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鄭州市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孫 危,吳勝蕊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鄭州 450001)
?
工業遺產保護之培育型主體研究
——以鄭州市為例
孫 危,吳勝蕊
(鄭州大學 歷史學院,鄭州 450001)
摘 要:工業遺產是在工業經濟發展到一定時期的產物,是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歷史變遷的見證。但在新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工業遺產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如何調動相關主體對其進行保護是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的關鍵。結合工業遺產保護的相關概念,在諸多的保護主體中著重研究了培育型主體的范圍及其重要性,并以鄭州市為例提出相關的保護策略。
關鍵詞:工業遺產保護;培育型主體;鄭州
工業遺產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的催生物,是一類特殊的文化遺產,有著特殊的和普遍的價值,保護工業遺產不管從哪一方面來說,其意義都是深遠的。
1.1定義
關于工業遺產的定義,國內外雖然認識有些差異,但基本概念還是相同的。
國外在2003年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協會(TICCIH)頒布的《下塔吉爾憲章》中,工業遺產定義為:“其是工業文明的遺存,它們具有歷史的、技術的、社會的、建筑的或科學的價值。這些遺存包括建筑、機械、車間、工廠、選礦和冶煉的礦場和礦區、貨棧倉庫,能源生產、輸送和利用的場所,運輸及基礎設施以及與工業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如住房、宗教崇拜或教育設施等”[1]。
國內,2006年4月18日,以“重視并保護工業遺產”為主題的中國工業遺產論壇在江蘇無錫舉行。論壇通過了《無錫建議——注重經濟高速發展時期的工業遺產保護》,這是我國首部關于工業遺產保護的共識文件,同時也將我國工業遺產保護問題提上了議程。在《建議》中還首次規定了中國工業遺產的內涵:“具有歷史學、社會學、建筑學和科技、審美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包括工廠車間、磨坊、倉庫、店鋪等工業建筑物,礦山、相關加工冶煉場地、能源生產和傳輸及使用場所,交通設施、工業生產相關的社會活動場所,相關工業設備,以及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
這兩個定義都強調了對物質文化遺存的保護與利用,但《下塔吉爾憲章》更著重強調了這一點,而《無錫建議》則在定義物質文化遺存的同時,也提出對工業遺產的非物質文化要素的關注,如對工藝流程、數據記錄、企業檔案等的保護與利用。
1.2價值
(1)技術價值。由于技術是工業的核心,所以這一價值是工業遺產的核心價值所在,也是工業遺產區別于其他遺產的關鍵。工業的每一次革新都是技術進步所推動,也都代表了人類工業文明的不斷前進,三次工業革命無不證明了這一點。技術價值涉及工業遺產的方方面面,比如,建廠之前的合理選址,建造過程中對房屋的抗震要求和建造技術,機器的安裝、調試、運行和改進,工藝流程的設計、產品的不斷更新,甚至管理過程中的科學管理和組織方式等等。正是這些技術的支撐,才使工業遺產不同于其他的文化遺產,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這也是工業遺產的真正價值所在,而且這些技術保存下來對今后的工業發展也不失為一個寶貴的經驗。
(2)社會價值。工業遺產蘊含著巨大的社會價值,工業遺產在成為遺產之前就已造福了社會,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的財富價值,也為社會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因此可謂間接地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而隨著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對環境的污染日漸嚴峻,工廠、企業也想方設法地改進技術去治理污染,又體現了其人性化價值。及至工業日漸衰落之后,不少工業遺產仍是許多人的情感歸宿,而其保留下來的企業精神也將激勵很多人,有的還可以作為歷史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而具體的工業遺產地則揭示了一個地區乃至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代表了文明的歷程。除此之外,很多工業遺產地的周圍還建有綠化、休憩設施,這都是社會價值的體現。如果能合理的保護和再利用,工業遺產所能提供的社會價值將會更加令人矚目。屆時將會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進而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
(3)歷史價值。歷史價值是文化遺產的普遍價值。縱觀這三次工業革命,不僅是生產力的提高,也是一部技術史。而作為歷史發展的重要一環,我們不能任其被遺忘和湮沒。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多年,每一段歷史都是至關重要的,都是歷史長河中的瑰寶。一旦忽視或者丟棄了工業遺產承載的這種歷史價值,就抹殺了城市、國家和民族的重要記憶,使歷史出現重大空白[3]。具體來說,首先,工業遺產的歷史價值更多地體現在技術史的演變上,是科學技術史研究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次,工業遺產見證了一個時期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記錄了一代人甚至幾代人的成長。最后,城市變革也能在工業遺產的身上看到其背影,因此工業遺產也是研究城市發展史的重要材料。
