦官逐漸掌握中央禁軍,進而干預朝政,形成“北司”。北司長期與中書、門下省代表的“南司”分廷抗禮,造成了唐朝后期政治上的混亂和腐敗。

2 大明宮歷史價值認識

在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上,經歷了由多宮制—雙宮城制—單一宮城制的發展變化,而在宮城結構也發生了以大朝正殿為中心的中心布局結構到以主要宮殿建筑軸線為中心對稱布局結構的發展變化,而在上述變化中唐大明宮都居于承前啟后的歷史階段,在中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地位。

2.1大明宮與同時代宮城的比較

唐初太極宮低洼湫濕,殿閣窄狹,高宗擴建后的大明宮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建筑規模則往往有過之。因而高宗以后的歷朝皇帝(玄宗除外)都是以大明宮為主要寢宮,只有在舉行一些特殊的重大典禮時,才依循禮制到太極宮中舉行。隨著君主住所的遷徙,太極宮中的一切附屬設置也隨之轉移到大明宮中,如大明宮中的少陽院,即是相當于太極宮東宮的太子寢宮。由于大明宮在原來的宮城太極宮的東面,這兩處宮殿又分別被稱為東內和西內。唐玄宗李隆基原來居住在長安城東垣下的隆慶坊,登基后避諱改為興慶坊,開元二年(714年)改建為興慶宮。經開元十四年(726年)的拓展,占據了北面永嘉坊的一半和西面勝業坊的一部分。開元十六年(728年)以后,唐玄宗基本居住于興慶宮內,故興慶宮又被稱作南內。以后即冷落衰敗。興慶宮內有引龍首渠水匯注而成的龍池,是長安城內僅次于曲江池的水泊。

大明宮與太極宮、興慶宮是唐長安城內著名的3大宮殿建筑,即所謂的3大內,均位于隋唐長安城的東北半部。唐長安城內先有太極宮,之后又建大明宮、興慶宮兩宮,3大內均曾作為唐代某一時期發揮著政治中樞的功能,在宮殿建筑上各具特色。其一,規模龐大,是當時長安城內占地最廣的建筑群,按照前朝后寢格局布列宮殿建筑;其二,數量眾多的殿閣、亭、觀錯落其間,更加增強了建筑環境氣氛的感染力,使身臨其境者感到皇權凌駕一切的威勢;其三,太極宮、大明宮不僅有突出的中軸線,建筑群對稱布局,而且三朝布局完整,興慶宮內建筑則不具備這一特征,離宮性質濃厚;其四,三大內作為唐代政治中樞,在使用時間上既有交叉使用,同時又各有側重。太極宮是唐三百年間地位最為特殊宮殿建筑之一,而大明宮利用率最高,自高宗朝至唐末,興慶宮僅在玄宗時期得以利用。

2.2大明宮與前代宮城的比較

拋開先秦都城不說,西漢長安城結構仍然以多宮城為特色,其中長樂宮、未央宮、桂宮、北宮、明光宮等占有長安城城墻內三分之二的空間,正因為城內狹小漢武帝才將建章宮建在了西城墻外,所以,可以說西漢時期的都城建設仍然是多宮城制度。正因為宮城較多才使得西漢長安城的軸線頗有爭議,筆者認為受西漢時期帝后二元政治的影響,在都城空間布局上使得城市構圖軸線與實際意義上的軸線不能統一;影響城市軸線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未央宮的布局特征。

西漢未央宮和唐大明宮在選址上均較為科學合理,分別處于龍首原的北南兩坡上,地勢高爽,既滿足了突出皇權的政治象征意義,同時也彌補唐太極宮地勢卑濕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從現有資料來看,西漢未央宮在宮城規模和內部殿閣廳廊數量上來講均略勝一籌,而從宮城空間結構和建筑特點來講,唐大明宮功能分區明確、布局更為規整。漢未央宮宮內軸線偏處于宮城東部(包括宮城南門和北門在內),其權威地位主要是通過地勢的高昂實現的,而唐大明宮在高臺建筑的基礎上,借助軸對稱布局以及大殿前更為廣闊的空間共同構成,這種空間結構對萬民形成了強大的威懾力。此外,在西漢未央宮內布置有中央官署等,而在大明宮內則不存在這類建筑,所以,才更具有宮城的性質。從西漢未央宮建成到唐代大明宮的建設經過八百年的發展,其間中央官署等機構逐步從宮城中剝離出來,由此可以認為兩大宮殿是中國歷史上不同時代宮城建設的典范,其營建過程反映了我國古代建設規劃思想和理論的實踐與創新,具有極高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2.3大明宮與后代北宋宮城的比較

