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平
分析山區玉米地膜覆蓋種植技術
曾小平
(宣漢縣黃石鄉農業技術服務站 四川達州 636150)
近幾年來,我國新農村建設的規模不斷的增大步伐不斷的加快,地膜覆蓋等新型的栽培技術大大促進了農民的增收。通過地膜覆蓋技術的合理應用,可以有效的實現增溫、抑制雜草增長、保墑、蟲害減少,對提高農作物尤其是玉米的產量具有特別的意義,是我國廣大農村增產的重要技術。
山區玉米;地膜覆蓋;種植技術
隨著畜牧業和綜合利用的不斷發展,玉米開始成為旱地重要的高產作物,不僅是糧食作物同時還是重要的飼料經濟作物,對于國民經濟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旱地的缺水條件是影響玉米正常生長最主要的制約因素,所以,如何蓄水,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一直以來都是是旱地玉米培育的主要難題。旱地地膜覆蓋栽培玉米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通過地膜的透光、增溫保水功效,改變玉米田間小氣候,土壤物理性狀,促進土壤養分的釋放分解、供給,增施肥料、管理科學、選用良種、防治病蟲害雜草等措施,是達到增收增產,使單產水平顯著提高的重要措施。所謂的地膜覆蓋,是將0.015~0.02mm厚度的聚氯乙烯、聚乙烯薄膜蓋于畦面,提高土壤溫度,保持水分,加速根系、上部植株生長,提早成熟,提高品質增加產量。近年地膜覆蓋栽培迅速發展,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普遍。對于玉米來說,采用地膜覆蓋技術可增加產量,究其原因:①地膜有增溫保濕作用;②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微生物活動。
1.1 對土壤溫度的調控
根據我國各地實踐和試驗,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在不同的種植區增收效益和增產幅度表現出明顯的不同。根據氣候、環境、耕作、土壤、栽培等條件的不同,實行合理布局,分類指導,將玉米地膜覆蓋栽培重點布置在在最適宜的種植區,充分發揮效應,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增產效果。在布局上,應重點考慮在積溫不足的干旱少雨地區、高寒山區進行推廣。
地膜覆蓋地面后,地表熱量交換情況會發生明顯的變化。白天,太陽輻射透過地膜到達土壤表面,土壤增溫,地膜切斷地面與大氣之間熱、水交換作用的通道,太陽輻射儲存在膜內,地溫提高;在夜間,地膜抑制地面長波輻射,使土壤失熱減少。加之地膜下水汽凝結,還會放出一部分的潛熱。所以,地膜覆蓋后,土壤白天蓄熱增加,夜間失熱減少,地溫明顯高于露地。
地膜覆蓋栽培往往會因為地膜厚度和顏色的不同,對土壤溫度的調控效果也不相同。如淺紫色膜土壤增溫值最大,無色透明膜增溫次之;不同厚度的地膜,對土壤增溫效應產生不同的影響。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土壤增溫與地膜厚度值呈正相關趨勢,地膜厚度減小,增溫效應降低。我國的地膜從最初的0.014mm,減薄至0.008mm,從實際情況看,存在繼續減薄的趨勢。地膜覆蓋技術的增溫效應,決定于地膜的本身的特性外,與地理位置、海拔、緯度、種植行距、土壤濕度、覆蓋度等因素息息相關。此外,不同地區的覆膜的增溫效果也會存在有明顯的差異[1]。
1.2 對土壤水分的調控作用
