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平
(洛南縣寺耳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陜西洛南 726116)
淺析洛南縣山區農村供水工程的水源建設和水質狀況
田小平
(洛南縣寺耳鎮農業綜合服務站 陜西洛南 726116)
十二五期間,洛南縣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群眾的飲水困難問題,但由于受資金、水源、群眾居住條件等因素的制約,一些工程未能完全達到安全飲水的要求,特別是山區農村飲水工程的水質及水源保障等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為了改善農村飲用水水質、及水源條件,實現飲水安全目標,提高農村飲用水質量,確保山區農村安全飲水工程的水質和促進水源提質增效,筆者特對農村飲水安全矛盾突出寺耳鎮進行調研?,F以陜西省寺耳鎮為例,通過論述安全飲水工程在寺耳鎮山區的實施和使用,分析了其中的優缺點,并提出改進措施,以期為安全飲水工程在山區農村發揮其應有效益奠定理論基礎。
寺耳鎮位于陜西省洛南縣城以北55km,東北與河南省的靈寶縣、陜西省的潼關縣在秦嶺山頂接壤,屬洛南縣寒邊遠山區。全鎮轄9個行政村117個村民小組,3225戶,12152人,總面積257km2,耕地19093畝。地處秦嶺南麓山區,多年均降雨量為764mm,主要集中在夏、秋兩季,而夏季多暴雨,降水大多流失,涵養水源能力有限,屬于典型的缺水山區。人口主要分布在秦嶺深山的溝溝岔岔,人口聚集區有人口最多的是寺耳街集鎮(5個村民小組和14個集鎮單位),共1156人,占總人口的9.5%。200~500人的人口聚集區有7個2124人,占總人口的17.5%,100~200人的人口聚集區有14個1869人,占總人口的15.4%,其余的7000余人大多都是依自然地形沿溝岔分散居住,多則十幾、二十幾戶,少則3戶5戶,甚或單莊獨戶,戶戶之間相距較遠,占總人口的57.6%,黃龕村的老婆溝組僅21戶三五成群的居住在老婆溝內10km的地界上,這種居住方式在農村山區有一定的代表性。人畜飲水水源大多就近采用溝溪的地表水。
十二五期間,我縣實施了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寺耳鎮也不例外,采取整村推進、分片實施的辦法對我鎮的9個村實施了安全飲水工程,采用樹枝狀結構布網自流向農戶供水到戶。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基本上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問題。
2.1 項目建設任務的前期工作
項目按照人口的居住情況和水源情況由水務局出臺實施方案,由受益村組具體負責實施,按照有關工程施工標準規范進行施工,把好質量關,按期完成工程建設任務。
2.2 項目的組織實施
(1)集水井、調節池和入戶設施建設:在水源處修建集水井,一般為2m3,必要時修建截滲壩,采用漿砌石結構。調節池、入戶設施按照洛南縣水利隊的設計標準和參數(設計證號263449-sb)修建,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
(2)管溝的開挖和回填:由村組組織受益群眾投工投勞進行管溝開挖,待試水成功后負責回填。管槽標準:上寬0.6m,下寬0.4m,深0.8~1.0m,過河、過溝 1.2~1.5m。
(3)管道安裝:由專業施工隊按照設計要求規范安裝,通水試驗成功后方可交工。
(4)項目由鎮農業綜合服務站負責技術指導。村組成立施工組織機構,確定專人負責工程建設中的勞力調配、糾紛協調等事宜,確保工程順利實施,管材等主要材料由水務局按照安全飲用水標準采用集中招標統一采購供給;砂石、塊石、水泥等材料就地采購。
2.3 工程管理
供水工程建成后,由受益村成立用水協會,對工程進行管理、維護、計量、收費工作,以確保工程永續利用。
經調研,該項目目前在水源建設、水源安全和水質等方面存在的很多不足。具體問題如下:由于受資金的限制,加之山區經濟落后,建成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標準太低,規模太小,還存在一些問題。
(1)人畜飲水多采用溝溪地表水,水質易受地面污染物污染,與周圍環境有密切關系,部分水質不符合《生活飲水標準》(GB5749-85),飲水不安全對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威脅。在建成的供水工程中沒有水處理設施,水源水未經處理直接飲用。沒有專業的水質化驗室,僅有的縣防疫站、環保局化驗室根本不能滿足需要,也很不方便,況且水質化驗費用較高,群眾無力承擔。僅憑感官判定水質,很不可靠。
(2)人為因素威脅水源穩定性。由于秦嶺富含礦藏,通過三十多年來的大量開采,不僅破壞了植被,使森林蓄水能力嚴重下降,而且破壞了山體的水系結構,使地下水位嚴重下降,稍遇干旱水量就沒有保障,部分水源已經干枯。東莊村史家溝、峪口兩個組的峪口水源2012年在考察時水量充沛,時隔一年施工時水量僅夠使用,現在已經枯竭,不能使用。
(3)水源建設質量有待提高山區的飲水水源一般位于大山深處,距離人家較遠,一般在1000m左右,個別的遠達2~3000m,沿途裸露的巖石密布,溝道內多亂石,土壤稀缺,管溝開挖難度極大,不能達到設計標準,需要砌護坡的地方較多,但由于資金和材料來源等方面的限制,管子埋深太淺,甚至裸露,嚴重影響管材的使用壽命,留下不安全隱患。集水井大多建在溝槽附近,沒有修建防洪設施,若遇山洪,輕則泥沙漫灌,重則嚴重損毀。
