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鶴
終端區空中交通管制運行品質綜合評價
李峰鶴
(西北空管局管制中心 710082)
終端區空中交通管制運行品質綜合評價勢在必行,是終端區空中交通管控質量改進的必要條件。綜合評價主要從控制交通流密度、管制運行安全性能、管制運行效率、管制員工負荷四個方面評價,基于智能信息系統,收集相關指標,構建分級指標評價體系,構建模型。
空中交通管制;終端去;品質;綜合評價
航空已成為重要的運輸途徑,運輸速度相較于地面運輸擁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我國航空事業蓬勃發展,航空運輸物流市場份額不斷上升。空港已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重要節點,空中流量越來越大,與此同時空中管制的風險越來越高,歷史上不乏空中相撞的飛行事故,加強空中管制管理不僅可保證航空安全,還有助于充分利用空域資源,提高空港利用效率[1]。如何正確的評價終端區空中交通管制運行的品質,對于科學管理具有重要意義,是進行持續質量改進的必經之路。本次研究就終端區空中交通管制運行品質綜合評價進展進行概述,并嘗試提出評價體系標準。
航空事業科學管理水平不斷提高,但有關于終端區交通管制運行評價研究并不多,一方面與控制交通特殊性有關,空中交通涉及多部門、多地域、多機構、多國家工作,相關研究中發表較少,具有一定的保密性,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空中交通發展速度非常快,可以說日新月異,舊的理論往往未能實踐便已不適應現狀。綜合評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空中交通密度評價
密度評價可從戰略、戰術兩個層面評價,前者反映空域復雜性,后者體現在管制單元空域交通擁擠程度。目前國內外密度指標仍以管制單元航空器架次作為主要指標,近年來逐步發展出更豐富的指標,如2005年Micheal等針對機場、終端、航路、區域等建立一套層次型空中交通擁擠評價指標體系,如單元飽和度、排隊長度等。國內也陸續推出了類似的標準,并設定擁擠等結果判斷定性標準,近年來“動態密度”、“交通無序性”、“交通流擾動分析”、“扇區動態空域流量管理”等理念開始推行。
1.2 管制運行安全性能評估
保障安全是管制的核心目標,旨在減少空中碰撞等風險事件發生率,已被用于民航安全管理。國內外都相繼建立碰撞模型,以決策空域管理,定性方面,大量循證研究證實,通過對終端區進人、機、環、法四個方面進行綜合管理,可降低風險發生幾率。ICAO推薦采用威脅差錯管理或日常運行安全監測方法,評價管制運行安全性能,在國內相關研究并不少見。
1.3 管制運行效能評價
管制運行效能指標還包括減少空中非必要停留、減少航班延誤,國內外航空公司都非常重視運行效能的評價,效能的提高可節約成本,提高周轉率,提高服務質量,建立良好的口碑,對于終端區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我國民航相關領域發展較晚,僅開展航班放行率、航班正常率統計,缺乏對航行時間的全面系統管理,統計數據的價值未能得到充分挖掘。
1.4 管制人員的工作負荷評價
管制人員工作負荷直接影響其工作狀態,進而影響管制的安全、效能、擁擠密度,若負荷過大,工作狀態下滑,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反映速度減慢等情況,管制效率下降,出現差錯的風險上升,影響空中交通安全。
2.1 指標體系
一級指標包括控制交通流密度、管制運行安全性能、管制運行效率、管制員工負荷四類。二級指標包括流量統計指標、空中交通擁擠度指標、交通內稟屬性指標、不正常事件率、飛行間隔、告警、航班正常性、航空器運行延遲、管制員工作負荷。每個2級指標又有三級指標。以控制交通流密度為例,二三級指標如下:①流量統計指標,包括機場流量、機場到達流量、機場起飛流量、跑道流量、跑道達到流量、跑道起飛兩類、空域流量等;②空中交通擁擠度指標,包括跑道到達航空器排隊長度、跑道起飛航空器排隊長度、跑道飽和度、扇區飽和度;③交通內稟屬性指標,包括空域相對交通密度、空中交通匯聚性、空域交通分散性、空域交通靈敏性[2]。
2.2 硬軟件支持與定性
硬件設備主要包括管制員隨身的生理檢測設備,綜合航跡數據系統,話音數據系統,電報處理系統等。按照功能可分為以下幾個部分:①感知層,包括智能空管系統信息支撐系統,如自動監視系統、飛行區監控探頭等;②基礎設施網絡層,包括空管局域網、Internet網、移動通信網絡等;③應用服務平臺層,包括飛行計劃管理臺、空域管理平臺、氣象服務平臺等。部分終端區已構建完整的綜合評價系統,將信息匯總到服務平臺,以供管控,開展監視、空域飛行流量管理與警報等活動,以供決策。
2.3 建模與實踐
根據以上指標體系,采用專家討論法,基于實測數據采集,建立綜合評價模型,而后進行實測或仿真模擬,綜合評價模型的信效度,進行模型改進,最終構建綜合評價指標體系[3]。
終端區空中交通管制運行品質綜合評價是一項系統性工作,對終端區的信息管理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綜合評價的最終目的在于指導科學管理,機場管理者本身需要有較高的管理水平,否則綜合評價只是空談。
[1]張 蕾,陳 雯.國內外空港經濟研究進展及其啟示[J].人文地理,2012(6):201~203.
[2]國務院.國發[2012]24號:國務院關于促進民航業發展的若干意見[Z].北京,中國:國務院,2012.
[3]丁松濱,許松林.空中交通管理系統安全的灰色多層次綜合評價[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0,10(4):46~47.
V355.1
A
1004-7344(2016)31-0270-01
2016-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