北宋東京的宮城是三重城中(包括外城、里城和宮城)最核心的部分,宮城即皇城,也即大內。宮城周長2.5km,南面3門為大朝會趨朝路,東、西、北3面各僅1門。南門宣德門是宮城正門,亦稱宣德樓,共有5個門道。宣德樓左右分別為左右掖門,東門為東華門,西門為西華門,北面為拱宸門。宮城四角都建有高數十丈(約33m)的角樓。宮城建有角樓,是從北宋東京開創的(14)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版,第311頁。。

入宣德門為大慶殿,是宮城外朝的大殿,后梁時名為崇元殿,每遇大禮車駕齋宿及正朔朝會于此殿,可以認為是舉行朝會及重大典禮的地方。殿外左右橫門為左右長慶門。自大慶殿稍向西北先后有文德、垂拱、紫宸、皇儀及集英四殿。文德殿用于“常朝”,紫宸殿用于“正朔受朝”,集英殿用于“御宴及試舉人”。文德殿前有連接宮城東西門的東西向大街,兩門近里又有左右嘉肅門相對,其南為左右銀臺門。東華門里為皇太子宮。后殿為崇政殿、保和殿。其他內諸司亦在宮內。宮城正門宣德門外有御街,兩側分列省府宮宇,類似于唐皇城。宋代商業繁盛在宮城東華門外表現的最為突出,東華門外是商業最為繁榮的地方,稱為“市井最盛”,原因是禁中在此買馬,且“凡飲食,時新花果,魚蝦鱉蟹,鶉兔脯臘,金玉珍玩衣著”,都是天下最為奇特的。

北宋宮城空間布局尚有一些不清晰之處,但以東西門之橫街,街南為中央政府機構所在地,街北為皇帝居住生活區的劃分也是較為明確的。由于都城是在唐代州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宮城規模較小,至宋徽宗時在宮城外北部營建延福新宮,實為宮城的延伸和擴大。但無論如何,宋都宮城無論在規模上,還是在宮城建筑氣魄上都難以與大明宮相比。

通過與西漢未央宮、唐代太極宮和興慶宮、宋東京大內在內部結構方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唐大明宮在將古代高臺建筑推向極致的同時,又開創了宮城建設的典范,是中國古代宮城建設中最成功的范例,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繁榮富強的實物證據。

3 唐都宮城城門管理及大明宮相關活動

中國古代社會禮法森嚴,社會等級秩序井然。禮是行為規范,法是行為禁約,二者相輔相成,以不同人之間的嚴格級差,保持人際的尊貴卑賤關系,以鞏固政權。隋唐長安城規劃整齊有序,城門類型多樣、等級差異顯著,由宮城、皇城、外郭城及其內部諸門構成的城門系統不僅是都城內外交通的重要通道,還是維護都城空間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相對封閉的都城制度下,唐政府為加強都城防衛及穩定統治,制定出一系列制度對城門進行管理。

3.1唐都城門管理

《周禮鄭注》卷7《冢宰治官之職·閽人》記載:“閽人掌守王宮之中門之禁?!编嵭髯⒃唬和跤形彘T,外曰皋門,二曰雉門,三曰庫門,四曰應門,五曰路門,路門,一曰畢門。王宮從南向北依次設五重宮門,即皋門、雉門、庫門、應門、路門,以體現建筑等級規格。唐長安城的皇城、宮城從南到北設五重大門,依次為為朱雀門、承天門、嘉德門、太極門、朱明門,其中朱雀門相當于皋門、承天門相當于雉門、嘉德門相當于庫門、太極門相當于應門、朱明門相當于路門。

