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興貴
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及策略
顏興貴
(遵義市播州區農牧局種植業發展科 貴州遵義 563100)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的發展關聯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新形勢背景下,農業結構的調整可以促進農業生產的規劃整合。實現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必須科學合理地進行農業結構的調整。基于此,本文對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以及對策進行分析,供相關人士參考。
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對策
傳統的農業種植業由于受到地域、自然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種植業突變或者是機能減退。就當前的種植業發展現狀來看,應對自然條件的限制比應對種植業結構存在的不足問題更加容易。隨著時代的變遷,形勢在不斷變化,農業種植業想要突破傳統結構的制約,在新時期大背景下可推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優化,轉變種植業的發展方式,因此需要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提高種植業產量,提高經濟效益。
推進農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近些年農業種植業發展形態的要求,因為大面積的增產造成供過于求,或者是非自然性的減產造成供不應求。所以,需要對種植業結構進行調整,以有效平衡糧食產業市場,為農業市場的健康發展奠定基礎,提供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環境;②農業種植業結構的調整對于優化農產品的質量有著積極響應,過高的種植業產量不一定會帶來高額的經濟效益,只有高質量的農產品才能真正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需要大力推進種植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以促進農產品的健康化和高質化;③對農業產品結構進行全面化的調整,依據市場發展需求對農產品結構和資源進行優化配置,重建適合地區特點的現代化農業體系,這樣才能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農業效益;④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農業以及農村經濟都面臨著較大的而競爭,但是因為當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水平較低,農業的整體素質不高,導致農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優勢不明顯,也給農業發展帶來了壓力和沖擊,尤其是單門獨戶的小生產,對于市場良性競爭十分不利,低層次的產業化經營也會在地方農業市場競爭沖處于劣勢,因此需要對農業產業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優化資源配置,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
近年來,播州區按照市場需求和本地資源條件,合理調整了糧、經、飼作物的種植比例,使全區種植業結構在最近幾年呈現“一增兩減”趨勢,即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傳統作物小麥、玉米種植面積減少。全區高效經濟作物種植面積已經占全區播種面積的55%。我區種植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有:
①該地種植業大多采用土地分散經營方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該地區仍然沿襲一家一戶的耕種模式。近些年,這種耕種模式隨著城鄉經濟的發展以及農戶外出務工量的增加,影響了該模式的發展,而這種模式長期發展也造成了土地經營分散,不利于農業的科學化種植以及社會化服務。在農業集約化經營以及高效農業種植方面,發展矛盾表現得尤為突出,對于大農業整體效益的提高十分不利。②農業生產成本的上升以及農產品價格的下滑。依據該地區農資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受到市場供需矛盾的影響,農業種植中使用的種子、花費、農藥等生產資料都相應地提高了銷售價格。在農業生產資料上調的過程中,農產品隨著農業的豐收反而出現了下降趨勢。以玉米種植為例,2014年玉米的市場售價為2.44元/kg,2015年市場售價為1.96元/kg,市場售價下降0.48元/kg。因為農資價格的上漲以及農產品價格的下調,造成了農業種植成本的增加以及虧空,降低了農民種植的積極性。③農業基礎薄弱且資金投入不足。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對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重視,原有的設施陳舊破損嚴重,功能不完善,而新建的農業基礎設施因為資金投入不足,使得其建設受阻。
4.1 調整農業產品結構
傳統的農業經濟形式是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為輔。這種方式不利于充分發揮農業的生產力。所以,應該加大調整農業經濟結構的力度,根據實際情況安排農業生產。農民除了種植糧食作物外,還可以種植其他經濟作物,比如蔬菜、辣椒、水果、花卉、樹木等,增加農業種植的附加值。同時,農民還可以根據市場情況發展養殖業,選取優良品種,采用先進的養殖技術,推進養殖業的發展,提高農民的額外收入。同時,還需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大部分的農產品還是進入消費者的口中,所以農產品的生產必須要保證質量,堅持按照安全的衛生標準來進行生產。另外,高質量的產品在市場中才能站穩腳跟,獲得消費者的認同,進而擴大市場占有率,提高農業經濟的發展。
4.2 充分發揮政府作用
農民自主經營的同時,還需國家的宏觀調控。對于市場反響比較好的農產品,國家可以鼓勵生產,給予資金補貼支持。政府應該建立健全農產品交易信息系統,讓農民充分了解農產品市場的情況,在此基礎上,農民可以根據市場動向合理安排農業生產。這樣不僅優化了農業結構,還避免了農民的盲目生產。國家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給農民的生產提供先進的生產工具,提高農民的生產技能。
4.3 采取補貼政策
目前,單純對種糧農民按土地補貼的辦法,很難解決農業的虧空問題。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是要從源頭上找原因,從補貼農資價格和農產品價格上尋出路。國家可出臺減免稅收和財政補貼的辦法,對農資生產廠家進行補貼,以降低農資的生產成本和市場銷售價格。對于哄抬農資價格的不法商販進行嚴厲打擊,凈化農資市場,確保農資價格的穩定。同時,出臺優惠政策,對農產品價格進行保護。特別是對糧食、蔬菜、油料等農副產品,要實行重點價格保護,以防止“谷賤傷農”的問題出現,確保農民種糧的積極性。
4.4 發展特色電商農業
大力發展電商農業,實現由“種的好向賣的好”轉變該地區應大力發展互聯網+農業,農業要從傳統的銷售模式中走出來,借船出海,改變農產品給人“傻大黑粗”的印象,聘請專家設計產品的包裝,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激發購買欲望,通過一系列的營銷手段,讓農產品由“種的好向賣的好”轉變,增加農民收入。縣政府要出臺相關政策,為創業者提供資金,提供場地、為創業者免費培訓。引進國內知名電商企業,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平臺,發掘該地區農業產業化優勢,打開農產品銷售市場。另外,要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實現小品種,發揮大作用大力發展黑小豆、小毛蔥、食用菌、防風、柴胡等特色作物。依托該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口較多,消費潛力較大、交通便利的優勢,號召圍城鄉鎮發展圍城經濟,在蔬菜大棚、黑木耳、蘑菇等菌類種植上大做文章,實現小品種,發揮大作用。各級政府和農業加工企業要從市場入手,借鑒外地的先進企業的模式,從產品外觀設計、市場定位、網站主頁設計、產品口味、售后服務上下功夫,打造有影響力的農產品品牌。
4.5 加強對農業結構調整的投入
按照結構調整的要求,搞好農業綜合開發。地方財政要制定寬松的適宜的政策,注意投放資金的低息和長期性,在投放上突出主體,培植特色農業的同時,也要注意挖掘前景好的其他項目。同時,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力度,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電、通訊為重點的農業生產生活設施建設。①抓好通村道路建設,不斷提高經濟發展的外向度。②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條件。③積極抓好土地流轉工作的協調,規范土地租金,引進外來承包大戶等,有效引導土地向種養大戶流動,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努力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創造有利于農產品種植、加工和流通的軟環境。④做好包括基礎教育和技術培訓在內的農村利技教育事業,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
總之,農業結構的調整關乎整個農業經濟的綜合收益。堅持國家宏觀調控,遵循市場規律,科學、合理地安排農業生產,才能夠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農業經濟的整體收益,實現農業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1]尹淑蓮.淺談如何搞好我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發展質量效益型農業[J].農民致富之友,2013(5):93.
[2]張成榮,李淑能.對運城市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思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3(16):65~66.
[3]關宇娟.伊通縣種植業結構調整的建議對策[J].南方農業,2014(9X):88~89.
F326.11
A
1004-7344(2016)31-0200-02
2016-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