長江上游大部分地區,常年冬、春干旱,四川省多數山區地區麥季降水量不足200mm,云南等地雨量更少。廣大丘陵坡地干旱尤為突出。地膜覆蓋地面以后,切斷土壤蒸發面和大氣間的水分交換方式,水分只能在地膜地表間的空間內不斷地凝結蒸發,并附著地膜下表面,落到膜內的土壤上,滲入土壤耕層。土壤水分在膜下不斷蒸發一凝結循環。同時,深層的土壤水分,在土壤水勢梯度作用下,不斷向上移到表層,參與水分循環,使得土壤水分聚集在土壤表層[2]。
1.3 對光照環境的調控
因為農作物葉片相互遮蔭,一般情況下,下層的葉片光照條件差,地膜覆蓋后,由于地膜自身和膜下的水珠,對光具有反射能力,增加了近地面空間光量,使植株特別是使下層葉片能獲得較好的光照效果。
1.4 對農田土壤營養的調控
地膜覆蓋加快了土壤礦物質、有機質及分解,促進土壤養分的有效態轉化。地膜覆蓋增加了CO2含量,阻礙土壤中的CO2向大氣中的擴散速度,增加土壤的累積量,由于改善覆蓋下土壤水熱狀況,使土壤中的非生物作用、生物作用增強,土壤中CO2釋放量和累積量增加。
玉米地膜覆蓋栽培作為玉米生產上新型的保護性栽培技術,可以明顯的改善玉米地耕作層的生態環境,調節土壤中熱、氣、水、肥等相互作用,促進玉米發育生長,與同期播種的露地的玉米相比較,增產效果明顯。常規來說,丘陵和山區每公頃增加2250~1500kg,增產率一般為66~100%;平壩地區則每公頃增產2400kg左右,增產率在26.0%左右[3]。
地膜覆蓋技術的栽培一般無無特殊要求,只要是露地栽培采用的品種,都可用于地膜覆蓋栽培技術中。
2.1 播前的準備工作
首先是地膜的選用,由于各地雨量多少、氣候條件、地域狀況、土壤類型的差異,地膜的選用也各不相同。高海拔多雨、寡照低溫地區,適合選用厚度0.007~0.008mm、寬約60~70cm的地膜進行玉米的栽培;干旱少雨的山區地區宜選用厚度0.006~0.007mm、寬70~80cm的地膜進行玉米的播種;春玉米區更適合選用0.005~0.007mm厚度、70cm寬的地膜。其次是田塊的選擇,重點考慮選擇茬口和土壤條件都較好的地塊進行播種。土壤條件需要土層比較深厚。土壤的疏松通氣,結構良好,保水保肥性能和滲水功能較好,肥力中等以上,地勢平坦或緩坡地。茬口要求前茬作物以馬鈴薯、玉米、麥類、豆類或綠肥地為好。
整地精細,施足底肥是關鍵,地膜的覆蓋田塊須冬前耕翻,便蓄足底墑接納雨雪。春后及時進行耙耱保墑和整地,揀拾田間石塊、殘根、雜草等,將土塊打碎,并且應該結合耕耙整地施足底肥,進行合墑起壟,整平壟面,覆膜保墑提濕。以備待播。
因地制宜,選用良種也是影響山地玉米產量的重要的因素。地膜玉米的種植應該選用增產潛力大品質優良、抗逆性強的緊湊型玉米的雜交種。春玉米區,海拔高度在900~1200m左右的,應該選用中晚熟的品種進行播種;海拔在1200~1400m左右的,應該選用中熟品種進行播種;海拔高于1400m的,應該選用中早熟品種進行播種。此外,種子質量也是增產的關鍵,種子籽粒成熟飽滿色澤光亮,可見本品種的固有顏色,大小均勻,無蟲蛀破損,純度在96%以上,凈度在97%以上,種子發芽率高于90%,含水量低于13%。播種前應該及時的進行曬種和選種,播前晴天將種子晾曬,一般需要2~3d,結合晾曬情況進行科學選種,清除雜物雜屑,揀去破粒、秕粒、雜粒、和霉變粒[4]。
采用電流突變量夾角余弦的直流電網線路縱聯保護方法//周家培,趙成勇,李承昱,許建中//(14):165
2.2 地膜覆蓋的技術要點