(4)藝術價值。藝術價值是工業遺產的附加價值,也是其獨特價值,主要體現在工業建筑美學和機器美學上。雖然每當提及工業遺產時,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多是破敗不堪的廠房、荒草叢生的院落、人跡罕至的車間,但其美學價值是不容忽視的。很多工業遺產地的建筑是著名建筑師精心選址、走心設計的結果:選址上,不管是自然因素還是人文原因都考慮在內,可以說是地利人和因素俱佳;在設計建筑時,將工業需要、建筑美學、時代元素緊密結合。很多建筑目前仍是地標,有的甚至還是一個城市的象征,因此具有豐富的審美價值。而機器美學則是工業遺產的專屬藝術價值,至于車間的布置、機器的設計,也都是一門藝術。
(5)文化價值。工業遺產的文化價值主要表現為企業文化和時代文化。在工業發展過程中,企業文化和由此衍生的企業精神是一個企業發展的關鍵。正是這些企業文化給職工帶來了溫暖和動力,在某些家庭,一代人甚至是好幾代人都在為該企業貢獻力量。直到當下,可能因為種種原因工廠早已倒閉,但很多人仍然對這些工廠具有濃厚的感情。時代文化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末這個時代由工業帶來的特殊時段的文化。在此時期的中國,也是工人階級的產生、壯大之時,他們為了美好的未來而抗爭、而奮斗,因而這個時代的文化是應該被永遠銘記的。工業遺產在被保護和合理利用之后,有的建成了博物館,有的建成了紀念館,對那個時代的文化的宣傳起到了促進作用。
(6)經濟價值。不同于其他類別的文化遺產,經濟價值是工業遺產的主導價值。有人會認為工業遺存是落后的象征,它的存在會影響和阻礙城市的經濟發展。實則不然。其實不管是多么先進的科技,都離不開最基礎的制造業。
工業遺產更多的經濟價值體現在合理的再利用上。工業遺產建筑的物質壽命一般比其功能壽命長,在工業生產功能退出后,轉換使用功能,發揮工業遺產建筑的再利用價值,可以避免資源的浪費[4]。現階段對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模式可謂多種多樣,有博物館、紀念館,也有創意產業園區,更有購物城、旅游地等等,由此帶來的經濟價值也是不容忽視的,更不用說一系列的聯動經濟價值了。但這種再利用模式必須保持在工業遺產完整性、真實性基礎上進行。值得注意的是,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必須嵌套在整個城市發展規劃之中,與整個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變革相一致。
1.3保護工業遺產的意義
(1)有助于保護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當前人們對文化遺產的概念理解仍十分傳統和狹隘,認為只有具有光鮮的外表和看得見的巨大價值才被稱為文化遺產,如長城、故宮等,亦或是自古流傳至今被稱為文物的東西,卻很難將那些老舊失修的簡陋工業設備和廠房與文化遺產聯系起來。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門類,保護與再利用的恰當實施,更有利于對文化遺產的深入保護,也更能使文化遺產的對象和門類呈現出多樣性。
(2)為工業遺產本身帶來新的活力。工業遺存是工業文明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歷史見證,也是推動新興產業出現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的載體。因此保護與利用好工業遺產對工業遺產地本身來說也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對工業遺存的正確保護不僅維系了其原真性,也是一個更高層次的保護。在這種模式之下,工業遺產獲得了新生,以另外一種姿態屹立于世,以更好地為人們服務。
(3)有利于增加城市特色。工業是城市的一部分,也是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對于城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工業遺產見證并展現了近現代中國社會的變革與發展軌跡,既是一個城市的重要記憶,更是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下很多城市大拆大建,拆除認為不符合“新潮流“的東西,而在經歷一輪的所謂“更新”之后,竟發現所有城市出奇的一致,可謂千城一面,沒有自身的特點。而對城市重點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將其打造成為城市的名片,無疑會成為城市的一大特色。
(4)有利于推動社會發展。工業遺產對于社會發展的意義更是非同凡響。復興經濟、發展節約型社會、推動社會穩定,都是通過對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再利用而實現的。
(5)保留了人類的特殊記憶與傳承。工業遺產對于人類來說,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意義。對于前人來說,那是他們曾經奮斗過的地方,承載了一代甚至是幾代人的理想和青春,是他們感情的寄托;對于當代人而言,保護和工業遺產不僅體現了對前輩的尊重,還是對自己、對后代的負責。對這些工業遺產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利用不僅避免了浪費,還能產生新的經濟增長熱點,可謂有百利而無一害。就后輩而言,一百本書也不及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將工業遺產實現可持續發展,就如古人將文物留給后人一樣,意義非凡。
從概念角度出發,對于工業遺產會有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但其存在的價值是大家所公認的。不管是技術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還是藝術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對于文化遺產,對于工業遺產本身,對于城市、社會、人類,都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傳統工業時代逐漸被信息工業時代所替代之后,對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是大勢所趨,也會逐漸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和參與,這必將是一個時代的呼聲。