宮內又由數量眾多相對獨立的宮殿群構成,各建筑群內亭臺樓閣數量繁多,因有諸多宮城門、宮門、殿門、閣門等相隔使得宮城布局非常有序。有唐一代,出于保護帝王安全及維護中央權力之目的,在宮城區域實行門籍制度,對宮城諸門進行管理。門籍,是指一種懸掛在宮殿門前的記名牌,上面書寫官員姓名、年齡、身份及特征等,門籍每月更換一次,官員憑借有效門籍進出宮殿門。唐代對出入宮城的官員采取了極為嚴格的審查制度,設左右監門衛掌管宮禁門籍之法,一般百姓更是難以進入宮城區域的。門籍主要適用于兩類人,一類是百官,另一類是宮中服務人員、值宿官吏及一般人員(15)??偙笾骸秲蓾h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第254頁。。百官憑借門籍進出宮殿門,左入右出,而宮中服務人員及值宿官吏則從便門出入。唐律中對違反門籍制度者有明確的處罰規定,主要分為無門籍、無效門籍及有門籍三種情況,且對無籍闌入宮門、殿門、閣門者實施不同的量刑標準。《唐律疏議》卷7《衛禁·闌入宮殿門及上閣》條記載:“諸闌入宮門,徒二年;殿門,徒二年半,持仗者,各加二等。入上閣內者,絞……?!?/p>

除此之外,唐都城門的啟閉時間上也體現出空間上的等級差異,據《唐六典》卷8《門下省·城門郎》條記載:“城門郎掌京城、皇城、宮殿諸門開闔之節,奉其管鑰而出納之。開則先外而后內,闔則先內而后外,所以重中禁,尊皇居也?!碧崎L安城城門啟閉制度非常嚴格,殿門、宮門、城門及坊門啟閉都有特定時間,但因特殊原因,會下令推遲開門。大明宮的建福門、望仙門本來五更開門,與里坊開門時間一致,后來由于吐蕃囚從金吾仗亡命,故推遲了開門時間。

唐代根據城門的使用及禮儀功能的不同,將城門門道設置為單門道、雙門道、三門道、五門道的形制,以反映城門的等級與規格。根據考古資料,唐大明宮的玄武門、重玄門、青霄門、銀漢門、九仙門、右銀臺門、左銀臺門、興安門、建福門等為單門道;大明宮含耀門為雙門道;外郭城的啟夏門、安化門、金光門、延平門、延興門,皇城的安福門、含光門等為三門道;外郭城明德門、大明宮丹鳳門為五門道。一般而言,單門道城門等級規格較低,多為宮城后門或旁門。三門道城門的設置與封建禮制有關,多為外郭城或皇城城門,中間門道為御道,東西兩門道供人行走,左入右出。五門道城門的等級規格較高,適用于都城和宮城南面正門。城門的門道數目與都城布局方位和朝廷禮儀制度有關,門道數目的多少體現城門規格與等級。

3.2大明宮城門活動

都城城門作為都城重要的社會空間,經常被作為一些儀式或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不同類型、等級的城門在都城社會活動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唐代宮城城門成為朝廷舉行朝賀大赦等儀式的重要場所,皇城城門成為皇室舉行娛樂活動的重要場所;外郭城城門由于是都城內外的分界,成為都城送往迎來活動之集中地。

據文獻統計,唐代在大明宮丹鳳門城樓上的朝賀大赦活動共有25次,而在太極宮承天門上的大赦活動僅有7次?;实鄣巧系P門大赦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皇帝在含元殿或宣政殿舉行元日朝賀、改元等慶典之后,由內向外,御丹鳳門大赦;另一種情況是皇帝在南郊祭祀禮畢后在丹鳳門的大赦。唐代前期舉行的南郊祭祀后于城門大赦的儀式,主要是為了突出中央政府的權威,將唐朝強盛的意識和皇帝至高無上的統治形象根植于民眾之中,唐后期的大赦活動體現禮儀與政治密切結合的實用色彩。

唐代前半期,城門除朝賀大赦之外,還是皇帝舉行私人娛樂活動及宴會的重要場所,睿宗曾御皇城的安福門樓、延喜門樓舉行盛大的觀燈活動,這可能與唐代前期的社會政治穩定有關。唐前期國家對社會生活的控制能力較強,統治者經常舉辦統一的、大規模的活動。唐后期受特殊的政治、軍事、經濟等客觀形勢的影響,國家權威隨之降低,城門作為政治、軍事等禮儀場所的特點逐漸被強化。

史籍文獻對大明宮內記載較多的一個宮門就是光順門。光順門作為禁中南門之一,向南與昭慶門、光范門連成一線,成為大明宮內較為繁忙的一條路線,是前朝與后廷人員流動、信息傳遞的重要通道。光順門不僅是大明宮內舉行禮儀活動的重要場所,諸如皇后冊封、命婦朝賀、公主出降冊禮活動均在此舉行,還是官員上書進狀、王室謝恩請罪之地。

