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鵬
加強供電企業工程財務管理的若干途徑
王學鵬
(國網安徽省電力公司利辛縣供電公司 安徽省利辛縣 236700)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也越來越高。供電企業工程財務管理對電力企業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在實際工作中,存在財務部門管理不力等問題,制約了供電企業的長足發展。因此,電力企業應當尋找財務管理的有效途徑,加強企業財務管理。本文將具體探討目前供電企業工程財務管理的問題,以及相關策略,希望為相關人士提供一些參考。
供電企業;工程財務管理;途徑
新時期我國的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對電力企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國的供電企業應當盡快建立成熟的內部控制體系,促進企業的穩定發展。在這一背景下,工程財務管理顯得至為重要。企業只有采取工程財務管理的有效辦法,才能規范財務管理,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促進社會經濟的穩定發展。
1.1 合同管理條例不規范
制定工程施工合同,主要是為了保證工作的正常運行。只有規范合同管理條例,才能有效行使承保人和發包人的權利。合同管理條例是判斷施工情況、工程質量的首要標準,目前一些企業卻存在著合同管理條例不規范的情況,加重了工程的負擔,影響了財務結算[1]。
1.2 財務核算不符合標準
供電企業的財務核算要以國家制定的會計法規為基礎。但是在具體的工作中,會計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很難實現核算工作的統一化。一部分企業沒有按照規定對財務進行核算,致使利潤虛增長的問題嚴重,還有一些企業將借款費用納入工程建設之中,致使資產虛低的問題嚴重。
1.3 部門間相互配合不夠
對供電企業的工程財務進行管理,需要各部門的有機配合。由于缺乏相應的約束機制,部門職責不清,致使財務管理工作難以進行。
2.1 確保部門分工明確
當前的供電企業,各部門職責不清,在財務管理上沒有有效發揮各自職能。供電企業應當對各個部門進行明確分工,加強信息交流,使財務管理部門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2]。
此外,供電企業應該建立相應的電子信息平臺,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各部門在統一的平臺上進行溝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經濟效益。
2.2 建立規范管理制度
(1)供電企業在進行工程管理時,應當將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標投標制、合同管理制等納入具體工作中,這些制度可以保障工程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2)在具體工作中,企業應當詳細制定管理制度,對工程項目的質量水平、費用進度等方面進行規定。如果企業沒有詳細制定管理制度,很容易出現工程簽證的違法問題、工程成本的錯誤計算問題、招標投標過程的虛偽性問題等。因此,供電企業應當建立其相對健全的管理體系,嚴格落實審查制度,掌握合同的談判工作,盡量避免工程風險。
2.3 重視工程物資管理
供電企業的物資管理是財務管理的重要環節。在我國當前的用電企業中,存在很多工程材料控制工作不力的問題。企業應當改善自身的物資控制工作,精確計算工程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工程的材料要由發包單位負責供應,施工單位只在工程用工方面準備材料即可。面對這種情況,供電企業要做好物資管理工作,計算工程成本,在使用庫存材料時進行有效記錄,從而加強供電企業工程財務管理制度[3]。
2.4 注重內部審計監督
供電企業在進行財務管理時,需要重視內部審計監督的作用。一般來說,外部審計監督發揮著監察工程工作的主要作用,但是內部的審計監督同樣必不可少。
①相對于外部審計監督來說,內部的審計人員更加了解企業的現狀,他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掌握企業的運作信息,在工程建設中進行動態監測,確保監測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②在外部審計機構對工程建設進行審查時,內部的審計監督部門能提供相關材料,使內外監督同時進行,促進審計工作的開展。
2.5 提高管理人員素質
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對提升供電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企業應當對財務管理人員定期培訓,一方面,財務管理人員需要掌握工程造價、固定資產目錄、概預算等基礎知識;另一方面,財務管理人員應當提高身心素質水平,履行工作責任,避免出現錢權交易的違法行為。企業可以建立相應的獎勵懲罰機制,對管理工作完成較好的人員給予獎勵,對管理工作完成較差的人員施以懲罰,從而提高財務管理的工作效率。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電力企業的經濟效益也在穩步提高,想要促進供電企業的長足發展,就必須做好企業內部工程財務管理的工作。目前供電企業的財務管理存在一些問題,企業必須確保部門分工明確、建立規范管理制度、重視工程物資管理、注重內部審計監督、提高管理人員素質,從而有效提高供電企業的財務管理水平,實現供電企業的效益最大化。
[1]張波.供電企業工程財務管理內部控制措施分析[J].西部財會,2016,04:49~51.
[2]劉中鋒.縣級供電企業工程全過程財務管理探討[J].財經界(學術版),2014,18:195.
[3]田偉,荊明.淺談如何構建供電企業工程財務全過程管控體系[J].財會學習,2015,09:69~70.
F406.72
A
1004-7344(2016)31-0234-01
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