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永紅
(三臺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 四川綿陽 621100)
優化利用農廣校教育資源 構建新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
賴永紅
(三臺縣農業局農技推廣中心 四川綿陽 621100)
按照“科教興農、人才強農、新型職業農民固農”的戰略要求,以造就高素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目標,以服務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和促進農業從業者職業化為導向,著力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迫切需求,居于農民教育培訓主體的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理應不負時代賦予的重托,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由此,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優化農廣校教育資源,構建新型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成為當務之急。
農廣校;教育資源;構建;培訓體系
農廣校全稱為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它是一個公益性、基礎性、長期性的專門為農民提供教育培訓的機構。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基本上形成了從中央到省(區)、市(州)、縣(區)的四級建制,以及鏈接鄉村教學點的五級辦學的體系。多年來,這套體系對于農民教育培訓和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然而這套體系并不適應新的發展形勢,所能起到的作用也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所以如何優化利用農廣校這一教育資源,對于構建新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有很大的影響。本文深刻分析了農廣校的教育資源長處,從而為教育培訓體系的構建提出了較為有用的建議。
1.1 政府管理的直接性
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和公益性的事業,并由各級政府所主辦,形成了以中央校為首、省級校為干和基層校為體的結構。從農廣校建立以來,黨和政府都對其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在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寫入“健全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體系,定向培養職業農民”,一所學校寫入中央一號文件還是首例,足見國家對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不論是中央校、省級校、市級校或者是縣級校和基層校,都建立起了農業廣播電視教育領導小組,由他們來負責和決策同級農廣校在辦學方向或發展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正因有了政府的直接管理,所以教育資源的配置也有了較為有力的保證,從而使得農廣校的辦學更加有活力和發展的后勁。
1.2 上下配合的體系性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作為一個開放性的教育培訓系統,它不僅由多部門進行聯合辦學,而且還有著橫向聯合和縱向貫通的特點。在農廣校由中央到基層的結構之中,每一級的學校不僅只是由政府的主管部門來進行分級的行政與管理,它們還要在全國統一的辦學政策的指導之下,逐級地向下開展業務的管理和指導。因為通過五級的辦學體系分工協作才能完成農廣校教學任務,所以農廣校教育強調了教學的自主性和統一性。而且只有根據上一級學校的指導進行部署和安排,從而在推廣實用技術和參與科教興農這些工作方面,才能夠達到體系管理、協調聯動、上下結合和資源共享的目的。也正是因為這樣,農廣校的整體功能才會比每一級學校的功能總和更大,可以說農廣校是一個云平臺、大數據的大學校,它突出的是整體的作用和體系的優勢。
1.3 培訓方式的遠程性
廣播和電視等一些媒體是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主要教學手段,農廣校基于此所開展的農民科技的教育培訓活動,能夠擺脫傳統模式的束縛,從而形成自身遠程教育的模式,這一模式有著多學科、規模大、多形式、多層次和靈活多樣的特點。農廣校能通過與廣播電臺進行合作、開通農村遠距離的教育網站、送書到戶和送教下鄉等形式的活動,充分地利用自身優勢來開展遠距離的農民教育,從而達到提高農廣校教育的社會和經濟效益的目的,同時也能更好的為農民群眾進行服務。
1.4 教學內容的貼切性
因為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人、財、物等各方面的管理是由同級政府中主管農業的部門來進行的,正是由于有了農業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支持,農廣校在獲取最新的農業信息資源、推廣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配置最優秀的師資隊伍和最先進的教學設施、把握最優惠的農業政策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其他各種農業教育單位所不能企及的。而且在農廣校中,不論是專職還是兼職的辦學人員,他們絕大部分都是隸屬于農業部門的專業科技人員,所以他們的工作會更加地貼近農民群眾,由他們來向農民群眾傳播最新的農業科學技術與農業知識,是再好不過的,同樣這也是農廣校的一大優勢和特點。