光順門位于大明宮紫宸殿紫宸門以西,是進出內廷的西偏門。每當遇到冬至元日、皇帝誕辰之日或皇后、皇太后冊封,百官、命婦需到光順門舉行朝賀皇后、皇太后的活動(詳見表2)。

表2 大明宮光順門朝賀活動一覽表

由表2可知,百官、命婦于光順門朝賀主要有3種情況:第一,皇帝冊封皇后或皇太后時,命百官、命婦到光順門朝賀;第二,冬至、元日,百官、命婦于光順門朝賀皇后;第三,皇帝誕辰之日,命百官先到光順門朝賀皇太后,然后再給皇帝祝壽,以示皇帝對皇太后的尊崇之情。

百官于光順門朝賀皇后最早開始于武則天時期,后來肅宗冊封張皇后,內外命婦于光順門朝賀。張皇后為顯示威嚴,于冬至、元日,百官也要在光順門朝賀張皇后,致使皇后權力開始膨脹。后經禮儀使工部侍郎于休烈建議,肅宗下詔停止了百官朝見皇后之禮,但命婦朝賀皇后之禮儀仍被沿襲了下來,而穆宗時百官、命婦于光順門進名參賀皇太后成為常式。

唐代對命婦朝賀皇后、皇太后也有一些禮制規定,如景云四年(713年)六月對命婦朝賀皇后有一些規定:第一,“諸親命婦,非應朝參,及須辭見謝者,皆不得輒奏。其會集所司,錄人數送內侍省內謁者監,前一日奏。其日平明,于宮城門外車馬集,內謁者監點引,至命婦朝堂下車訖,又點定,然后奏帳訖,各報所由”(16)《唐會要》卷26“命婦朝皇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73~574頁。。朝見當天,外命婦經內謁者監點名引導,至命婦朝堂下車,內謁者監再次點名,確定身份并呈報自己朝見皇后的目的,皇后依次在光順門接見。第二,“諸親命婦常參者,每月二十六日及歲朝冬至寒食、五月五日,命所司于命婦朝堂供養,按期朝見皇后。朝參之日,光政、景運、永安等門,允許命婦車馬出入”(17)《唐會要》卷26“命婦朝皇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75頁。。憲宗時,對外命婦朝賀皇太后有了新規定,如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太常奏:“外命婦參賀皇太后儀制,自今以后,每年元日冬至,外命婦有邑號者,并準式赴皇太后所居宮殿門進名參賀,其立夏立秋立冬,并進名參,如泥雨即停”(18)《唐會要》卷26“命婦朝皇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75頁。。

光順門不僅是大明宮內百官、命婦朝賀活動的重要場所,還是皇帝為重要勛臣及公主舉行哀悼活動的地方。史書記載,高宗曾御光順門為李勣、郝處俊舉哀。玄宗也曾御光順門為宰相及公主舉哀,張說是睿宗時期的宰相,玄宗時任中書令達30年之久,曾為玄宗獻言建策,深得玄宗賞識,故去世之后,玄宗于光順門為其舉行哀悼儀式,并停止第二年的元正朝會,以示恩寵之意。金城公主與吐蕃和親,對唐蕃的民族交流做出重大貢獻,故金城公主薨后,玄宗于光順門舉哀公主,并輟朝三日,以示對公主的哀痛?;实墼诠忭橀T為公主及重要功臣舉行哀悼活動,是大明宮內喪葬禮儀展開的重要空間?;实墼诠忭橀T的舉哀活動,反映離去之人的身份和地位。