由此可見,在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困難之后,將工作重點轉向改善水質、保證水量、提高供水保證率、解決飲水質量安全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是當務之急。
農村供水的水質必須符合國家現行《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水質標準包括物理性狀,化學性狀、毒理學及細菌學四大類指標。水的物理性狀包括渾濁度、臭和味等各項指標。要求水質從感觀上對人體無不良刺激。水的化學性狀包括pH值、總硬度、鐵、錳、銅、鋅、揮發酚等各項指標。超過一定限量時將使水發紅發黑,產生異味,異臭,水燒開時產生沉淀,為生活用水所不宜。在農村常遇到的是地下水含鐵、錳,硬度過高,這時需采取除鐵、除錳措施。而降低水的硬度則比較困難,在農村中無法實現,遇到此情況,只能另擇水源。水的毒理學指標包括氟化物、鋁、砷、氰化物等有害物質,超過衛生標準時將對人體產生危害。所以,含氟量過高的水,不宜作生活飲用水。水的細菌指標包括細菌總數和大腸菌群,通過消毒措施,使水質達到流行病學上安全。
(1)提高供水工程質量,保證水源安全和可持續利用。
①水源布局一定要合理,既要考慮當前,又要考慮長遠;既要考慮水量,又要考慮水質。對水源水質不符合《生活飲用水標準》的,要通過凈水工藝流程對原水進行處理,才能進入供水管網,供給用戶。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建設一些高標準的水源工程,保證群眾在特大干旱年份有水吃。
②注重水源安全,加大投入,補齊短板,提高質量,保證工程可持續利用。要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和農民的承受能力確定工程建設規模和標準。在集水井周圍填充濾料,對地面以上的構筑物進行密封保護,并設立警示提示;集水井周圍要修筑防洪設施;對不具備開挖條件的巖石地段修建護坡,細土填充;對于溝槽內容易受洪水沖刷的管溝進行砂漿封面保護;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修建必要的沉淀池和過濾池以提高水質。建設資金要充足,工程要配套,質量要達標。在選擇工程方案時要充分聽取群眾的意見,根據群眾的意見選擇工程形式和建設方式。
(2)要注意統籌規劃,因地制宜,水量與水質并重,防治結合,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結合。
①加強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要劃定水源保護區,制定保護辦法,限制放牧和有破壞性的人為活動,特別是要加強對水源地周邊設置排污口的管理,限制和禁止有害化肥的使用,杜絕垃圾和有害物品的堆放,防止供水水源受到污染,具體標準為《生活飲用水水質標準》。
②加強飲用水工程建設,對水源受污染嚴重且恢復困難的已有飲水工程,更換新水源;對缺乏必要水處理設施的已有飲水工程,增加水處理設施。對于列入移民計劃的村莊,可先修建一些臨時供水設施。
(3)科學劃分區域,修建水質化驗室,加強水質檢測建設。為保證飲水水質,應加強水源水和管網末梢水的水質檢驗和檢測。按照方便群眾、節約成本、保證質量的原則,科學劃分區域,設立水質化驗公益機構,使群眾能夠夠得著、化驗得起。在工程建設上,應采取以下措施:取水建筑應盡量簡單可靠,以地面水為水源時,可修建小型水庫、河床式取水建筑物、岸邊式取水建筑物、渠道澗槽引水、管道引水等。采用何種形式,需按各地水源,地形等情況決定。在采用沉淀池、過濾池等凈水建筑物時,應力求簡單適用,盡可能選用當地材料,以減少工程造價。在建水窖、水池、巖槽、配水管網等輸、蓄、配水工程時,山區農村盡量選擇樹枝狀的管網布置方式,管網中盡量多設置調節建筑物,盡可能利用地形建高水位水池。平壩地區則需建水塔,使管內經常保持20~30m的壓力水頭,以保證連續供水,并盡量選用常用規格的管道、管件。
(4)要保證工程建設資金足額及時到位。
①加大政府投入貧困邊緣山區,特別是高山邊緣的村組,人口居住分散,飲水十分困難,交通不變、經濟落后,飲水更為困難,應加大政府對水利基礎設施的投入,以彌補建設資金不足。
②發動群眾,多渠道籌集資金。堅持“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依靠群眾、依據社會,融合企業,多方集資,積極組織建設資金。
③加強資金管理,按基本建設程序管理,項目資金??顚S?,嚴禁挪作他用。不定期對項目資金情況、使用情況進行審查,強化監督職能,對違反規定的嚴肅查處。
大力開展封山育林,治理水土流失,恢復植被,增加水源的涵養能力;在開山取石、開礦辦廠的項目審批中,一定要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規定,把水資源保護這一塊一并納入,嚴格水資源保護。對已經造成水源枯竭不宜居住的地方,應考慮對群眾進行移民搬遷。
安全飲水工程的實施,基本上解決了群眾的飲水困難問題,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在山區,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點,統籌規劃,堅持高標準建設,特別是水源工程的建設和水質的達標不能忽視,使安全飲水工程發揮應有的效益。
S277.7
A
1004-7344(2016)14-0124-02
2016-4-9
田小平(1966-),男,大專,主要從事水務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