2.1研究范圍和特點
“培育”二字取培養教育之意,其范圍主要是高中、初中和小學階段的在校生。此類人群的主要特點是:
第一,思想尚未定型,因此處于最易見教育成效的階段。這一階段在校生的年齡在7~18歲之間,他們中的大多數還處于人生的早期階段,尚不成熟,但也是自我意識迅猛發展的階段,如果能抓住這一階段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往往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好奇心重。培育型主體人群大多對未知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望,并渴望通過自己的能力去發現和創造出一些事物,以此來提升自信心。
第三,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均較強。他們具有直觀的形象思維,不管是觀察力、概括力,還是想象力、記憶力,都在不斷增強,此外還有思維敏銳、接受新事物較快的特點。
第四,重視學校教育。在當下的中國,該年齡階段的人群一般都比較倚重學校教育,內心對學校、對老師非常敬重,就其內心深處而言,還是比較愿意接受前兩者的教導。
2.2加強培育型主體研究的重要性和意義
第一,工業遺產是歷史的產物,需要在歷史發展中培養接班人。狹義的工業遺產是從工業革命甚至在其之前的準備階段就已存在,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受其他原因的影響,工業遺產的數量也日漸增多。廣義的工業遺產更是包括古代的眾多工業門類。由此可以看出,工業遺產是歷史發展的產物。所以對工業遺產的保護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須在歷史的發展中培養更多的接班人。而接班人就是培育型主體。對其進行工業遺產知識的熏陶在工業遺產的保護發展史上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培育型主體是祖國的未來,承擔著工業遺產保護的責任。毛澤東同志曾把青少年比作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他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歸根結底是屬于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中國的前途寄托在你們身上……”這句話也適用于培育型主體的工業遺產,在不久的將來,工業遺產的保護是要靠這些人來承擔的。
第三,培育型主體大多都是家庭的核心,因而能帶動單個的小家庭進行工業遺產保護。當今中國的家庭關系相對比較簡單,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這就形成了一個現象,即孩子就是家庭的核心,幾乎所有大人的活動都是圍繞孩子來進行。此現象的好處之一就是,如果將孩子對工業遺產的興趣培養起來,其帶動起來的很可能是全家人對工業遺產的關注和保護,因此這個潛在的力量實在不容小覷。
第四,有利于多方面培養培育型主體,也為國家培養工業及文化遺產專業的人才。工業遺產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包含了很多專業知識,比如文化遺產知識,現在很多的工業遺產地都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涉及的知識面也非常廣闊;至于工業方面的知識,很多工業遺產地的技術價值也是不可估量的,在培育型主體進行學習和參與的過程中對其進行相關方面的引導,將會為我國培養出來更多工業方面的人才。
下面以鄭州市為例進行闡述。截至2014年,鄭州市普通中學在校學生數為49.307 0萬人,普通小學在校學生數為75.120 8人,總數為124.427 8萬人,2014年鄭州市總人口數為937.8萬人①以上數據來自鄭州統計信息網.http://www.zzstjj.gov.cn/tjww/tjsj/ndsj/webinfo/2011/12/1323917831719836.htm.。綜合分析以上幾個數據,培育型主體約占鄭州市總人口的13.3%,這一群體的人數無疑是龐大的。除此之外,通過圖1可以看出近5年來,培育型主體的人數有急劇上升的趨勢,加之二孩政策的全面放開,此趨勢將可能持續下去。如此看來,如果培育型主體能參與到工業遺產保護的隊伍中來,對于工業遺產甚至對于整個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將是一個巨大的能量。

圖1 近年來鄭州市中小學在校人數的變化曲線
關于具體的策略,考慮到培育型主體還是在校的學生,所涉及的其他主體無外乎是學校、家庭和社會了,因此可從以下3個方面入手。
(1)學校。學校可以組織多種多樣的活動來開展工業遺產保護的宣傳。首先,定期地開設一些工業遺產相關知識的講座,可以是視頻的播放,也可以是相關知識的講解,形式必須要活潑生動,之后可以布置幾個簡單的思考題,打開學生的思維,以樹立其保護工業遺產的意識;其次,定期組織學生到當地的工業遺產地或者相關博物館、紀念館、景觀公園等地方參觀,直觀地告知學生什么是工業遺產,為什么要保護工業遺產?當然之后的參觀游記是不可少的,以引發培育型主體的思考;再次,組織或者引導學生以實際行動參與到工業遺產的保護中來。
(2)家庭。家庭是培育型主體教育的關鍵,父母只要帶動起孩子的積極性與熱情,就可以為保護工業遺產打開一扇窗。具體辦法有:第一,為孩子購買一些相關的書籍或視頻資料,并能陪同孩子對工業遺產的相關知識進行了解;第二,在孩子的課外時間,培養其工業遺產的保護意識或者工業的相關知識。這樣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家庭里的其他成員也都會逐漸關注工業遺產的保護問題。
(3)社會。社會在對培育型主體進行工業遺產教育方面,最應該做的就是大力保護工業遺產。例如在鄭州,可以擇取一些重要的工業遺產,為培育型主體參與工業遺產保護提供一個重要的實踐場地和教育平臺。這里不妨以鄭州紡織機械廠為例。