四川省氣候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該區全年溫暖濕潤,年均溫16~18℃,日溫≥10℃的持續期240~280d,積溫4000~6000氣溫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d。盆地云量多,晴天少,全年日照時間較短,僅為1000~l400h,比同緯度的長江流日較差小,年較差大,冬暖夏熱,無霜期230~340d。對于玉米的地膜覆蓋應該結合氣候條件進行:
(1)催芽。精選種子用60℃熱水燙一下,再用涼水浸種24~48h。種子浸好后撈出,在20~25℃下保持濕潤條件進行催芽,經48h即可出芽。芽宜小不宜大,芽尖長以0.5cm左右適宜。浸種時加入植物抗逆劑,可以有利于芽齊芽壯。
(2)播期。由于催過芽的種子不易粉種、覆膜的增溫效應等原因,地膜覆蓋的玉米可比直播的玉米早播10~15d,如活動積溫在2800℃以上的黑龍江省南部地區可在4月15~20日進行播種。
(3)播種方法。催完芽的種子應該坐水種,土壤含水低于20%時必須要坐水種。用機械開溝坐水,人等距點播,每穴兩粒種芽,兩穴間點化肥。如土壤條件好時可以不坐水,可等距創埯點播,但應馬上進行鎮壓,也可采用氣吸式點播機進行精量點播,須精選并嚴格控制種芽的大小,芽尖不能大于0.5cm。
(4)育苗移栽。育苗移栽可保證適期早播,播期通常可比當地正常播種提早20d左右,能解決前后作季節矛盾,還可保密度,保全苗、齊苗,保行株距一致,且節約用種,增產效果顯著。但育苗移栽較費工費時,故生產實踐中多用于套種栽培。
(6)放苗。催芽坐水覆膜的玉米播種10d以后就開始出苗,出苗后晴朗白天膜底下溫度高,時間長不利于苗期的根系生長,要及時放苗。在2葉1心時放苗最好,每穴1棵苗,并要用土繼續壓實苗眼防止露風透氣。放苗不能過早,太早苗外溫度低不利于小苗生長,可能還會遭霜凍。由于地膜覆蓋減少了地表水分的蒸發,澆水量比露地栽培的要少。但到中后期,由于地膜覆蓋促進了植株的生長發育,植株高大,水分的蒸騰量加大,需水量明顯增加,所以此期澆水量和次數要多于露地栽培。
(7)揭膜。玉米拔節以后就會快速生長,此時降雨增加地溫升高,地膜的存在不利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動,不利于接蓄雨水和根系生長,有礙吸收養分,應該及時揭掉。通常在播種后75~85d玉米孕穗前揭膜,保證撿凈殘膜。
此外,播種期的確定以出苗避開當地晚霜期為宜,比露地玉米一般需要早播7~10d;按所選用品種確定種植的密度,一般畝株數3500~4500株;地膜覆蓋玉米播種后20d左右出苗,在出苗后就應該及時進行相應的田間管理措施;地溫低、播期過早、種子發芽率低、施肥不當、土壤缺墑、蟲鼠害等造成的缺苗斷壟,必須進行及時的補苗措施。
地膜覆蓋栽培技術是我國20世紀80年代推行的集約化的一種栽培技術。結合目前各地的應用結果,地膜玉米比露地玉米每畝可以有效的增產100~300kg。特別是在在我國一些無霜期短以及南方的一年多熟制地區,采用地膜覆蓋進行栽培,可以很好地解決生長季節短、和生長階段熱量不足的問題,增產效果顯著。
[1]王有寧,王榮堂,董秀榮.地膜覆蓋作物農田光溫效應研究[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6,3.
[2]黃珉猷,李毓椿,王天算,等.玉米地膜覆蓋栽培增產原因分析[J].廣西農業科學,2015,1:11~15.
[3]彭忠華,戴保威,顧金春.山區玉米生產可持續發展的對策及措施[J].玉米科學,2015,9(3):89~92.
[4]李洪勛,吳伯志.地膜覆蓋對玉米生理指標的影響研究綜述[J].玉米科學,2014,12(Z1):66~69.
S513
A
1004-7344(2016)31-0202-02
2016-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