光順門作為前朝和后廷的分界,也是太子監諸司奏事、行使臨時決事權、皇室子弟舉行謝恩活動的重要場所。史書記載,高宗因患風痹,曾于龍朔三年(663年)十月辛巳朔,“令皇太子弘每五日一至光順門,監諸司奏事,小事由皇太子決之”(19)關于皇太子五日一至光順門監諸司奏事的記載見于《資治通鑒》卷201《唐紀十七》,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6338頁;《新唐書》卷3《高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63頁;《新唐書》卷81《孝宗皇帝弘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589頁;《全唐文》卷13《高宗三·命皇太子領諸司啟事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64頁;《唐大詔令集》卷30《大帝命皇太子領諸司啟事詔》,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100頁。。高宗令皇太子五日一至光順門監諸司奏事,一方面是由于光順門位于中書省、殿中內省、御史臺等重要機構的北側,便于諸司奏事;另一方面也為了培養未來皇位繼承人的目的。太子、公主曾于光順門舉行過謝恩活動。玄宗時期,裴光庭因規諫太子諸王有功,得到皇帝的特別恩寵,于光順門受太子諸王的謝恩。郡縣主出嫁之后,也要赴光順門給皇后謝恩。光順門由于其位置的特殊性,加上受社會政治因素的影響,從而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

光順門也是代、憲二宗從事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九月:“以人為菩薩、鬼神之狀,導以音樂鹵簿,百官迎于光順門外”(20)《資治通鑒》卷223《唐紀三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7176頁。。又命“百官觀浮屠象于光順門”(21)《新唐書》卷6《代宗本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72頁。。代宗大歷三年(768年)七月望日“于宮中造盂蘭盆,百官班光順門奉迎導從,歲以為?!保?2)《新唐書》卷145《王縉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4717頁;《舊唐書》卷118《王縉傳》,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3418頁;《資治通鑒》卷224《唐紀四十》,北京:中華書局,1956年,第7202頁也有相同記載。。憲宗統治期間,曾試圖利用佛法來維護統治,元和十三年(818年)憲宗開光順門迎接鳳翔府法門寺內的釋迦牟尼佛骨,祈求佛骨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佛事活動影響了百姓的日常生活,韓愈上了著名的《諫迎佛骨表》。列舉歷朝佞佛的皇帝“運祚不長”,“事佛求福,乃更得禍”。但韓愈沒能阻擋憲宗迎佛骨,還險些喪命。

光順門作為大明宮的一個重要宮門,既是大明宮前朝和后廷的分界,又是前朝、后廷人員信息流通的重要通道,在大明宮內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禮儀空間,具有特殊的空間意義。目前光順門仍未經考古發掘,對其形制不甚清楚,但透過光順門的史實隱約可見大明宮昔日的繁榮與輝煌。由此亦可看出城門作為都城中的實體建筑,既是出入都城地域空間的重要通道,又是王朝權力、政治權術的運作舞臺。

4 建議

大明宮遺址位于今西安北關,南至環城北路、華清西路,北至常青二路,西至貞觀路、未央路、星火路,東至東二環及其北延伸段。1961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陜西省人民政府批準了“唐長安大明宮遺址保護總體規劃”。2006年,成為國家文物局第二批“十一五”期間國家重點推進的大遺址保護工程之一。2010年,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對外開放。201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半個多世紀以來,經過考古人員以及都城研究者持之不懈的工作,以及國家各級文物部門、世界各地遺產保護專家的不懈努力,大明宮遺址的保護工作已成為大遺址保護成功案例。在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內既有對重要建筑基址克隆覆蓋式保護展示(如含元殿、麟德殿、宣德殿、紫宸殿等遺址),多個博物館(丹鳳門遺址博物館、大明宮遺址博物館、唐代磚窯址博物館等),大明宮微縮景觀(1:15)、考古探索中心、《大明宮傳奇》3D電影以及特色演出《日月大明宮》(多媒體動態藝術空間體驗秀)、冬至祭天禮等活動全面展示大明宮時代的盛唐文化。然而上述內容仍不能改變參觀者難以認識大明宮遺址真面目的尷尬,究其原因還在于大明宮遺址空間范圍的廣闊、土遺址的局限以及缺少直接參與機會所致。鑒于此,建議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管理者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第一,與影視公司、文化演藝以及旅游部門合作,組織由社區居民、游客共同參與的歷史劇的演藝活動。演繹的題材應源于大明宮內或唐代各種歷史事件、人物故事、風俗習慣等,讓參與者在演繹過程中熟悉這個特殊的歷史空間,展現唐代宮廷生活畫卷、禮儀制度、政治斗爭、空間秩序等。如在光順門遺址處策劃一些游客可以直接參與的活動,如命婦朝賀、公主冊封等進行模擬、復原,讓游人能夠更好地感受大唐儀禮與大明宮遺址的認知,關心和支持大遺址保護工作。