該廠是中國紡織總會中國紡織機械工業總公司的直屬企業,是國家“863”高技術計劃CIMS技術應用工廠。屬全民大一型企業,廠址在鄭州市南陽路290號。該廠始建于1949年11月,廠區占地面積43.57萬m2,建筑面積20萬m2。建廠后,先后與日本、美國、德國、瑞士等國家建立了技術合作關系,擁有各類設備2 700多臺,共有產品1 000多種,每年生產近百種。其中,GA301型雙漿槽漿紗機榮獲國家優質產品金獎,年產1.5萬t 的滌綸短纖維后處理設備和干法腈綸生產裝置,榮獲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獎和重大科技攻關獎。1990年,全廠職工總人數7 100人,固定資產原值1.72億元,全年完成產品產量3 569臺,13 961 t,工業總產值1.92億元,實現銷售收入1.67億元,出口創匯427萬美元,利稅總額5 115萬元[5]。
保護規劃方案如表1所示。

表1 鄭州機械紡織廠規劃方案
如果鄭州有這樣的一處甚至更多的工業遺產再利用之地,那又何愁學校和家庭對培育型主體的工業遺產教育沒有施展的舞臺呢?
在經濟急速發展的當下,工業遺產的概念和重要價值需亟須我們去了解、宣傳和傳承。盡管關于工業遺產的概念在國內外不盡統一,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們對工業遺產的理解。而無論從價值方面,從核心的技術價值,還是從社會價值、歷史價值、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無一不反映出工業遺產在歷史長河中的不可或缺這一事實。工業遺產的過去我們無緣參與,但是其現在和將來我們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在當代的中國,除了更多的宣傳和號召更多的人參與到工業遺產的保護中來和制定更適合工業遺產保護想政策之外,更多的則是培養傳承人。而在所有的傳承人中,培育型主體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不僅是未來工業遺產保護的傳承者,更是工業遺產保護積極參與者。可以從學校、家庭和社會入手對培育型主體進行教育和引導。而這個基礎的工作就是,在當今的城市中有一些基礎的工業遺產保護成功改造案例,給整個教育提供實踐基地。對于此,我們需要做的還有很多。
工業遺產保護就像是一個接力棒,需要代際之間的傳承,只有這樣,工業遺產才能長久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中國國家文物局.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51-252.
[2]無錫市文化遺產局.中國工業遺產保護論壇文集[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7:1.
[3]張京成,劉利永,劉光宇.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利用“創意經濟時代”的視角[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69.
[4]劉伯英,馮鐘平.城市工業用地更新與工業遺產保護[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168.
[5]鄭州市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鄭州市志(第4分冊)工業卷 農業水利卷[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355.
動態信息
Study on the Cultivating Subjec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
——Taking Zhengzhou City as the Example
SUN Wei,WU Shengrui
(History Department,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Abstract:Industrial heritage is the outcome when the industry economic develop into a certain period.It also witness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and the transition of the history.However,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new history,the industrial heritage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To industrial heritage,how tomobilizemore relevant groups to join into these protect activities is the core of the research.In this paper,combining withmany concepts of industrial heritage protection,we will lay stress on studying the scope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subjects,and take Zhengzhou city as the example to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Key words:industrial heritage;cultivating subjects;Zhengzhou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志碼:A
作者簡介:孫危(1973-),男,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遺產。E-mail:sunwei@zzu.edu.cn.
基金項目:鄭州大學2014年度研究生教育科研專項支持基金項目(2014yjsjy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