1.5 院校部門的協作性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在辦學之中與各個大專院校以及相關的部門有著非常密切的協作,這是農廣校在辦學中的一個非常顯著的特點。農廣校和有關部門聯合辦學,能夠為辦學提供更好的政策優惠與知識更新和技術的支持,而與院校的聯合,又能夠充分地利用這些院校的教育資源,從而使得農廣校的辦學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比如本科、大專自考和成人大專等層次教育。
1.6 辦學形式的多樣性
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教育層次具有多樣性,它涵蓋了非學歷教育和學歷教育,主要有聯辦高等教育、實用技術培訓、中專教育和中專后繼續教育等。農廣校教育培訓中,服務功能多樣,它不僅是面向農村基層進行辦學,也是面向整個社會的,而且服務對象也多樣,如科技示范戶、骨干農民、鄉村干部和農業服務體系人員等,同時開設的專業多樣,涉及了管理類、農業類和工科類等。正因農廣校的辦學具有多學科、多功能、多層次和多形式的特點,所以才能夠彌補其在教育資源方面的不足,從而滿足基層干部與農民的個性化、多樣化與終身學習的需要。
2.1 指導思想與原則
想要構建和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必須要遵循以下指導思想:①必須將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作為中心要點;②必須將提高農村的勞動者素質與培養農村的實用人才作為目的;③必須將中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作為龍頭;④必須將市和縣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作為依托;⑤必須將鄉村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以及農業推廣機構作為基礎。只有根據以上指導思想,才能夠逐步地建立起一個靈活高效、管理規范、優勢互補、資源整合和手段先進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并且這個體系能夠和農村農業的經濟發展要求和規模相適應。也只有這樣,建立起來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才可以加速農業科技人才的培養和農業科技知識的傳播,從而達到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以及農村繁榮發展的目標。除了要遵循以上指導思想,堅持合理布局、統籌規劃、減少浪費、提高效益、整合資源和集中優勢的原則也是構建與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的一個重中之重。
2.2 任務和功能
一個地區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是由與之同級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和基層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所組成。所以各級的培訓中心應該要按照自身性質和條件去承擔相應的任務,并進行分工協作,相互配合。一個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總的任務是以下幾點:培養出一支具有大專水平的鄉鎮領導干部與農業技術推廣人員隊伍;培養出一支具有中專水平的鄉村管理干部隊伍;著重培養出一支善經營、懂技術、素質優的農民骨干隊伍。培訓內容則有以下:①農民實用技術培訓;②農民技術資格證書培訓;③農民中等技術教育培訓;④農民高等技術教育培訓。而在社會功能方面則有以下幾點:①充分發揮體系能夠提高農民科技素質的功能;②充分發揮推廣普及農業科學技術的功能;③充分發揮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功能;④充分發揮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和農村基層政權建設的功能;⑤充分發揮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功能。
2.3 農民科技的教育培訓體系的要素與整合
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主要的要素包括培訓實習示范基地、媒體和傳播手段、培訓教材、培訓對象、教學場地、組織體系、辦學人員和管理人員等。而整合培訓體系中的各個要素則為構建與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提供了基礎的條件。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的發展不能再墨守成規,必須要順應時代的需求進行改革。而在農業中扮演著最重要角色的農民也有了更大的時代要求。“互聯網+農業”行動計劃已啟動實施,如何培養一大批新型職業農民關系著我國農業的長遠發展。而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教育資源有著資源的聚集性、教學的靈活多樣性、部門的協作性、對農的貼切性、培訓的遠教性、完備的體系性和政府管理的直接性等特點和優勢,并有著長期辦學所得出的實踐經驗,所以優化利用農廣校教育資源,對于構建與完善農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其也是一個最佳選擇。
[1]黎湛.新型職業農民科技培訓體系研究[D].湖南農業大學,2014.
[2]孫豐文.基于新農村建設的新型農民培訓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大學,2015.
[3]萬唯佳.農民培訓長效機制體系構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5.
G725
A
1004-7344(2016)20-0027-02
2016-7-2
賴永紅(1969-),女,農藝師,大專,主要從事農廣校培訓、農業投入品監管工作。