第二,引進先進的科技手段,借鑒美國好萊塢環球影城中的3D、4D高清技術,將成功的影視作品、歷史故事等實景展示,這一做法必將引起轟動。《大明宮傳奇》自大明宮國家遺址考古公園開放之日其至今仍沒有改變,這與大明宮這個舞臺上豐富的歷史文化內容和國家級遺址考古公園的稱號極不相稱。借助3D、4D高清技術把已有的驚心動魄、虐心的愛恨情仇等影視作品直接帶給觀眾,在時空轉移中感受唐代宮廷氛圍。

第三,最為簡單直接的做法是開放大明宮微縮景觀區。目前大明宮遺址內微縮景觀的利用率并不高,即便對于專業研究人員也很難在看臺上看明白大明宮的結構及各建筑的用途。如果開放這一區域,盡管縮小后的空間難以達到實景帶來的震撼,但是對于游客感受大明宮空間秩序則更為直接,有利于產生由近距離觸摸“歷史”而帶來的親切感。

第四,在西安建設中國古都博物館,系統展示中國古代都城空間發展序列,凸顯唐大明宮在唐代長安城空間結構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該博物館中建設古代宮城空間演化軌跡,凸顯唐大明宮在古代宮城空間與文化發展上的意義和特色。

動態信息

Study on the Protectionmethods on Tang's Daming Palace Site

XIAO Ailing
(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Shaanxi 710062,China)

Abstract:The Daming Palace of the Tang Dynasty was built in the 8th year of Emperor Tang Taizong's reign,and was completed in the 3rd year of Gaozong's reign.It is one of the famous three palaces and the political center of the Tang Dynasty,which not only changed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order of the Tang Chang'an city,but also influenced the Chinese ancient urban spacemorphology a lot.But after the fall of the Tang Dynasty,the Daming Palace faded out of the sight of people and then served as a reminder of historic ruins.Since themid of 20th Century,the scale,form,layout,space structure of the Daming Palace is clear with each passing day with the help of the archaeological,architectural,historical and other academics study.And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the site protection of Daming Palace became the focus of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experts of China and even the whole world.On October 1st,2010,Daming Palace 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 opened to the public all over the world.But the author consider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tourism of Daming Palace National Archaeo logical Site Park through a series of questionnaires,such as the low cultural sensitivity of the community,short of visibility of the attractions and not enough participation of visitors and so on,which are resulted from the public's deficiency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notation value and protection value.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the Daming Palace site and its historical status of Chinese ancient palace,and put forward some specificmeasures for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Key words:the Daming Palace of the Tang Dynasty;National Archaeological Site Park;somemeasures for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肖愛玲(1969-),女,陜西師范大學西北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城市地理學、中國古都學與都城遺址保護。E-mail:xiaoailing@snnu.edu.cn.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区第一页|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97| 亚洲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凹凸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偷拍久久网| 一个色综合久久| 亚洲高清无在码在线无弹窗| 国产精品伦视频观看免费| 99视频精品全国免费品|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激情小说另类| 白浆免费视频国产精品视频|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视频播放9000| 国产精品v欧美| 亚洲男人的天堂久久香蕉网| 日韩av资源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青青操视频免费观看| 毛片久久久| 成人午夜网址|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一区二区午夜|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 最新日韩AV网址在线观看| 丁香五月婷婷激情基地| 久久中文字幕2021精品| 精品国产网站|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深田咏美|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天堂免费|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尤物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在线综合图区| 色综合色国产热无码一|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国内视频精品| 在线无码私拍| 亚洲成综合人影院在院播放| 日韩激情成人| 91小视频在线| 九色视频一区|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 国产拍在线| 亚洲va视频| 少妇露出福利视频|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亚洲无码91视频| 亚洲精品日产精品乱码不卡|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国产视频大全|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高清| 美女视频黄频a免费高清不卡| 亚洲熟女中文字幕男人总站| 国产免费网址| 美女无遮挡免费网站| 国产日韩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1024国产在线| 毛片a级毛片免费观看免下载| 国产视频自拍一区|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爽毛片毛片| 久久免费看片| 国产理论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青草视频在线观看国产| 伊人久久福利中文字幕|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一区| 波多野结衣一二三| 国产中文一区a级毛片视频| 熟妇丰满人妻av无码区|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永久免费AⅤ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网址| 久久网欧美| 激情无码字幕综合| 国产又粗又爽视频| 亚洲无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